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河南人为啥讲情义:看完老记者穆青和老农民潘从正的故事你就懂了
创始人
2025-07-17 20:03:00
0

上世纪中叶,从河南走出的正部级国家干部、新华社老社长穆青先生,在宁陵采访了一位叫潘从正的老农,二人由此结下了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

穆青和“老坚决”潘从正的故事,是河南人有情有义的体现,更是河南人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体现,“勿忘人民”和“綴网劳蛛”两个词的背后,彰显着河南文人和河南老农的精神底蕴。

撰文|何思涵

01/

部级高官和林业劳模的

“一见钟情”

三月的豫东大地,柳树抽绿,梨树发芽,杏花满树绽放,桃花羞涩吐蕾,千树万树生机盎然。

在杨树林立、白蜡成行、梧桐交错的宁陵县万庄村,在松柏相映银杏环抱之中,一座雕像巍然而立。

雕像的两位老人,一位是根植宁陵大地的普通共产党员植树劳模潘从正,一位是与他有着深厚情谊的人民记者,曾四访宁陵的原新华社社长穆青。

在宁陵县境内,还有一棵高大壮硕的桐树,她虽然是豫东平原上非常常见的泡桐,但是这棵树不简单,它承载的是一个沉甸甸、充满情义的故事——这棵树就是穆青先生和潘从正共同种下的,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现在长得能有合抱粗。

这棵树官方将其称为“友谊树”,老百姓则喜欢叫她“潘桐”,因为焦裕禄栽下的那棵树,被称为焦桐。

满目山河尽春色,恍然忆起旧时。

1965年,我国首例人造心脏瓣膜手术成功,西藏自治区成立,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国民经济调整全面完成……各行各业大踏步地向前走。

那一年,毛主席、党中央交给新华社一个任务,在全国找一至两个先进典型,让全国党员干部学习。

当年10月,人民日报记者常功来看望好朋友穆青。穆青说起此事,正在宁陵县挂职县委副书记的常功说,您去宁陵吧,宁陵有个“老坚决”。

剿匪反霸坚决,一根绳子拴住16个土匪;他土地改革坚决,公务员小乡乡长他不干,回家防风固沙;植树造林他更是坚决……身先士卒一马当先的他被人们送了绰号“老坚决”,《河南日报》1964年就报道了他的事迹。

于是,12月16日,一辆212吉普车从郑州出发,经过河南省开封地区通许县、商丘地区睢县,向着宁陵县疾驶,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和“老坚决”潘从正的故事由此拉开……

坐落于万庄村的“老坚决”纪念馆层林叠翠,然而五十年前这片土地曾是风沙肆虐,寸草不生的万碧风口。

历史上,这里最出名的就是“黄风”——风起黄沙飞,旱涝不收粮,狂风裹挟黄沙所过之处,遮天蔽日,庄稼绝收。

那时,只要看到村西北方向发黄,就知道起“黄风”了。“黄风”刮到村里什么都看不见,茅草屋顶都能掀翻。

这个叫潘从正的农民,太不简单了,他是宁陵县万庄村人,建国初期的时候,因为识文断字,成了他们乡里边的民政员。在当时,也算是吃皇粮的国家干部。

但是他看到老家漫地黄沙,啥庄稼都种不成,就毅然把工作辞掉,回乡种树了。他回到村里后挖了一个地窨,一年四季和妻子都住在这个地窨里,这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

50多年间,潘从正就不断研究怎么样防风固沙,怎么样让这个贫瘠的土地上能长出庄稼,结出硕果。

因这种坚韧不拔、顽强抗争的精神,他被村民们称为“老坚决”。

穆青第一次到访宁陵县石桥乡万庄村时,不敢相信,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上竟然有这么大一片荒漠,那沙子刮得天昏地暗,简直像是寸草不生的戈壁滩。

如今,也是在这片荒漠里,奇迹般的竖起了一道绿色屏障,这屏障,正是植树模范潘从正栽下的防护林。

在苗圃的窝棚里,穆青找到了瘦小的潘从正。潘从正愣了愣,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北京的记者能钻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来采访他。

穆青与潘从正倾心交谈,在一踩一个坑的沙土地里,穆青参观了“老坚决”筑起的林网和赖以存身的地窨子,又参观了堆满各类树种的库房。

上世纪50年代,时任石桥乡民政员的潘从正毅然辞去公职,回到家乡万庄村植树造林。

为培育树苗,他每天早出晚归,走遍周围村庄捡拾楝豆、柏壳、榆荚、椿排、槐籽精心培育,树苗由一簇到一片,由一片到一亩,渐渐成了茂密树林。

中午,穆青就在地窨子里同潘从正一块喝了两碗面条汤……

离开宁陵后,穆青又乘车向开封地区兰考县出发。此次豫东之行,穆青还带来另外一则新闻线索,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带领人民与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作斗争,累死在工作岗位上。当晚,车到兰考,次日一早便开始采访焦裕禄事迹。

