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瀚海,封狼居胥。”
创立下中国武将最高成就的冠军侯霍去病,一直以来都是文学影视中被奉为“神明”的存在。
而他之所以一直到现代依旧备受追捧,不仅仅是因其六击匈奴无一败绩,更是因为他的年轻无惧,敢作敢为。
对此,有些人认为霍去病能够击败匈奴,获封战神称谓全靠“天幸眷顾”。
这样的言论不仅否决了霍去病本身的努力,也忽略了当时汉朝大环境下对于武将的影响。
关于霍去病的成功确实存在许多外在因素,但这并不是否定他功绩的理由。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
他的成功是大势所趋,也是命中注定。
伯乐与骏马
如果想要探讨霍去病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战绩的原因,首当其冲的便是历史背景因素。
与匈奴的恩怨自先秦开始,几乎贯穿了秦汉时期的历史轴。
而秦能灭六国,自然也抵抗得了匈奴。
不过,于秦朝廷而言,开战会得不偿失。
李斯曾上书给秦始皇道:匈奴“地固泽卤,不生五谷,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
李斯言下之意是,进攻匈奴不仅劳民伤财,还无利可图。
秦朝如此想,汉朝初期亦是如此。
西汉初期,久经战乱的国家处处断壁残垣,社会百废待兴,亟需休养生息。
而此时的边疆危机四伏,汉朝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屡屡受挫,致使边关不宁,边民不安。
无奈之下,刘姓皇室只能求和,以和亲联姻等方式缓和矛盾。
而此时的霍去病还没有进入汉武帝的视野。
其实这位少年将军在创立下绝世功勋之前,他的童年人生是较为悲惨的。
霍去病的出身在当时是难以启齿的一件事。
他是平阳侯府女侍卫少儿和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私生子,就地位来说很是卑贱。
按理说这样的出身,霍去病几乎是没有可能得到汉武帝的青睐,但总有惊喜降临。
公元前139年,霍去病的姨妈卫子夫得到汉武帝的宠幸,光耀了卫士门楣。
霍去病自然也因此进入了上流社会。
公元前128年,因为巫蛊之祸的缘故,陈阿娇被废后,卫子夫上位。
霍去病随之成为了当时地位尊贵的外戚成员之一。
少年时代的霍去病就喜爱骑马射箭,在舅舅卫青的教导下武艺超群,并获得了汉武帝的青睐。
刘彻十分欣赏这位妻侄,不仅让他做了自己近臣侍中,并亲自教其兵法。
从一个地位低下的私生子,一跃成为长安街上声名显赫的贵族公子。
这样的转变若说没有运气的加持,恐难服众。
汉武帝与霍去病就像伯乐与骏马。
当时的汉武帝估计也没有想到,眼前这个少年在几年后,会成为让匈奴闻风丧胆的存在。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韬光养晦了八年,终于决定对匈奴进行军事反击。
即,马邑之谋。
马邑之谋的最终目的是俘虏、斩首或者迫使匈奴首领单于向汉朝俯首称称,以此彻底解决边关不宁的问题。
可现实常常会与理想背道而驰。
汉军原计划是匈奴单于诱到边境决战。
但是在此之前,单于识破了汉朝的计谋。
马邑之谋虽然失败了,但是却拉开了汉朝与匈奴之间大规模开战的序幕。
这也预示着汉武帝即将攻守易形。
而霍去病也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屡战屡胜,战神的诞生
马邑之谋之后,汉朝针对匈奴实施了一系列军事反击。
匈奴的生活特点是“随畜牧而转移”,居处不定。
想要消灭其有生力量,与单于对战便是最好的方式。
这也是当时汉武帝制定的战略目标。
汉朝将其称之为“当单于”,这也是当时军事将领建功立勋的绝好机会。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发动漠南战役,主将为卫青,霍去病为嫖姚校尉,跟随出征。
这一战,汉朝其实没有占得便宜。
虽然汉朝军队找到了单于主力,但交战之下,汉军却不敌匈奴,大败而归。
右将军苏建只身脱离战场,回到汉营。
而前将军赵信则投降匈奴,成为叛国之贼。
相对于这两位败军之将来说,霍去病的战绩便显得格外耀眼了。
他带领的军队斩首了两千多人,并俘虏了匈奴的相国等贵族阶层。
