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靠卖草鞋成为一国之君的刘备,在建立蜀汉小朝廷后只传位到了自己的儿子刘禅,就在短短41年后被魏国灭国;究竟是诸葛亮的七次北伐及刘备的夷陵大败导致益州疲弊蜀汉人员凋零,还是归结于姜维的十一次北伐的穷兵黩武,到底为什么蜀汉那么快就亡国了,如果坚持不投降到底能不能起死回生。
据《三国志》记载:蜀汉亡国前"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这在东汉末年相对来说还算可以,可到了三国鼎立时代,政权相对稳定,人口基数已经在不断上涨的趋势下蜀汉人口仅仅不过百万。我认为一部分原因在于当时的汉中之战曹操战败前将当时汉中的人口全部迁到自己领地,让刘备得到的仅仅是一座空城,那么蜀汉又是如何凭借10万带甲士兵,和90万人口,跟强大的曹魏对抗呢?
值得一提的是在蜀汉和曹魏对抗过程中,蜀汉通常是频繁进攻曹魏国一方的,一方面是蜀汉在通过战争转移内部矛盾,另一方面诸葛亮认为只有不断进攻才能阻挡曹魏的快速发展,蜀汉在成立之初有户20万,男女口90万,为何42年后只有户28万,男女口94万,竟然只增长了8万户、4万人。所以在我看来蜀汉官员和本土阶层在刻意隐藏人口,甚至可能很大一部分的人并没有登记造册,这个人口在当时很大程度上在注水,况且蜀汉在建国前益州是最稳定的州郡之一,刘璋也是举城投降,相当于拱手把益州送给刘备再加上大量人口的迁移蜀汉的人口不可能只有这么少。
从公元前229年,诸葛亮第二次北伐。这场战役诸葛亮数万大军去打一个小小的陈仓城,却久攻不克。而守卫陈仓的,只是郝昭率领的千余魏兵,表面上看,这是诸葛亮的失败,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南北文化的差异。在历史上,北方人天然具有尚武的习惯,南方人更多是文雅且习水战,北方人往南打,往往摧枯拉朽,南方人往北打,却常常屡攻不克。东吴打合肥打了六次,每次必然失败,尤其是第六次合肥之战,东吴20万大军3个月也没有打下来,因为东吴擅长水战,陆战远远不如曹魏,这便是地理因素影响。
寿春之战是曹魏的内战,司马家族的26万军队和淮南诸葛诞的20万叛军,即使不算东吴的10万援军,这场曹魏内战的兵力总数也达到了46万人的规模,蜀汉不过只有区区90余万人,去掉老弱病残,剩下的能拿出十万人作为机动部队就相当不错了,对于诸葛亮的北伐能拿得出手的也就只有5万人而已。所以魏延子午谷计划诸葛亮没有同意的原因是蜀汉不能一下子损失这么多的人,蜀汉自身是无法承受的。
马昭灭蜀之战,邓艾残兵逼近成都时,坐拥坚固城池和还有能支撑半年的粮草及3万军队的刘禅和谯周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投降,有人说是刘禅怕死和而益州本土势力担心损害自己的利益才回选择投降,刘皇叔辛辛苦苦打下的益州转手就送给了司马家,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成为了空话。各位对刘禅投降后成都反而被毁的决定,是对是错欢迎大家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