1966年2月7日,穆青、冯健、周原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人民日报》发表。就在他准备着手写潘从正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穆青采访潘从正的笔记被抄走,致使报道潘从正事迹的通讯未能如期写成。潘从正植的树也被连根拔起,毁了个精光。

动荡的时代搁浅了穆青报道潘从正植树精神的心愿,遥远的距离也沉淀了一位人民记者对一位植树老人深切的思念。

此时,距离穆青第二次踏上宁陵的土地相隔十四年的时间。

十四年间,神州大地那一棵棵树绿了变黄、黄了又绿,老坚决潘从正植下的树苗栽了被毁、毁了又栽。

穆青对潘从正的挂念也像一根绕树的青藤,树有多高,藤有多长,这挂念是穆青心头没能完成潘从正这篇文债的歉疚,是对一个老人历经风雨还能否像树一样屹立放不下的担忧。

02/

蓦然回首三十载,

他们仍然是少年

1979年的春天,豫东的泡桐花压枝欲低,万庄苗圃里的一树树梨花也挤满枝头。

为种树辛苦一辈子的潘从正纵使累弯了腰也不忘初心,他依然在植树,“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在得知潘从正还健在并还在继续植树造林与风沙搏斗时,穆青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牵挂。

时隔14年后再次来到宁陵,4月中旬的一天,也是初春的时节,穆青轻轻推开用树枝编成的篱笆门时,潘从正正在弯着腰整理树苗。

穆青大声喊道:“‘老坚决’,您,您还认识我吗?”

潘从正抓起放在身边的拐杖,直起身来,眯着眼睛,惊讶地望着满面笑容的穆青。

良久,才颤巍巍地抓住了穆青的手,惊喜地说道:“您是北京来的老穆吗?您咋来了?十几年了,还没有人到这里来看过俺,您是第一个。真没想到啊,十四年了,您还会来看俺!”

穆青答道:“在北京,我每年每天都想见到您,今天终于见到了!”

说着说着,两人都眼泪纵横;好久好久,两人都说不出话来……

十四年后的这个春天,穆青第二次来到万庄,他婉拒了县里特殊安排,与潘从正一起住土坯房,睡硬板床,吃杂面馍就咸菜,同吃同住三天时间。

穆青以滚烫的热情、饱蘸笔墨完成了十四年前采访的续篇,以《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为题,在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潘从正几十年如一日战风沙、斗盐碱,生命不止、植树不休、缀网劳蛛的植树精神和共产党员的为民情怀。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此后的十年时间里,穆青与潘从正始终保持着书信来往。他写信询问:“万里风口小了吗?防护林做的怎么样了?你的身体还好吗?”

在一封封来信中,穆青为潘从正植树造林的信念弥坚所感动,鼓励潘从正要发扬愚公精神,做林荫世家。

已是古稀之年的潘从正也从穆青的来信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力量,种树的干劲更足了。

1982年,1986年,百忙之中的穆青又两次来到万庄看望潘从正。第三次来宁陵,穆青无意中说了句:“樱桃好吃,树难栽。”穆青走后,潘从正便育了樱桃苗托人送到北京。

第四次来宁陵,穆青和潘从正在苗圃里合种了一棵象征友谊的梧桐,这是穆青与潘从正的最后一次见面。此去经年,山长水阔,两个人互相一直都在对方心里。

后来,两位老人相继去世,而这棵烙印着一名人民记者和一名普通劳动者二十年朴素情结的梧桐却年年常青,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他们之间发生的这种感情,让人非常感佩。

“老坚决”先于穆青辞世,穆青亲自为他撰写碑文,同时送了他四个字:勿忘人民。“老坚决”立体防风固沙法不单是造福了宁陵,也造福了全国,甚至走出国门被十几个沙漠国家使用推广。

原国家林业部长称赞“老坚决”对中国林业发展有大贡献,穆青说他“是中国一代农民的典范,河南这片土地上,一代一代的老农,就是这样的缀网劳蛛精神……”

03/

这盛况盛景,

确如你们所愿

今天,距离穆青第一次踏上宁陵的土地,已有半个世纪的时光。

如今的万庄万木皆成林,梨花香雪海,农民吃上了生态饭,农村旧貌换新颜。

站立昔日风沙盐城寸草不生的万碧风口,抬眼四望,蓝天如洗、层林叠翠,22万亩金顶酥梨;26万亩富硒花生;20万亩白蜡条杆在百里森林长廊的呵护下卓然生长。

万亩梨园已然成为宁陵的名片,而最初的形成也是两位老人的一番对话。“老坚决”去参加全国林业劳模会议时,他专程去看望穆青。

穆青说:“老潘呀,栽树的同时你也要栽票子。”潘从正惊诧地问道:“怎么栽票子?”

