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我们这地界,有钱的没钱的,居住的房子都不咋地,不是茅草屋就是茅草棚。砖瓦房十分罕见。砖瓦房罕见是因为洪水。解放前,这地界,几乎每年都要发洪水,“十年淹九水”。洪水冲毁茅草屋后,捞回木材、扶正框架,重建容易;如果冲毁的是砖瓦房,砖破了、瓦碎了、扶不起来了,损失就大了。建国后,河堤高筑,洪水问题被彻底解决。“十年淹九水”永远成了历史。但砖瓦房仍然十分罕见。凤毛麟角的砖瓦房是学校、乡公所之类的公房,民居还是一溜的茅草屋。以俭朴为荣的年代,没人敢图享受建私房;缺钱少物,也建不了。
民居住宅的历史性变革,开始于1968年……
1968年,为迎接建国二十周年大庆的到来,全国不少地方掀起了各种各样向祖国献厚礼的活动。消息传到我们这地界,不甘落后、勇于争先、思谋进取的王岭大队领导层,再一次被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谈论着鼓励农民兴建砖瓦房的话题。
正值文革初期,天天运动,天天斗争,人人力求自保。面对建私房这种敏感话题,人们大多习惯性后退,不敢趋前。同时,这也是一件想起来很美,实际上困难重重的事情。
干部们聚在大队部里,谈论得很热烈,但没有人愿意去带头实施。我父亲笑了,说:“天上掉下个饼子,你们伸手去接都不敢!前怕狼,后怕虎!'怕`字当头,′难`字挡坝,什么事都别想干成!既然是政府号召建房,这件事我带头干了!”
“还是老王胆大”,有干部揶揄说。
我父反怼:“不要说我胆大胆小,房子建成了,我住新房,你可不要眼红哦!”
“房子?砖没一块,瓦没一片,何日能有房子?”
“没砖可以拓,没瓦可以烧嘛!我说能成就能成,你信不信?”
父亲在关键时刻时常掷地有声,一个唾沫一个钉,起到振奋人心和坚定决心的作用。
——我认为,父亲的“二杆子性格”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方面具有革命性,另一方面具有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这一次,“二杆子性格”又开始发挥作用。
你还别说,我父亲在村里办事,还真有人服他。因为那些年来只要是他力主要办的事,都办得风生水起,办得像模像样,没有办不成的。
因为有鲶鱼的追逐,池塘便充满了生气。我们村尤如大池塘,我父亲尤如一尾鲶鱼。
自从夸下海口之后,父亲便开始了行动。
建设贫下中农的新型住房——简称“贫房”——之举,首先在我们第五生产小队默默地展开。父亲动员了合作社时期的老搭裆,共十来户人家,以群众自发的名议,利用生产之余的时间,开始了小规模的挖窑、拓砖的行动。我们第五生产小队“荒狗子潭”边那片荒地,成了挖窑拓砖的场所。
万事开头难。没多久,大队正式指派我父为建贫房总指挥,建房行动热热闹闹地展开来。
初步方案是:自愿参加建房的农户,房屋估价后全部拆除,拆下的物资合在一起,统一调配使用。贫房建成后,作价分给农户居住,逐年还款。请来了大河对岸瓦匠名师王八儿(他大名就叫王八儿,其父所取),做大师傅,木工瓦工一干人等,听他调度。
我要对你说,曾经有一万多人前来参观我们大队的贫房建设,你也许不会相信;我要对你说,一九六八年,我们县的十三个县委委员,有十二个半来到我们大队,参观我们第五生产小队的贫房建设,你也许更不会相信——有一个县委走到半途另有事情返回了——但这是事实。
建房之举轰动了村庄周遭轰动了全县,不少群众自发地或有组织地来到我们村,观摩、学习、欣赏。为了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我们第五生产小队的村头田地里搭建起了简易的凉棚,棚里摆放着木凳预备着茶水。乡镇上那个小油毡厂里的剩货油毡,被征用一空。观摩的人群来来去去,不下万人。
自从产生了轰动效应惊动了县领导之后,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建房工程作为大队的一个试点工程开展起来。统一组织挖窑、拓砖拓瓦、烧砖烧瓦、夯地基,组织木工、瓦工及所需劳力,统一购买木材、油毡等物资……大队会计统一核算房屋成本。集市上那个半停产的小油毡厂又重新开足了马力。
我父亲表现出了高超的协调组织能力。
有趣的是,为了增强观赏性,夯墙基的老少爷们开始演练步伐的统一与力度均衡。把石磙竖立,绑上四根木杠,便成为了夯墙基的主要工具"硪"。八个爷们将硪高高抬起,重重地打下,夯实墙基线。硪上插着小红旗,爷们统一了进退的步伐。有时,为了表演,几台硪同时开打,爷们同时进退,同时扬起同时打下,场面十分壮观,十分振奋。打硪要喊唱硪歌,也就是喊唱劳动号子。硪歌由一人领唱,众人附合。曲调悠扬,十分耐听。夯地基有时在白天进行有时在晚上进行。晚上进行时,工地上马灯高悬,硪歌凄美。
领:家花呀没有呀——
合:嗬!
领:野花呀香呀——
合:嗬!
领:依嗬呀嗬——
合:嗬!
领:野花呀没有呀——
合:嗬!
领:家花呀长呀——
合:嗬!
领:依嗬呀嗬——
合:嗬!
领:还是呀家花呀——
合:嗬!
领:配情呀郎呀——
合:嗬!
……
这种旧时代的野歌多在夜晚无人观赏时喊唱。白天有人观赏时都是现编的革命词句,”同志呀们呀!嗬!打——起——来呀!嗬!”之类。三十四岁的我父亲领唱,多为现编词,村上几个老爹领唱,多为旧词。父亲说,建贫房时,村上几个老爹特别积极特别出力。老爹们贫困一辈子,经历曲折。如今政府帮助起屋造厦,都兴奋异常。夜晚,老爹们调门起得高高的,腔调拉得长长的,不紧不慢,抑扬顿挫,硪歌穿透夜空,走得很远。
从夯地基到房屋建成,整个过程都有人前来参观,时间跨度达几个月。
我们村贫房的样式很优美。做工有粗有细。粗糙之处是砖。砌墙的砖各式各样的。有大方块的旧砖,有新烧的小砖,也有没烧的坯砖。砖很糙,木却粗壮精美。七柱九檩。栋、梁、檩、柱、传阁、瓦条,一色的杉木,方正气派,高大宽敞。整个房子的外观是粉墙黛瓦,廊柱廊檐。屋顶飞檐翘角。即古朴又时尚。三间三进的格局,面南背北。前有禾场、菜地、小河,后是原野。堂屋正中墙上不设神龛设“主席台”。后来多少年里,主席台正中常年贴着领袖的画像。主席台也是安放灯盏和小用具的好地方……
村庄最贫困的一批家庭住进高大宽敞的砖瓦房之后,我们村的住宅面貌得到了历史性的改观。随即,建房经验全面推广。茅草屋和茅草棚逐步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