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那么长,除了重要关隘,其他地方能渡河吗?当然可以,不过没有意义。
一次能过多少人?古代发动战争自然是为了攻城略地,要实现这个小目标,就得将足够多的兵力运送到对方城下,也就是所谓的兵临城下。
如今对方的城池在长江南岸,因此,攻方首先必须过江。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必须有足够多的船只吧,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对方察觉之前),将足够多的先遣部队送到长江南岸,并在那里迅速构建桥头堡。有了这样的防御力量,主力部队才有过江之可能。
守方既然要打造切实有效的长江防线,不但在重要地方设置关隘,其他地方也会有流动巡逻。
因此,攻方突然往长江里投放几百艘船只,整出这么大的动静,想不惊动对方都难。当然,船只少了,少量士兵偷渡过去也没有什么作用,因为他们不是郭靖、杨过,一旦被发现,不但束手就擒,还可能暴露整个军事行动计划。
哪里能大批量投放战船?上面的分析是完全基于理想状况,现实中,怎么把数量众多的战船投放到长江里都成问题。
首先得在江北寻找能走战船的长江支流。
如果分支的河水很浅,那么只能走小船,小船对大部队渡江无济于事。如果长江分支河水能适合大船行走,那么,对方往往会使出两招:其一,在那里建有军事要隘;其二、直接占领长江支流周围的地盘,最常见的做法是将防线推到淮水一线。也就是说,攻方想走那些长江支流,必须先摧毁其军事要隘或者拔掉其江北的据点。那么,我们来看看那些地方可以走战船呢?
长江有八大支流,其中嘉陵江、岷江、汉水位于长江以北。
嘉陵江和岷江都在四川境内,如果守方扼守出口巫山,那么战船也难以冲出来。即便攻方冲出巫山,前方还有秭归、夷陵、江陵等多座坚城沿江等候攻方的大驾光临。汉水在湖北境内,守方为了防止攻方从那里进入长江,常占据汉水的重要关隘——襄阳,其次是汉水与长江的交汇处——武昌。如果从四川境内出兵,战争时间难以掌握,容易因粮尽而被困。另外,如果战斗失利,想要退回四川,逆水行舟恐怕意味着死路一条。
因此,攻方如果想发动渡江战役,常将占领襄阳作为首要任务。
除此之外,合肥巢湖支流濡须水、京杭大运河历来也是渡江战役的兵家必争之地。
经典案例渡江战役,最经典的莫过于三国时代曹魏进攻东吴,南宋末年蒙古围攻襄阳,明末清初满清攻打南明。不过后者败于内讧,满清不废力气便占领重要关隘武昌和江淮之地,渡江对它来说很容易。
一、曹魏攻吴
三国时期,曹操爷孙三代为了打败东吴,先后在长江沿岸发动多次战役,有赤壁之战,濡须口之战,石亭之战,江陵之战,广陵之战,甚至是三地战役同时开打,但始终未能撕开东吴的长江防线。
曹叡很是纳闷,贾逵为其解惑,根本原因在于东吴占领了长江北岸的庐江郡、蕲春郡,如此曹魏豫州驻军便不能阻止孙权水师的军事行动。无论曹魏是攻打夏口还是濡须口,孙权可以立刻调拨另一处水师前往支援,相当于将两地的兵力合二为一。
因此,拥有了长江天堑也不等于高枕无忧,为了保证水师在长江通道里的畅通无阻,孙权一直试图占领合肥,将防线北移至淮水。
二、蒙古攻南宋
蒙古消灭了后金政权,便将眼光锁住了淮水~秦岭以南的南宋。蒙古十分狡猾,并没有去攻打淮水防线,而是集中火力猛攻襄阳,历时六年,才将其攻破。然后,蒙古便由汉水入长江,沿江而下,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占领江南。
蒙古人的成功是他们从襄阳找到突破口,直接占领长江通道的上游,使得重兵把守的江淮防线形同虚设。
结语:古代战争,为何总是攻打长江的几处特定关隘,而不从其它地方渡江?
守方已经充分评估了长江的地理形势,凡是能走战船的重要支流都构建重要关隘,如襄阳、武昌、濡须口等。守方为了保证长江通道后勤供给的通畅无阻,竭尽所能占领江北之地,甚至是将防线推到淮水一线。即便是攻方的零星部队过河,也不可能迅速在南岸构建桥头堡,大部队仍然无法渡河。长江那么长,别的地方不能渡河吗,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