穆青说,苗圃里不是有很多梨树苗吗?金顶谢花酥梨有两千多年的栽种历史,发展酥梨不就是栽票子吗?”

潘从正恍然大悟。从此以后,他开始大力培育金顶谢花酥梨树苗,然后又将梨树苗捐献给村民栽种。

同时,他给县里提议在宁陵县大面积种植金顶谢花酥梨,从几千亩陆陆续续到现在就是22万亩。

万顷梨园每到梨花盛开的时候,宁陵县就会举办梨花节。规模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今年的“梨花节”截至目前,初步数据已经突破了300万人。

万庄林场,隔着时光的两岸遥遥相望,穆青与潘从正两位老人绿荫下、梨花中的友谊,在岁月被熨帖温暖以后如千树万树开满繁华。

两位老人,一个根植沃土,把岁月的沧桑刻进树木的年轮,用满头的白发织就大地的锦绣。一个笔耕不辍,让沾着泥土的露珠折射出时代的光芒,以勿忘人民的深情书写最普通、最可敬的人。

四十年前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向世人传达了“种树等于种票子”的绿色发展理念,诠释了什么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今,宁陵县委、县政府持续传承“老坚决”精神,长期坚持酥梨产业发展不放松。

如今,这里的酥梨栽培面积达22万亩,年产酥梨6.5亿公斤,早已建成一批酥梨深加工企业,县委书记蔡勇提出“一根针”方略,将梨产业扎透,生产梨汁、梨膏、梨醋、梨酵素等相关系列产品,实现就地加工增值,辐射带动众多群众脱贫致富。

“老坚决”精神常讲常新,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被“老坚决”抚育出的酥梨产业,也正在不断适应当下科技发展的需要,升级迭代,走上全国梨产业的最前沿。

阳春的豫东进入万树泛绿、百花盛开的时节,和煦的春光洒在两位老人的雕像上,穆青注视着潘从正手中的树苗,仿佛在说:“老潘啊,春天又来了。

你看,远处那郁郁葱葱的林带,梨花洁白……

你听,周围这绿色的风涛,这树们的笑声,她们在说啊‘我们没有老,我们更年轻’……”

相关内容

墨加两国加强贸易合作应对美...
墨加两国深知美国关税带来的挑战,积极加强贸易合作以应对。双方意识到...
2025-07-17 12:39:08
某科技公司未落实网安保护义...
某科技公司因未落实网安保护义务而遭受重罚。该公司在网络运营过程中,...
2025-07-17 12:38:55
央视关注福州:高温酷暑持续...
近期,央视将目光聚焦于福州。在这高温酷暑持续的时节,福州的亲海游却...
2025-07-17 12:37:37
原创 ...
中国几千年来,英雄辈出,却唯独项羽一人独占鳌头?在历史上,他是唯一...
2025-07-17 12:33:49
原创 ...
文|a龙景生 编辑|a龙景生 前言 英帝国是历史上最为辉煌和强大的...
2025-07-17 12:33:47
原创 ...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
2025-07-17 12:33:44
原创 ...
1398年6月24日,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就在那年的5月13日,一...
2025-07-17 12:33:44
原创 ...
齐国做为春秋五霸的首霸之国,其崛起之势如火箭,陨落之势也如流星。强...
2025-07-17 12:33:34
原创 ...
清朝末年的人民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真的像宫斗剧里演的那样吗?电影...
2025-07-17 12:33:26

热门资讯

原创 达... 七十年的沧桑变幻,四十年的飞跃前进。时序轮替,中国这只沉睡的雄狮已然觉醒。如今在中国这个繁荣昌盛的大...
原创 寿... 公元737年,52岁的唐玄宗,看中20多岁的儿媳杨玉环。唐玄宗召见儿子,说:“朕想要娶你的妻子,再给...
原创 外... #历史开讲# 外来户刘岩如何会在偏远的岭南创立南汉 在北方契丹的首领耶律阿保机效仿中原建号的第二年(...
原创 德... 大家都知道,在二战中,日本像条疯狗似的胡乱攀咬其它国家试图在乱世之中抢到一点土地。在此期间,被日本攻...
原创 他... 在历任领导的带领下,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好,尤其是在攻克脱贫攻坚的难题上,有许多英雄豪杰留下的历史痕迹,...
亚罗号事件和马神浦事件为啥成英...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并不满足既得利益,他们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侵略权益,于是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
原创 街... 在历史长河中,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和谋略智慧成为无数后人敬仰的焦点。然而,在他北伐的历史篇章中,一个决策...
原创 一... 说起水浒,其中每位好汉的称号,大家基本都都能讲个头头是道,但凡事总有例外,其中作为梁山三位女将之一的...
原创 揭... 徐达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 明朝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后世公认他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
原创 中... 将孙中山称之为伟人,显然不会有人有什么意见。孙中山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首先彻底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