只是此一战,霍去病虽然战绩卓著,但他所面对的并非匈奴主力,而是战力较为薄弱的偏部。
所以对霍去病来说,他的作战压力远小于在主线作战的卫青等人。
但这一年,他才17岁。
首战便能取得这样的战绩,已经足以让人刮目相看了。
也正是通过这一战,汉武帝看到了霍去病身上蕴含的潜力,有意培养。
这才有了之后的五击匈奴。
可见,运气让霍去病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但真正让他站稳脚跟的还是自身的实力。
公元前122年,霍去病率领一万骑兵,赢得了河西之战的胜利。
《史记》记载霍去病第二次出征匈奴的战绩,斩杀两位王,俘虏了八千人,并收没了休屠王祭天的金人。
同年夏天,汉武帝发动第二次河西之战。
霍去病再次出征,此次他斩杀三万余人,第三次征战匈奴,依旧大获全胜。
两次河西之战不仅重创了匈奴右部战力,还使得其内部出现矛盾内讧。
第二次河西之战结束后,驻守河西的浑邪、休屠两王的作战不利。
这让伊稚斜单于非常气愤,准备诛杀两人以儆效尤。
两王得到消息后,惊恐之余决定投降汉朝。
但汉武帝深知浑邪、休屠性情不定,恐生变故,便派霍去病前去受降。
如汉武帝所料,匈奴部队果然中途反对,发生暴动。
霍去病当机立断,平定了不愿归降的部队,最后稳稳当当地接过了浑邪王的宝刀。
这也算得上是霍去病的第四次征战匈奴。
霍去病四次出征皆大获全胜,我们看到了这位少年的将才。
但如果忽略其本身的军事天赋来看这四场战争,不难发现霍去病对战的部队都是匈奴中较弱的部分。
而除了第四次战争中迎战浑邪王降部之外,其余战事霍去病面对的都不是匈奴单于主力,而是其偏部,其战力与单于主力相差甚远。
这一事实也成为了后世诟病霍去病取胜是依靠运气的直接原因。
但实际上,并非霍去病不想进攻匈奴主力,而是汉武帝不允许。
霍去病的实力毋庸置疑,但是汉武帝要站在全局看待战局。
他想要的是歼灭匈奴的有生力量,而不是培养一个少年战神的神话。
对于汉武帝来说,霍去病或许是击溃匈奴的利剑。
但是这柄利剑还没有开刃,想要让他发挥最大的力量,之前的对匈战争便是磨刀石。
随着霍去病与匈奴作战经验的积累,在接下来的漠北之战中,这柄利剑终于锋从磨砺出,闪现出森然的寒光。
磨剑人汉武帝开始准备和筹划怎样让这把剑插入敌人的心脏。
剑指之日,封神之时,饮马瀚海,封狼居胥。
这一刻,霍去病终于可以迎战匈奴主力,所谓的运气和眷顾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不堪一击。
封神之战后的陨落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
彼时,霍去病各自领兵五万,深入敌腹,兵锋直指匈奴最高首领伊稚斜单于。
漠北之战是霍去病第一次以主力身份征战匈奴。
不过这次,他还是没有遭逢单于主力,率部北行两千余里,只遇见了匈奴左贤王的部队。
而此时的单于主力正在与卫青鏖战。
后来,霍去病击溃左贤王部,一路深入漠北,在狼居胥山祭天之后,兵锋长驱直入,最终完成饮马瀚海的绝世武勋。
令人唏嘘的是,仅过了两年,霍去病便永远告别了他深爱的大汉天下,年仅23岁。
这个骁勇传奇的少年将军死在了最灿烂的年华。
值得一提的是,霍去病此生或许真的有过“天幸”,但绝对不是所谓上天的保佑,而是汉武帝的信任和偏爱。
只不过,机会和运气都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霍去病若是个一无是处的花架子,任凭皇恩浩荡,史书上也不会有他的故事。
运气加实力,才能铸造出足以彪炳千古的战神名将。
结语
霍去病的一生是短暂而璀璨的。
他17岁第一次征战匈奴,直到23岁病逝。
短短六年的时间,这位少年为汉朝缔造了无数奇迹。
或许真的是上天嫉妒霍将军的才华,才将其带走的吧。
现代的人们还时常将“封狼居胥,饮马瀚海”作为传奇故事挂在口上。
历经千年,这仍然是公认的武将最高成就。
那位驰骋疆场,跃马扬鞭的少年身影,会永远存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之中。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匈奴列传》
下一篇:《尚书:古代政治智慧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