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人间地狱宁古塔究竟有多恐怖?清朝囚犯宁愿自尽,也不愿前去一步
创始人
2025-07-16 21:03:19
0

在古代,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制度为了彰显皇权的强大、维护国家的统治。于是出台了系统的法律条例以及各种各样的刑罚。

在清朝时期,有这么一个在人们心目中更胜过死刑的刑罚,那就是被流放到号称“人间地狱”的宁古塔,人们对这个地方恐惧到宁愿自尽也不愿前往的地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罪犯流放宁古塔

在中国古代,统治者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发明了五种刑罚,分别为刵刑,将犯人的耳朵割掉,劓刑将犯人的鼻子割掉,剕刑砍掉犯人的双脚,以及宫刑和死刑。

而“发配宁古塔”则是

流刑

是将犯人按照严重程度分为两千里,两千五百里以及三千里三等,

发配宁古塔则远远超过了三千里的标准,算得上是极其重的刑罚了。

而且,这还不是发配的全部内容,被发配去宁古塔的犯人都是被作为

披甲人奴隶

的存在。

众所周知,在满清人进入中原之前,

东北地区是满清人壮大的根本

,也是他们最为重要的政治根据地,在他们心目中,他们在东北的家乡是最神圣的地方。

甚至在清王朝期间,历任皇帝都会每年定期举行秋猎,就是为了缅怀先祖,重温他们在苦寒之地的发家史,回忆他们在白山黑水之间肆意奔腾捕猎的场景。

而对东北大地充满感情的满清人入关夺取中原大地之后,也将王城设立在了北京城,并且逐步将重要的人口,王室权贵和政治经济力量南迁往北京。

这就导致了本就地广人稀的东北人口流失情况尤其严重。

于是满清王朝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与管理,让满清先祖的发源地不至于凋零,保证连年的繁荣发展,于是出台了

将发配边疆的犯人都贬为披甲人奴隶

的政策。

“与披甲人为奴”

说到披甲人,那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披甲人的组成部分和来源了。

清朝作为当年的游牧民族,在征战过程中,不断吞并别的部落,

通过战争俘虏了不少敌人

在战争结束后,这些人就被安排到东北,从事东北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被称为披甲人。

而清朝统治者为了有源源不断的人口可以为清政府在东北获取资源,也就顺势安排这些俘虏成婚生子。

这些人的后代在长大之后,世世代代留在东北地区,继续祖辈的任务大搞东北内地建设,亦或者是参军入伍戍守边疆。

这些原本是战俘的人基本上就可以算得上是满清的最底层了,世世代代被皇帝困在一个地区,给清王朝充当免费劳力,难免会有想法,不满于清王朝的安排,

于是清王朝一寻思,为了笼络人心,就

将这些罪犯作为他们的奴隶

送往宁古塔。

并且,当时清王朝南北方政局不稳,边上的小国一直在骚扰清王朝边疆,甚至连沙俄也在侵入清王朝的边疆。所以

将犯人流放到宁古塔,不仅能够让他们受到严寒之苦,还能帮助稳定边疆

,因此宁古塔也就一天天的逐渐传出了名声,也成为了清王朝最大的流放地。

于是这些人被押送往宁古塔,在经历长途跋涉,侥幸活过来的罪犯还需要接受严寒的洗礼最终成为披甲人的奴隶。

这些披甲人,在历史上记载的是

“淳朴”

。可是,历史书上的淳朴并不一定是一个褒义词,而是说这个地方的人心思单纯,说将你杀掉就将你杀掉,

民风好斗,彪悍,凶狠,勇猛,将其美化过后就是“淳朴”。

于是,这些罪犯到了宁古塔,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那么就会以奴隶的身份在这个地方服役终生。甚至还会因为身份地位低微遭到凌辱。

