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为大家介绍一下“安史之乱”平息之后,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李亨是怎么甄别叛徒以及处理这些叛徒的。
可以这么说,唐朝不愧是一个身份社会,哪怕是叛徒,也有贵族叛徒和平民叛徒之分。
基本上贵族叛徒得到的惩罚都比平民叛徒要低一等甚至三等。
可以这么说,如果是安史之乱前宰相的儿子在安史之乱时投降了安禄山,那么他得到的惩罚也不过是流放;而要是平民的儿子投降了安禄山,那么他得到的惩罚很可能就是处死。
接下来兰台为大家介绍一下安史之乱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官员选择投降安禄山。
01、
唐至德二年(757)九月,唐肃宗任命广平王李俶,也就是后来的唐代宗为天下兵马元帅,与郭子仪等将领共同率军与安禄山叛军展开决战,收复了沦陷15个月之久的京师长安。
唐军进城后,出现了可喜又可悲的一幕:300余名原唐朝中央“百官”“皆素服悲泣请罪”。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原唐朝大臣在安史之乱时选择投降呢?
这主要和唐玄宗晚年的用人思路混乱,用人唯亲有直接的关系。
安史之乱前,唐玄宗李隆基就坦言虽然朝廷用人有制度规定,但是他本人更爱用勋贵和高官的后人。
是时均、垍兄弟及姚崇之子尚书右丞奕、萧嵩之子兵部侍郎华、韦安石之子礼部侍郎陟、太常少卿斌,皆以才望至大官,上尝曰:“吾命相,当遍举故相子弟耳。”
这里的“均、垍兄弟”指的是唐玄宗开元时期的名相张说的儿子张均以及张垍。
其中张垍还是唐玄宗的女婿。
不仅是用人唯亲,晚年的唐玄宗还很多疑,比如在安史之乱后,唐玄宗虽然任命封常清为大将,让他率军与安禄山交战;可他又不放心封常清,又让素来与封常清不和的河南尹达奚珣以协助的名义当监军。
正是因为唐玄宗晚年用人上的混乱以及随心所欲,导致了一大批大臣对唐玄宗心生怨念,这也就促使许多大臣投降了安禄山。
比如前面提到的张垍,有一次唐玄宗当自己女婿家玩,亲口答应让女婿做宰相,把张垍感动坏了;要知道,这可不是张垍自己求的,是唐玄宗主动提的。
初,张垍尚宁亲公主,听于禁中置宅,宠渥无比。陈希烈求解政务,上幸垍宅,问可为相者。垍未对。上曰:“无若爱婿。”垍降阶拜舞。
然而,唐玄宗回到皇宫找来杨国忠一商量,由于杨国忠和张垍兄弟不和,于是百般劝阻唐玄宗,最后唐玄宗打消了让张垍当宰相的念头。
不仅如此,天宝十三年,唐玄宗还在杨国忠的蛊惑下将张均以及张垍兄弟降职,张垍原本是兵部侍郎,结果先是被降职去了地方,后来召回长安改任太常卿。
结果就是张家兄弟内心深恨唐玄宗,安史之乱爆发后,张家兄弟不但没有跟随唐玄宗南逃四川,反而主动投降了安禄山。
结果张垍被安禄山任命为宰相,张均成了中书令。
另一边,唐玄宗还以为自己对张家兄弟好得很,张家兄弟肯定会和自己一块南逃;结果知道张家兄弟投降的消息,把他气个半死:
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宰相韦见素、杨国忠、御史大夫魏方进等从,朝臣多不至。次咸阳,帝谓高力士曰:昨日苍黄离京,朝官不知所诣,今日谁当至者力士曰:张垍兄弟世受国恩,又连戚属,必当先至。房琯素有宰相望,深为禄山所器,必不此来。帝曰:事未可料。是日,琯至,帝大悦,因问均、垍,琯曰:“臣离京时,亦过其舍,比约同行,均报云‘已于城南取马’。观其趣向,来意不切。”既而均弟兄果受禄山伪命,垍与陈希烈为贼宰相,垍死于贼中。
前面说到的达奚珣,其实也和张家兄弟情况差不多,也是因为对唐玄宗用人不满,兵败被俘后主动选择投降的。
