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对一个人的盖棺定论,最早为周公旦所创,据《逸周书·谥法解》载,“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
众所周知,文臣的最高谥号是单谥“文”,比如周公旦、王安石、朱熹,其次“文正”,比如范仲淹、司马光等。
而武将的最高谥号并非武穆,而是单谥“武”,历史上仅有两人曾得过这个谥号,一个是西晋名将王浚、一个是南朝梁名将陈庆之。其次便是以武开头的二字谥号。根据《大明会典》按照高低顺序依次为忠勇穆刚、德烈恭壮。
两字谥号最高的为“武忠”,世界范围内好像只有朝鲜李朝的李舜臣曾得过这个谥号,另外,据说文天祥死后,忽必烈汗有感于他的忠节,也给了他这个最高的谥号,不过对于这段历史,史学家们不愿提及,一直坚持文天祥的谥号是明代宗追谥的“忠烈”。
另外还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文武通用或文武兼备之人的谥号,叫做“通谥”,此类谥号以“忠”字开头,依次是武定烈简、肃毅敬献,比如,蜀汉丞相诸葛亮、前秦丞相王猛、“五福老人”的郭子仪、靖难第一功臣张玉等等,都是谥号“忠武”。
但是,武将谥号最有名既不是忠武,也不是武忠、武勇,而是武穆,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岳飞的名气太大,岳武穆的名头在历史长河中熠熠光辉,无人能出其右。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历史上沾了岳飞的光而名动天下,谥号武穆的另外六人:
第一位:李光弼
李光弼,中唐最出色的统帅、军事家,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他虽名气不如郭子仪大,但用兵之能却在其之上。
李光弼足智多谋,善于出奇制胜,其代表作太原之战和河阳之战,不仅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关键战役,更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太原之战中,李光弼妙招迭出,灵活运用了石炮、地道、火牛、心理战等战略战术,将守城艺术发挥到极致,最终以不满万人的弱卒对抗史思明的10万大军,不仅守住了太原城,还杀伤了叛军的有生力量七万余众。
河阳之战中,李光弼以3万朔方军对抗史思明的10万精锐,他先是果断弃守已失去战略位置的洛阳,后利用心理战赚其良马千匹,又挫败叛军的火攻之术,让燕军火船玩火自焚,最后诱降叛军猛将高廷晖和李日越,斩首万级,溺死万人,让史思明吐血而归。
不过,李光弼晚年为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所谗,吓得不敢入朝,结果病死徐州,声名受损。
第二位:高怀德
高怀德,赵匡胤翊戴六功臣之一,仅次于石守信,排名第二。
高怀德出生将门,祖父乃白马银枪高思继,其父是五代名将高行周,史称高怀德为人忠厚倜傥,有勇武之名,初仕后周柴荣,曾大破北汉和南唐,攻取高平和淮南,立下赫赫战功,功封江宁军节度、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
陈桥兵变时,高怀德拥戴有功,被赵匡胤任命为殿前副都点检,移镇滑州,充任关南副都部署,后又娶燕国长公主成了赵匡胤的妹夫,加封驸马都尉。
之后,后周大将李筠因不满赵匡胤篡周自立,举兵反叛,高怀德与石守信联手在泽州大破李筠军,攻破上党。平叛后升任忠武军节度、检校太尉。后与石守信等秉皇命自解兵权。
赵光义继位后,高怀德加封检校太师。太平兴国四年,随赵光义灭掉北汉,移镇曹州,受封冀国公。三年后,高怀德去世,追封渤海郡王,谥号“武穆”。
第三位:马殷
马殷,伏波将军马援之后,五代十国南楚的开国之君。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席卷中原,时为木工的马殷应募从军,成为忠武决胜指挥使孙儒的部下,以勇武闻名军中。
孙儒与杨行密之争战败被杀后,马殷与刘建锋收拢残部,转战江西,之后,作为刘建锋的先锋官,攻占潭州,在乱世中谋取了一块立足之地。