这些披甲人本就是清王朝的底层,给这些本就被受压迫的人当奴隶,就更加不好受了,这些披甲人会将长期以来受到的委屈怨恨统统发泄在这些给他们做奴隶的罪犯身上。

女囚就更加凄惨

,不仅仅需要接受繁重的徭役还有自然环境的考验,更是会被这些披甲人给随意凌辱。

在这样一个以“淳朴”为名的野蛮之地,女性所谓的名节与尊严更是丝毫不复存在,在这里生活的条件只有弱肉强食。

如果有这一技之长,例如读书人或是医师可能待遇会好上一些。但普通民众只有一辈子在宁古塔做苦力一直到死亡为止。

这样看不到未来,又没有希望的日子,会将一个人活生生地逼疯。

根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在顺治年间,就因文字狱或科考罪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就可达上千人,由此可见这个地方承载了多少人的噩梦。

前往宁古塔的漫长路途

而前往宁古塔的漫长路途就难倒了一大批人,

虽然囚犯们被流放到宁古塔受罚,但能够顺利地到达绝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情。

满清时期的交通工具还十分的简陋,前往各个地方无非就是靠着骡马等牲畜作为脚力,

更何况身负重罪的囚犯?

而不像我们今天,可以凭借火车飞机花上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就能前往世界各地。

因此那些流放到宁古塔的罪犯常常要花上几个月的漫长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

这些流放的犯人本就是罪人,更加不可能用上交通工具,所以他们需要身穿单薄的囚衣,带上沉重的脚链枷锁,

靠着双腿一步步前往宁古塔

。那些奉命监视他们的衙役也只好跟着一起步行。

在前往宁古塔的路上,除去必要的休息以及吃饭之外,囚犯们没有片刻的额外休息时间,加上沉重的脚链枷锁,这几乎是一场对身体和意志力极为困难的考验。

而且,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气温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加大,只穿单薄囚衣的犯人很容易就患上风寒,体力消耗得不到补充,免疫力下降引起了各种疾病。

甚至大部分人都是带伤上路,伤口感染却没有医药,这些都会导致这些罪犯的生命受到威胁,给他们带来沉重的苦难。

再加上古代没有人权的概念,那些底层人民一旦沦为阶下囚,基本上就代表着失去生命,有钱有势的家庭还能靠着给钱来获得一些优待,不用再受到衙役的殴打,

因此,大部分在路上的人还未体会到宁古塔严寒的天气,就已经倒在了前往宁古塔的路上。

宁古塔恶劣的自然环境

在中央权力高度集中的清王朝统治时期,无论是被含冤入狱还是真的作恶多端,被审判的犯人都只能默默祈祷。

他们宁愿被判处死刑或是能够自尽只求一死,也不希望被流放到宁古塔去。

由此可见,当时处于清朝治下的百姓官员,对此有多么的惧怕。

而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宁古塔实际位置在

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

,这里

处于我国地理位置的最北部,在当时记载着此处距离京城足足有七八千里。

这里是清王朝发迹的地方,作为满清的老家,在满清人心中占据了足够重要的分量,是清政府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边防重镇。

虽然这里如此重要却没什么人想要前往,因为此地与众多高纬度北方地区一样,是显著的低温干燥自然环境,

东北到了寒冷的冬天,最低温度可以到达零下四五十度左右,属于极寒的气温天气。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包括东北在内的北方地区,都会有室内供暖。因此生活在北方的人们还是有一个较为舒适的室内环境,用以维持正常的冬季日常生活或是工作环境。可是在清朝时期,当时的技术并没有这么发达,冬季取暖全靠生火,

可一些较为贫困的地方以及家庭并没有足够的柴火用以取暖,常常因此冻死不少普通百姓。

那些被清王朝判处流放的罪犯都是因为获罪前去受罚的,而不是组团前往享受生活的,所以

无论原本的地位是权贵富商还是普通平民,被流放到宁古塔都只有靠自己,除了极个别的基本上都不会有特殊待遇。

即使权贵家庭在出发时给押送的衙役送上钱财打点,但是也只是不过分虐待,并

不会有优厚待遇

,到了宁古塔,也就和普通人一样了,因此希望有一个优渥的生活环境完全是在痴人说梦,

甚至连取暖的衣物以及取暖的柴火都需要自己去获取

因为当时供暖以及保暖衣物的获取困难。

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导致不少从内地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中原人因为环境适应能力差,身体素质也因为长途跋涉而被摧残得一塌糊涂,

