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素来以直言进谏著称的言官,为何会在明朝中后期出现异化
创始人
2025-07-16 22:33:46
0

引言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中国历史千百年,朝代更替,风云变幻,无数英雄豪杰挤破了头想成为天下霸主,而每一个幸运登基的人都希望自己创建的国家能够绵延万世,世代不休,江山永固。

以平民之身出身的朱元璋也不例外,他汲取前朝的教训在明朝开国之初强化了一项制度来监督后代的皇帝。

皇帝作为古代社会的最高掌权者,既能决定高级官吏的升迁,也能决定别人的生死存亡,但同时作为一个个体,想通过自身的能力管理天下事,是一件很不现实的事。

因此自从春秋之时,便已经出现了监督皇帝、为皇帝建言献策的谏官,谏官不仅能够监督皇帝,向皇帝建言献策,而且还能监察百官。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体会过普通百姓的艰苦,他极其厌恶霸道的豪绅,他为此专门设立了相关机构和岗位,来监督中央官员、六部和地方官员。

朱元璋自开国开始,便建立了一张各有分工、纵横交错的权力监督网,正因如此,明朝的言官体制也尤为完备。

不可否认的是,明朝建国之初,言官确实对巩固皇权、监察百官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朝中后期,言官制度却变了味儿,不断异化,成为了部分人手中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那本应受人赞颂的言官制度究竟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深渊的呢?

明朝建国之初,言官制度维护了国家统治,给百姓带来了切实的利好

言官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官僚结构的一个构成部分,言官主要负责谏言和监督,谏官是言官的一种,主要负责提出意见。

言官的权力高低与统治者的意志息息相关,唐朝、宋朝、明朝统治者均对言官尤为看重,明朝之时,甚至连皇帝都没有办法左右言官。

明朝的言官制度与前朝多有不同,朱元璋自底层社会出身,他深知权力的重要性,因此他建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采取了一系列的严苛措施。

洪武年间,他用空印案、蓝玉案、胡惟庸案,诛杀了大量手握实权之人,胡惟庸案爆发后,他直接废除了宰相制度,将权力分摊给六部,六部之间互相制衡,维护了君权。

明太祖为了加强对六部的控制,规定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并在六部之中设立了给事中这一官职,让他们来监督六部。

透过朱元璋的这一行为,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言官制度的转变,

历朝历代言官的职权重心一直都是劝诫皇帝,但是朱元璋却直接将言官的工作重心放在了监察百官之上。

正是因为明代言官监察面广,既能够制约皇帝的权力,也能够监察百官,所以明朝言官气节之盛,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明朝选拔言官的途径主要由举荐、初授和改授选考为主,与科举选拔息息相关。

言官制度的本质是为了保证皇帝合理的使用权力,维护君权的中心地位,因此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都鼓励百官进言。

言官在明朝初年的地位较高,每当皇帝做错事情或者朝中大臣行为失洽的时候,言官们便会以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向皇帝谏言。

明代皇帝不仅鼓励言官群体勇于谏言,而且还规定言官之间也应当互相纠错,不得相互包庇。

明朝之时,君主设立锦衣卫都御史提督,派官员寻觅四方,监督社会。

明朝之时,言官遍布全国各地,为帝王了解民情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上至帝王,下到百官百姓,上到中央,下到地方,都在言官的检查范围之内。

这种制度确实有利于明朝维护统治,肃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但是在明朝中后期,言官制度的缺陷却暴露了出来,这一制度也成为了明朝灭亡的推手。

言官制度出现异化,沽名钓誉之风兴起,激化了官员与帝王之间的矛盾

中国古代官员群体和读书人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

儒家主张入仕,儒家推崇“学而优则仕”,因此天下读书人大多将做好官当做自己的人生目标。

而在宫廷之中,又历来有“文死谏,武死战”这样的传统,因此官员对于好名声是非常看重的。

明朝言官制度盛行,言官地位很高,若是言官能够一语中的,获得好名声,那么他们就能升官。

所以很多人为了尽快升官,博得直名,故意攻击军国大事或民生疾苦,他们不论是非黑白,只为出名,颇有沽名钓誉之嫌。

明朝之时,甚至还有不少言官为了博名声而故意激怒皇帝,以求杖刑,例如隆庆、万历和嘉靖年间就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以隆庆和万历年间的言官詹仰庇为例,詹仰庇担任御史的时候经常出言攻击皇帝。

当他得知后宫中的陈皇后迁出坤宁宫之后,马上就给皇帝上书说,皇帝命陈皇后迁宫之事非常不妥。

此事也得到了皇帝的亲笔回答,皇帝说皇后没有子嗣,身体又多病,因此才专门让她去别宫生活,去除疾患的,这是内宫的事,你怎么能妄自言语呢?

