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热衷于做官的程度,可以说世界第一。我国自古以来有一种浓厚的“官本位”思想,也就是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学而优则仕”,大多数古人读书都不是为了增长见识、探求真理,匡世救民,最终目的就是做官。即使是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公务员考试的激烈竞争程度看到隐藏在人内心的想法。那么中国人为何那么热衷于做官呢?
做官可以掌握一定的公权力和公共资源,既可满足自己,也可造福社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和官职相连接的是权力和资源。做官以后,既可以以此满足官员自己过“人上人”生活愿望,同时也能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人生追求。在自己和家人过上好日子的同时,可以用权力和资源为社会和百姓造福,甚至还可以以此流芳千古。正所谓“衙门里的人好修行”。普通老百姓费尽心思难以办到的事情,做官的可能一个眼神,一句话就可以轻松搞定。能利用公权力和公共资源做自己想做的,大概是根本原因了。
做官的在社会上地位较高,别人会高看一眼
中国古代,只要做了官,那地位自然是要高人一等的。达到一定级别后,出行时前簇后拥、众星捧月;说话办事时,别人对他恭恭敬敬,唯命是从。人们心里,官员是百姓“父母官”,这在极为讲究孝道的古代,可见其地位之高。而即使是官员中最低级的县官,百姓们见了也是要尊称一声县太爷、县老爷。古代划分的四个阶层士农工商,士则高居榜首。传说,元朝建立后划分的十个阶层:一官二吏,官员地位之显赫更是明显。
做官可以光宗耀祖,为后辈留下看得见、看不见很多资源
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时间,官员实行世袭制。官员死后,家中有一人是可以继承他的职位和俸禄的。称作世禄世卿制。
更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说法。只要谁家里一旦出了官员,就连亲戚朋友也都跟着沾光。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的出现便是如此,只要一个家族出现高官,这个家族往往便会成为名门望族,从而进入社会上层,即使子孙后代没有真才实学,仍然可以做人上人。
隋唐科举制的诞生虽然一定程度遏制了门阀对权力的垄断。但即使是在科举制度下,官员的子孙仍然可以通过推荐进入官场,最典型的便是科举之外的“恩科”。而宋朝更是直接,官员子孙甚至亲属、门客都可以通过恩荫制度入仕,进入官场。
而在古代那个阶层相对固化的大环境下,读书做官也可以说是打破阶层限制的为数不多通道。因此,只要从白丁变为了官身,那么就可以为子孙留下一笔丰厚的无形资产,而官员的级别越高,这笔资产便越丰厚。
当然,在一些人眼里,做官不需要太多真本领;只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安全性较高也是原因。
你们认为呢?欢迎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