骤然到了这样一个缺衣少食的地方,结局只有被活活冻死。

因此,在听到自己被流放到让人生不如死的宁古塔,

囚犯宁愿被判处死刑或是自尽

,也不希望自己在经过一路的长途跋涉过后,还要经历在宁古塔挨饿受冻的折磨。

因此,宁古塔的恶劣环境,铸就了宁古塔在那些犯人眼中的

“人间地狱”

的称呼,不过仔细一想,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的确相当于是处于人间的“寒冰地狱”了。

因此,处于苦寒之地的宁古塔也就成了满清时期的囚犯宁愿自尽也不愿前往的禁忌之地。

小结

宁古塔的恐怖之处就在于长途跋涉过程中的幸苦跋涉以及病痛折磨而惨死,在于到了宁古塔之后处于严寒的自然环境使这些囚犯难以适应更何况生存,更在于成为披甲人奴隶后距离结束遥遥无期的徭役以及被人肆意欺凌的悲痛。

更何况成为披甲人奴隶之后,没有办法回去,身处异乡内心的孤独,

让他们恐惧的是日复一日的作为奴隶,甚至殃及子孙后代。

可见,被流放宁古塔的囚犯无论中途暴毙还是撑到宁古塔,最后都难得善终,所以清朝囚犯往往宁愿自尽也不愿前去一步。

再加上,一些文人墨客以讹传讹用夸张的辞藻将宁古塔说得异常恐怖,让这些没有去过的人,心生寒意。

所以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历史中,满清王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个王朝两百余年的统治时期,位于东北地区的宁古塔是当时世人心目当中公认的“人间地狱”。

相关内容

墨加两国加强贸易合作应对美...
墨加两国深知美国关税带来的挑战,积极加强贸易合作以应对。双方意识到...
2025-07-17 12:39:08
某科技公司未落实网安保护义...
某科技公司因未落实网安保护义务而遭受重罚。该公司在网络运营过程中,...
2025-07-17 12:38:55
央视关注福州:高温酷暑持续...
近期,央视将目光聚焦于福州。在这高温酷暑持续的时节,福州的亲海游却...
2025-07-17 12:37:37
原创 ...
中国几千年来,英雄辈出,却唯独项羽一人独占鳌头?在历史上,他是唯一...
2025-07-17 12:33:49
原创 ...
文|a龙景生 编辑|a龙景生 前言 英帝国是历史上最为辉煌和强大的...
2025-07-17 12:33:47
原创 ...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
2025-07-17 12:33:44
原创 ...
1398年6月24日,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就在那年的5月13日,一...
2025-07-17 12:33:44
原创 ...
齐国做为春秋五霸的首霸之国,其崛起之势如火箭,陨落之势也如流星。强...
2025-07-17 12:33:34
原创 ...
清朝末年的人民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真的像宫斗剧里演的那样吗?电影...
2025-07-17 12:33:26

热门资讯

原创 晚... 左宗棠是晚清著名的湘军首领,洋务运动的积极推动者,他大器晚成,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因晚年收复...
原创 永... 朱棣一生雄才大略,做了很多大事。站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他也是当之无愧的永乐大帝。一生做过许多大事...
原创 梦... 芈月,这个名字无疑在我们的历史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或许大家通过热播剧《芈月传》或是某款手机端游对...
《百苗图》传世抄本收藏情况概说 《百苗图》是清代绘画记录当时各地苗族的生产、生活、娱乐和习俗等风情的历史图册,是珍贵的历史民族志。“...
原创 清... 清朝皇室贵族奢靡铺张,一顿饭吃掉百姓三百年收入 饮食是我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人的生活离不开一日三餐,...
原创 建... 前言 1399年,燕王朱棣誓师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掀起了明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靖难之役”。 ...
原创 卧... 这个世上,人才济济,卧虎藏龙,谚语“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恰如其分。 表面上的独一无二并不能代表真的...
原创 董...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李郭之乱中董卓旧部四大领头人中最后一位,他就是张济。大家可能对张济这个名字比较陌生...
原创 清... 清朝正统精英相信等级名分是人类社会的核心内容,这种观点成为他们两性观念赖以建立的基础。 在那个时代,...
原创 朱... “献俘”一词最早出自《左传》,它源于军队胜仗归朝时,将俘虏的敌方人员献给宗庙,以显示取得的战功。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