02、
唐朝收复长安与洛阳后,“太上皇”李隆基与唐肃宗就开始针对那些在“安史之乱”时投降的叛徒进行大清洗。
当时有大臣提出要把这些“贼官”全部处死,但是唐肃宗并没有同意。
这倒不是因为唐肃宗心疼这些“贼官”,实在是当时虽然唐朝收服了长安和洛阳;但是安禄山的残余势力还在安庆绪与史思明的带领下盘踞在河北,人数高达十数万。
唐肃宗以及他的智囊李泌经过商量,决定尽量招抚安禄山这些残部。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贼官”全部处死,无疑给安禄山残部释放了一个朝廷要把他们赶尽杀绝的信号,不利于对史思明等人的招抚。
所以,唐肃宗没有同意把这些“贼官”全部处死。
而是采取了将他们的罪行分为六等定罪,予以斩首、赐自尽、杖一百、流放、贬官等惩罚。
但是对这些叛徒如何定罪,还是有一定原则的。
这个原则并不是以他们在安禄山在阵营里重要性以及作恶程度来判定,而是以这些叛徒的家世背景以及他们本人对朝廷的利用价值来判定。
举一个例子,陈希烈是安史之乱时投降安禄山的级别最高的唐朝官员,在天宝五年陈希烈就已经是唐朝的宰相了。
他投降安禄山,在当时造成了极恶劣的社会影响,而且也形成了一股唐朝官员投降之风。
但是由于陈希烈不但是唐玄宗的宠臣,还是唐朝礼部尚书陈瑾的儿子,属于高官之后;所以唐肃宗让本该被判处斩首之刑的陈希烈在家里自尽。
而前面提到的达奚珣,明明是兵败被俘投降,相比陈希烈要强得多,但是他却被处以腰斩这样的残忍刑罚。
达奚珣的儿子也没有被斩首,而是被乱棍打死。物理意义上的被打成了肉泥。
还有前面提到的张均兄弟,当时张垍已经病死了,张均这么一个当过安禄山中书令的“大贼官”居然仅仅只是被判流放。
后来他的儿子张?还当上了礼部侍郎。
张垍的女儿还和唐肃宗的第三个儿子建宁王李倓结成了“冥婚”,后来李倓被唐代宗追谥承天皇帝,等于张均的女儿死后还成了承天皇帝李倓的皇后。
这一切都是因为张均兄弟是张说的儿子。
可要是平民出身的“贼官”,那基本上都是从快从重处理的。
比如曾经被唐玄宗欣赏的薛兢。
薛兢为武功令,玄宗幸蜀,兢见於路隅。帝谓之曰:卿饬装便随朕行。兢俯伏不对。帝曰:不愿行,亦听卿,且好养人。及贼至京师,兢受伪官,颇失臣节。王师收京城,兢伏诛。
薛兢作为一个县令,想来在安禄山阵营也不会多受重用;要说“失臣节”,能有张均兄弟失得多吗?
只不过因为薛兢是个“小镇做题家”,没有任何背景,所以就成了唐肃宗出气的工具人了。
03、
事实上唐肃宗这一次清算叛徒是非常功利主义的。
不仅在处罚上“看人下菜碟”,甚至为了拉拢安禄山残部早日投降,甚至对许多真正罪大恶极的安禄山骨干不仅网开一面,甚至还给予了高官厚禄。
比如安禄山的第一谋士严庄,他在投降唐朝前杀死了所有被俘的唐朝将领,包括睢阳太守许远、上党郡长史程千里、大将哥舒翰,一共三十多人,可即便如此,唐肃宗依然答应了他的投降请求,并且还任命他为司农卿,这是一个从三品的官位。
再比如曾经两次背叛唐朝,先后追随安禄山和史思明的王伷,由于他在史思明阵营中的重要地位(深受史思明信任),所以尽管他两次背叛唐朝,但还是在投降后受到了唐朝的优待。
从他出土的墓志铭看,他投降唐朝后先后在唐肃宗朝和唐代宗朝担任过驾部、考工、吏部三郎中。
王伷的另一位“燕国”同僚萧骅甚至还在唐肃宗朝当过宰相。
正是因为唐朝在清算叛徒过程中如此功利,如此“看人下菜碟”,所以在当时就有许多人为这些被处死的“贼官”打抱不平。
主持清算叛徒的大臣崔器甚至在《旧唐书·刑法志》里被形容成了和来俊臣、周兴一样的酷吏。
甚至杜甫都曾写诗安慰因为担任过“贼官”而被贬斥的王维。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