皇帝的本意是想批评詹仰庇不要无事生非,但是詹仰庇却因为得到了皇帝的亲自回复而惊喜过望,增加了谏言的次数

除此之外,当嘉靖皇帝登基的时候,皇帝和言官也起过几次大的冲突,嘉靖皇帝是正德皇帝的平辈。

由于正德皇帝去世的时候没有留下子嗣,所以官员们才将嘉靖给接到宫中的。

嘉靖不愿意听从官员们的话,抬高正德皇帝的地位,压低自己的父母,与言官起了多次冲突,他甚至以不登基来逼迫朝中官员。

但是官员为了博直名,仍旧抨击嘉靖,引得皇帝非常不满。

明朝中后期言官制度崩坏,既与部分官员沽名钓誉有关,也与皇帝大权旁落,不理朝政有关。

明朝的正德皇帝、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都是出了名的懒惰,正德皇帝在位之时,不理朝政,宠幸宦官,让宦官掌权。

按照明朝律法来说,宦官是不得干政的,所以当时有很多言官都出言抨击过这件事情。

但是正德却没有将这件事情重视起来,他依旧纵容手下构陷忠良,用暴力手段对待言官。

其次,嘉靖皇帝在位之时,沉迷青词,不理政事,将政事丢给了内阁首辅严嵩,严嵩又称“青词宰相”,他与自己的儿子把持朝政,抨击言官。

御史杨爵曾上书力谏,但是他却被严嵩等人给抓进了诏狱,几次昏死,在严嵩专权乱政的20年间,朝中言官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抨击严嵩。

言官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使得朝中很多人都对朝廷失去了信心,但幸好在众人的努力下,严嵩父子倒台,得到了惩罚。

除此之外,二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也因为懒政怠政,而与言官起过诸多冲突,万历曾直言说过,宫中以死立谏之人都是在沽名钓誉罢了。

第三,自从万历朝之后,言官便成为了部分人排除异己的工具。

言官群体为了个人利益,与内阁或勾结或反目,削弱了该制度对于朝政的影响能力,葬送了他们本当有所作为的事业,使得言官制度和监察作用流于形式。

流于形式,结果唏嘘

综上所述,明朝中后期的言官已经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异化了,由于这些言官滥用自己的权力,不断的抨击他人,所以整个国家的运行也因此而受阻。

明朝言官制度的崩坏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结果,既与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奢靡之风的盛行有关,部分言官的信仰崩坏、宦官擅权的情况有关,也与他们个人欲望过盛有关。

宏观来看,明代的言官制度其实是一把利剑,如果皇帝能够用好它,那便能够起到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作用。

言官能运用手中权力对犯错之人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力量,对朝廷中的权利体系起到制约与规范作用。

但是如果皇帝没有用好言官,或者言官群体在发展的过程中走向了偏差,那就会加速国家的衰败,这段特殊的历史值得后人深思。

参考资料:

《明史纪事本末》

《明实录》

《明史》

相关内容

“首发”“首秀”“首展”落...
贝特瑞发布行业首款硅负极专用石墨材料、朗新科技集团发布AI能源大模...
2025-07-17 00:39:49
两大板块短期销售承压,新疫...
7月14日,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泰生物”)发布公...
2025-07-17 00:38:57
机构席位卖出469.57万...
每经讯,2025年7月16日,北交所上市公司方盛股份(832662...
2025-07-17 00:38:35
原创 ...
7月12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荒漠见证了中国核工业史上最硬核的时刻...
2025-07-17 00:37:48
聚焦主业 紫江企业筹划转让...
7月15日晚,紫江企业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向上海威尔泰工业自动化股份...
2025-07-17 00:37:48
供应链里看共赢丨从滚烫炉火...
链博会的“链”,是全球伙伴手拉手的纽带。这条看不见的“链”,一头扎...
2025-07-17 00:37:14
原创 ...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经历过一个 经济过热 的时期,彼时豪横...
2025-07-17 00:33:55
原创 ...
文|嘉生 编辑| 木易历史 ?——【·前言·】——? 缅甸殖民时期...
2025-07-17 00:33:50
原创 ...
引言 衣冠南渡的历史背景包括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2025-07-17 00:33:46

热门资讯

原创 毛... 中国人的朋友、《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无论在延安时期,还是建国后,跟毛泽东和周恩来...
原创 武... 说起中国历史,五千年来源远流长,有春秋战国时期诸国并起群雄争霸之壮阔,更有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原创 一... 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战役苏方获得大胜,苏联方面投入兵力先后将近300万,伤亡112万以上,...
原创 御...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黄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
原创 浅... 文|念初 编辑|念初 引言: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存在时间长达276年,其间经历了宏伟...
原创 从... 众所周知,“智囊”这两个字现在的曝光度非常高,他们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为幕后之人所需提供各种办法、决策...
原创 苏...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原创 溥... “宫女”顾名思义就是在宫中的女子,但她们的身份与地位却远不及皇帝的女人来得光鲜,皇帝的女人是后宫的主...
原创 清... 元杂戏中有一句俗语十分能引起古代读书人的共鸣: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意思是无论是文采斐然还...
原创 唐... 文|古史迹 编辑|古史迹 公元713年,已经是皇帝的李隆基第三次发动第政变。 第一次发动政变为其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