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起,战火纷飞,天下有志之人,纷纷寻求良主。如何能让自己的国家在诸侯争霸中占据有利地位,这些个乱世英雄可谓是用尽全身解数,所以流传下来的经典故事数不胜数。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这两个关于蔺相如与廉颇的故事,关于这两位英雄的气度才华和他们惺惺相惜的情感,大多人都能侃侃而谈。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这两位英雄在著名的长平之战后,居然落得了个一死一逃的结局,令人惋惜。
完璧归赵与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秦国因为强盛的国力隐隐成为一方霸主,当时在位的秦王意气风发,许多国家不但不敢招惹甚至还有投靠之意。
在这时,赵王获得了一块名为和氏璧的绝世宝物,传说此玉璧光洁无瑕、浑然天成,更有传说指出
“得和氏璧可得天下”
。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和氏璧被秦王一朝看上,便提出要用15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碍于秦王的威压,不得已答应了这场交易,但是他又害怕秦王不守承诺,拿走了和氏璧却不给城池。于是蔺相如在此时毛遂自荐,主动前往秦国。在与秦王的周旋之下,蔺相如从秦王的态度上看出秦王并不打算用城池交换和氏璧,反而要强行占有和氏璧。
蔺相如在秦国朝堂之上,手持和氏璧威胁秦王
:如果不用城池交易,那么他就会带着和氏璧一同触柱而亡,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秦王害怕和氏璧遭到毁坏,答应蔺相如会履行契约。
蔺相如深知秦王这只是缓兵之策,于是假意答应秦王换取和氏璧的提议,私下却偷偷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待到第二天秦王索要和氏璧的时候,他则当面指出秦王的算计。
众目睽睽之下,秦王只得放弃和氏璧,并送蔺相如返回赵国。
蔺相如因此被赵王看重,是这却让大将廉颇感到不满。
他觉得自己劳苦功高,怎么能被一介文臣比下去呢?
故而他放出狠话,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而蔺相如知道之后,却一直回避着廉颇。
旁人问起蔺相如,他只说廉颇是真性情,而他回避只是为了避免冲突,减少赵国的内斗。
廉颇知道此事之后,感到十分羞愧,所以才会有负荆请罪这一幕,而他二人不仅和好成为好朋友,负荆请罪的故事也就此传为了佳话。
按理说这二人在赵国的地位足以保他们一生平安,可是这二人为什么会落得一死一逃,如此凄惨的结局呢?
长平之战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歼灭战,而这场战争的主角就是秦国与赵国。
二者发生冲突的始末,要源于韩国。彼时秦国是秦昭襄王在位,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一直不断向外扩张。这一次,秦昭襄王看上了位于韩赵两国交界地的上党,上党之地共有十七城,地广辽阔,物资丰富。之所以索要上党,正是因为秦昭襄王想要凭借上党之地逐步蚕食韩赵两国的势力。
彼时的韩王十分庸懦,在秦国来索要上党之地的时候,完全没有反抗之力于是主动奉上上党之地。
可是上党之地的百姓却不乐意,当地的官员眼看韩国如此轻易放弃了上党之地,再去求助韩王还不如将上党之地献给赵孝成王,希望能在赵孝成王的庇护下抵御秦国的侵略。
赵孝成王年轻冒进,认为这是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哪怕身边人一再劝诫,说如果接纳了上党之地,便是与秦国成为了敌人。但赵孝成王与自己的亲信商榷之后,还是决定接纳上党之地。
这一下子点燃了秦昭襄王的怒火,果然,秦昭襄王野心不死,派出大量军队前往上党,准备强取而攻之。
赵孝成王没想到秦昭襄王竟如此重视上党之地,慌乱之中赵孝成王派出廉颇应战,但以秦国的强盛程度,赵国临时起意的军队哪怕是在廉颇这位能将的手中,也并未发挥出原本的作用。
一死一逃的蔺相如与廉颇
起初赵军背靠上党十七城,尚可与秦军一战。可是两个月过去了,秦国仍未有退兵的意思,反而越战越勇。廉颇逐渐不敌,于是打算采用固守的方式,在丹东河岸建立壁垒,顽强抵抗秦军的进攻。这个方法虽有用,但却遭到了赵孝成王的不满。
赵孝成王一心想着要用这一战,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和赵国的强盛。但廉颇却采用了这种保守的方式,于是赵孝成王几次三番派人催促训诫廉颇。
赵孝成王对廉颇的训斥皆被秦国探子报回了秦昭襄王那里,由于廉颇的固守,秦国久久攻之不下,如今看到赵孝成王对廉颇不满,范雎心生一计,准备离间赵孝成王与廉颇。
于是,
秦国故意放出风声,让赵孝成王以为秦国人只惧怕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
。于是赵孝成王居然让赵括代替了廉颇的位置,廉颇大失所望,失魂落魄回到赵国。
但事实证明,赵括并没有他父亲赵奢那样的才华,甚至他的母亲也祈求赵孝成王不要让赵括领兵打仗,但赵孝成王已经对秦国地假消息深信不疑。
果然,赵括并没有守住上党,在秦国的攻势和白起的带领下,
长平之战落幕,白起坑杀赵军40万余人,
事情传回赵国,人皆缟素泣声不断。
蔺相如曾经极力上书请求赵孝成王不要换掉廉颇的,如今在听闻此噩耗之后也一命呜呼。
长平之战后的廉颇曾经在对抗燕军的战争中发挥过自己的能力,但在新的赵王上位之后,他忌惮廉颇的功绩和能力,于是借口放弃了廉颇这名大将。
面对新任赵王的不信任和多加斥责,在朝中已无帮手的廉颇意识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并不是少见之事,于是他选择立刻逃离赵国,以免遭到政治迫害。
后来廉颇辗转到了魏楚两国,但是年近迟暮的他迟迟没有得到重用,最后他在楚国郁郁而终,结局令人叹惋。
#历史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