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党中央的领导出行基本靠骑马或步行,直到建国以后,主要领导才配备了专车,其中,毛主席的专车“吉斯115”外形威猛,安全稳健,却没有空调和后视镜。
苏联进口专车:斯大林赠“吉斯115”
1926年国共合作,毛泽东来到广州,代表中共参加国民政府的工作,他被任命为代理宣传部长,在这期间,广州政府为他配备了一辆老式软篷轿车,这是毛泽东的第一辆座驾,他只使用了两三个月,且使用频率极低,能用双腿绝不乘车。
延安时期,毛泽东曾“三让专车”。一是延安领导分车,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送来两辆美国派福特轿车,管车的同志率先分了一辆给毛泽东,毛泽东却说:“分车一要考虑军事工作的需要,而要照顾年纪较大的同志。”
于是,两辆车,一辆给朱德总司令,一辆给延安“五老”。
二是毛泽东赴枣园开会,返程时,因为马匹受惊,他摔落受伤,可当朱德司令的车开到了面前,毛泽东依然坚持单手骑马回去。
三是毛泽东前往中央礼堂作报告,警卫员见他负伤,早早地将车叫了过来,一群人劝道:“主席摔伤了,不方便,就坐这一回吧。”他却是风趣地回应:“我摔的是胳膊,不耽误我两条腿走路嘛。”话落,便大步朝着中央礼堂走去。
“三让专车”的事迹传出去后,便有了“毛泽东不爱坐别人的车”这一传闻。
1945年年初,中美联军打通了中印公路和滇缅公路,美国的援华物资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八路军的物资供给情况得到很大改善,其中,少量的维利斯军用吉普车和美制卡车被送往延安。
中共中央办公厅给在延安的党政军领导人都配备了吉普车,这次,毛泽东没有理由再推拒,他分到的是一辆福特公司1944年生产的4缸吉普,2.2升,功率为36.8千瓦,3挡变速器,最高时速为102公里,4座,整辆车重约1吨。
身高足有一米八几的毛泽东上下这辆福特吉普车颇为不便,一次,办公厅的同志询问他小轿车可还舒适,毛泽东幽默地说道:“我过于粗犷,它倒是精致,或许最适合我的是十轮大卡车。”
话虽如此,这辆吉普车却陪伴毛泽东许久,前往延安机场乘坐飞机、从河北西柏坡移驻北平、在西苑机场检阅参加平津战役的解放军坦克部队,都是乘坐这辆福特吉普。
然而,若说对毛泽东意义最为特殊的一辆座驾,莫过于苏制“吉斯115”。
1936年,斯大林汽车厂制作出了“吉斯101”。1945年6月底,斯大林汽车厂在“吉斯101”基础上改进生产出了“吉斯110”型豪华轿车,“吉斯110”型轿车装备了8缸6L发动机,其车速可达每小时135公里。
1945年年末,斯大林汽车厂在指令之下,将“吉斯110”的性能进行了全方位提升,使其功率可达134千瓦,时速135公里,外形上,更是有着酷似美国别克车的镀铬盾形水箱罩。
在斯大林的指令下,“吉斯110”轿车作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的专用座驾。
但吉斯系列的改造升级亦然在推进,在斯大林的指示之下,1949年,“吉斯110”的防弹装甲型研制成功。
得知这一消息,斯大林亲自率领莫洛托夫、米高扬等苏共首脑来到汽车厂,汇报人十分恭敬:“我们是领导人用车,舒适度自然可以保障,但‘吉斯110’防弹装甲车最出色的是其安全性能。”
斯大林汽车厂采取了高压攻击检测模式,即观看一队克格勃特勤队队员对其反复射击和投掷手榴弹,最后,甚至动用了火箭对轿车进行攻击。
硝烟散去,那辆“吉斯110”的防弹装甲型的样车虽然被打穿了4个轮胎,浑身上下划痕、爆破痕无数,甚至在驾驶过程中压中了一颗小型地雷,但还是成功地用装在车头和车尾的毒气喷射装置熏倒了围攻的人群。
隐蔽在车身两侧的可向外射击的冲锋枪更是“击毙”了意图用火箭筒阻拦防弹装甲车的突击队员,装在该行李箱里面的滑油装置和铁钉发射器使得追击的3辆汽车撞成一团,最终顺利冲出伏击圈,而四个克格勃人员端坐车内,不偏不倚,毫发无伤。