刘建锋被杀后,马殷被推为主帅,随后统一湖南全境,被唐廷任命为武安军节度使,后兼并静江军,夺取岭南数州,成为一方强大势力。
907年,朱温篡唐,马殷献上殷勤,被册封为楚王,加天策上将军。随后又拿下广西大部,成为一个总制二十余州,自署官吏,征赋不供的一方诸侯。
后唐时,马殷复授太师、兼尚书令、南楚国王,在位期间,“上奉天子,下奉士民”,减免赋税,不兴兵戈,境内经济得以繁荣一时。
后唐长兴二年,马殷薨世,年七十有八,谥曰“武穆”。因其身份为一方之主,南楚之王,后世尊其为武穆王。
第四位:刘锜
刘锜,南宋初年名将,岳飞同时代的将领。
刘锜出身将门,泸川军节度使刘仲武第九子,相貌俊美,精于骑射,《宋史》称其:“神机武略,出奇制胜,顺昌之捷,威震敌国,虽韩信泜上之军,无以过焉。”
刘锜骁勇善战,在伐夏抗金的过程中屡立功勋,初随父出征“多有战功”,南宋建立后授陇右都护,多次战胜西夏,颇具威名。
之后刘锜受名臣张浚提拔,参与富平之战。此战中,刘锜率泾原军奋勇冲杀,一度使得金军左翼陷入劣势,但由于环庆路赵哲军败走,宋军最终溃败,刘锜此后沉寂十年,一直到1140年顺昌之战中大破金兀术,1141年于柘皋之战再破金军,刘锜才再次率领八字军打出了威风,以至于后来完颜亮南侵时,无人敢撄其锋芒,“金主亮之南也,下令有敢言锜姓名者,罪不赦。枚举南朝诸将,问其下孰敢当者,皆随姓名其答如响,至锜,莫有应者。”
评论虽不无夸张,但刘锜抗金,除形势不利而主动退兵外,大多战胜,因而被“世传锜通阴阳家,行师所避就”。
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刘锜就参与了四次大战,其中独占两功。
南宋史官章颖撰写他心目中的“皇宋中兴四将传”时,就是以刘锜为首,岳飞次之,他赞曰“然后可传于百世,庶几耸动于四方,张大国家之威,发舒华夏之气”。
刘锜,完全可以位列“中兴四将”之列。
第五位:博罗欢
博罗欢,元朝初年名将,大将畏答儿之后,被成吉思汗称为蒙古帝国十大功臣之一。
史载,博罗欢从小便悍勇过人力大如牛,擅长骑射之术,年仅十六岁就接任了忙兀特本部达鲁花赤大断事官一职。
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初,年仅24岁的博罗欢就率本部精锐出征漠北讨伐叛王阿里不哥(拖雷子),大败叛军先锋官合剌札部斩首千级,被忽必烈赏赐骏马百匹,金帛一车,并特许出入宫廷无碍。
景定二年,益都行省总管李璮也率兵叛变,博罗欢率军前往,一举攻下益都、莱州等城,不到三个月就平定叛乱。
咸淳十年,忽必烈亲自点将博罗欢,与伯颜一同攻宋。伯颜负责右路军,左路军则受博罗欢指挥。博罗欢率军绕过清河,拿下海州、东海,石秋三城,一路招降纳叛,直抵临安城下。
5岁的恭宗投降后,博罗欢又率军攻破扬州,平定淮东。
之后十年,博罗欢多次平定元朝内部诸部的叛乱,如只儿瓦台部叛乱,宗王乃颜部叛乱,宗王哈丹叛乱等等,深受忽必烈宠信。
大德四年博罗欢病逝,终年六十五岁。后累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泰安王,谥号武穆。
第六位:曹玮
曹玮,北宋真宗朝名将,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曹玮同样出身将门,其祖父曹芸,成德军都知兵马使,其父是北宋初年最负盛名的顶级名将曹彬。不过,曹彬名气虽大,但在为将上,却不如曹玮。
毕竟曹彬晚年带兵惨败于辽军,落得个晚节不保。而曹玮却是为将四十余年,从无败绩。曹玮沉勇有谋,喜读书,乃是一位智将,曾在西北,多次大破定难军李继迁,而后在西北压制李德明(李元昊之父),定难军不敢异动。
再之后,破章埋族于武延川、灭拨臧于平凉,曹玮最大的功绩乃是破吐蕃,1016年吐蕃李立遵部入侵,曹玮于三都谷大破其军,这是北宋对阵吐蕃,难得的一次大胜,一战定西北,之后十年再无大战。
曹玮治军虽然不如其父宽,但驭军严明,赏罚立决,在西北极具威慑力,自曹玮死后,西北李元昊反叛,并在后来取得了成功,前后对比,可见其能。
曹玮晚年任彰武军节度使,去世后谥号“武穆”,后世也称其为“曹武穆”,配享仁宗庙庭。
另外,强调一点的是,岳飞最初的谥号为“武穆”,后来改为了“忠武”。可见随着岳飞的平反以及逐渐神化,他的谥号也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