斯大林看完测试过程后抚掌大笑,称其为“王者级别的装甲车”,并特地为这款“吉斯110”的防弹装甲型命名为“吉斯115”。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亲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前往莫斯科为斯大林祝寿,在毛泽东即将离开莫斯科的时候,斯大林将“吉斯115”作为礼物送给了毛主席。
届时,吉斯厂刚刚设立专门生产“吉斯115”的分厂,分厂负责人全部由苏共中央直接任命,生产每辆“吉斯115”更是需有斯大林本人的手令,每辆车的去向都必须建立详细的档案。
毛泽东第一次见到这辆大型装甲车便心生喜爱,宽大而庄严的车身上镶嵌着闪闪发光的镀铬饰条,显得格外雍容华贵,该车重达7.72吨,防弹性能远超希特勒的奔驰770K布尔曼车,众人想起毛泽东以往的说笑,调侃道:“不知(吉斯115)比起主席喜欢的大卡车如何?”
斯大林身旁的工作人员告知毛泽东:“这一款车只生产了28辆,除了配备给苏共中央主席团的委员们外,只提供给身份尊贵的外国友人。”
彼时,在社会主义阵营,除了捷克斯洛伐克总统乘坐的是本国太脱拉防弹轿车和南斯拉夫领导人乘坐的是非防弹的德国霍尔希牌951型车外,其他如东德、罗马尼亚、波兰、朝鲜、匈牙利和越南等国的领导人都是乘坐斯大林赠送的“吉斯115”,因此,这辆威猛的座驾自有其外交意义。
不合常理之处:没有空调和后视镜
尽管“吉斯115”性能出众,外形摩登,但却又一个不合常理之处:没有空调和后视镜。倘若放到今日,炎炎夏日,车厢闷热无比,没有空调几乎无法入座,配备后视镜更是标配,可想而知,若是行驶在大道上,无法完全保证行驶安全。
空调尚可以弥补:在“吉斯115”的前后排之间有一个缝隙,是专门用来存放冰块,在出车前,司机或卫士会在车里放置一盆冰,降温避暑。
后来该车由收藏征集人、军事博物馆文物处原处长、文物收藏专家陈保仁和同事从杭州开至上海,在解放军战士的护送下,被运上了列车送至北京,经过简单的整修后,随即加入到了“建军65周年展览”之中。
面对后视镜之争,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道:“老式轿车几乎不配备后视镜,当年人少,车更少,设计师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以今日的目光来看,“吉斯115”仍是一辆瑕不掩瑜的重型装甲车:沉重的防弹车窗玻璃必须借助液压系统才能升降,底部和车身装有厚厚的装甲,轮胎为双层结构,斯大林告诉他:“这辆车就算轮胎被机枪子弹击穿,还能继续行驶50公里。
毛泽东自从得了这辆车后,便十分乐意别人来挤他的车。
在中南海,偶尔可以看到这一景象:一辆外形刚健威武的轿车缓缓驶来,宽敞的后座挤满了人。周恩来、贺龙、陈毅等领导同志深知毛泽东爱热闹,因此只要有机会就会去挤毛泽东的车。
20世纪50年代,中央机关每周三和周六都会举办舞会和文艺演出,散场之后,毛泽东总会热情地邀请客人坐上他的“吉斯115”,将每一位客人安全送回家。
1959年,恰是新中国建国十周年大庆,苏联代表团特定前来祝贺,赫鲁晓夫在耳闻了毛泽东“喜欢邀人挤车”这一癖好后,欣欣然同周恩来、刘少奇、秘书、保卫人员总共七人一起挤上了“吉斯115”,一行人摇摇摆摆地赶往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宴。
看着一堆人和自己挤在车厢里,毛泽东心情舒畅,一路上笑话不断,赫鲁晓夫回国后对身边的人说:“毛泽东其实是一位很有人情味的领导人,喜欢聊天,喜欢笑,还喜欢被人包围着。”
有时,实在没人来挤他的车,他就把警卫人员拉来挤在自己的车里。后来,随着老友一个个去世,小辈又过分恭敬,很少有人来挤他的车了,那铺着柔软天鹅绒的“吉斯115”显得愈发空寂。
为此,毛泽东为自己的专职司机设置了一项额外任务:每次出车前,必须再后座上放上几本他最近阅读的古籍,途中,他得以埋头读书解闷。
“红旗汽车”雏形:助力国产汽车发展
1965年,沿秋收起义路线重上井冈山,毛泽东依然乘坐“吉斯115”,1974年4月12日,毛主席在湖北最后一次乘坐“吉斯115”。
主席逝世多年后,香港特首曾荫权来到东湖宾馆,看到了毛主席曾经乘坐的专车于宾馆展览,他反复摩挲着方向盘,爱不释手,笑着工作人员说:“我用两辆奔驰600换你们这辆‘吉斯115’怎么样?”
东湖宾馆的工作人员婉拒了曾荫权,后来,由于东湖宾馆经营不善,将这辆车变卖,直到陈保仁等人有意追寻,才从收藏家手中购回。
然而,退役后的“吉斯115”却不只作收藏之用,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无论是“吉斯115”还是“吉姆”,亦或是德国“奔驰”都曾进入过国产汽车车间,为研制中国汽车助力。
红旗牌高级小轿车有着宫灯形状的尾灯,有华丽的镀铜镍饰条,车内沙发面料为真丝东风锦、云幕锦、双凤锦,顶壁为素色的典雅华丽的天鹅绒,地板上铺的是民族图案的羊毛地毯。
仪表盘采用光亮如镜的福州漆器,用象牙浅浮雕做旋钮开关,用北京景泰兰和珐琅做烟具和把手,用金漆螺镶嵌做车顶框,极尽奢华富贵。
此外,上海造出了凤凰牌小汽车,天津也造成了和平牌高级轿车送到北京,但这些车性能并不稳定,都很少投入领导人专用车队,多是昙花一现。
1951年,苏联政府又送了5辆“吉斯115”给中国领导人使用,但此时,一部分红旗轿车已经取代了吉斯,只有一点——中央警卫局提出,新的红旗三排座高级轿车没有防弹型,领导人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为此,中央警卫局特地给彭真打了一份报告,要求制造一批防弹的红旗高级轿车给首长使用,1966年1月5日,彭真批示“拟同意”,次日,邓小平和周恩来都表示同意。可以说,“吉斯115”优良的防弹性能侧面刺激了国产汽车的发展。
1958年5月5日,由中国一汽试制的我国第一辆“东风”牌71型小轿车被送进京给毛泽东试乘,该车参照了包括“吉斯115”在内的多款外国轿车,呈流线型车身,上部银灰色、下部紫红色,6座装有冷热风,发动机罩前上方还有一片银色小龙装饰,最高车速为每小时128公里。
20世纪60年代后期,“红旗”CA722轿车开发成功,毛泽东看了以后对流畅豪华的车身赞叹有加,设计者介绍:“它全身装甲,底盘防爆,防弹的车窗玻璃厚达十几毫米,轮胎能自动补漏。”
这款三排座的高级豪华轿车增加了一排作为便于在接待外宾时安排翻译和保卫人员的位置,想到了自己的“吉斯115”,他不免惆怅,淡淡笑道:“这车就不用挤了,要给喜欢宽敞的人用。”
1971年9月,毛泽东南巡后返回北京丰台,“吉斯115”载着他一路平安地回到了万寿路住所,直至临终前,毛泽东一直乘坐着“吉斯115”。
1980年,“红旗”轿车停产之时,正值外国车涌进国门,中央领导人相继配备了进口轿车。进入1990年,中央政治局做出决定,中央领导人不坐进口车。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最爱让人挤自己的车[J].文史博览,2012(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