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允炆坐拥天下,手握精兵百万,为何还会被朱棣打败?
创始人
2025-07-16 06:02:35
0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

“关注”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402年夏季,南京王城一场大火久久不息,混乱中,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最终只留下了几具烧得难以辨认的尸体。

多年来,关于朱允炆是死是活的猜想众说纷纭。除此之外,人们也同样好奇:

朱允炆明明有朱元璋为其铺路,手里还有着百万精兵,为什么还会输给朱棣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朱允炆和朱棣的那些事儿。

皇位继承人的选择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可谓是极具传奇色彩。他出身贫穷人家,放过牛,乞过讨,还当过和尚。

后来他加入起义军,一路南征北战,披荆斩棘,渐渐有了自己的势力和威望,最后一统天下,摇身一变当了皇帝。

这样的经历,无论放在哪里,都让人十分钦佩不已。统一天下后,朱元璋更是运用了一番雷霆手段,将江山治理地井井有条。

然而,随着天下大定,朱元璋年纪也越来越大了,平日里也开始有些力不从心。

为了维护大明王朝的统治,培养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就成了重中之重。

在当时,嫡长子朱标一直是朱元璋心中坚定的继承人选。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长子,也一直是他最喜欢,最用心培养的一个儿子。

朱标出生于1355年,此时朱元璋正值壮年,面对这个儿子的到来,他的内心充满了初为人父的喜悦。

同时,朱元璋对这个儿子寄予了深切的厚望。朱标从六岁开始,便跟着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宋濂学习。

宋濂不仅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为人也十分正直,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的言行和思想给朱标带来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除了宋濂之外,四方名儒都被朱元璋找了个遍,只希望给朱标最好的教育。即使

那个时候朱元璋政务繁忙,但也时不时抽出时间亲自去检查朱标的学业。

早在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朱标便已经被他立为了世子。等到朱元璋称帝后,朱标毫无悬念地被封为了皇太子。

而朱标也十分争气,他不仅学识渊博,精通各种儒家学说,性格也十分温厚和善,如果能顺利继位,一定是一位宽厚仁善的君主。

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和一直被保护地很好的朱标相比,朱元璋是一路浴血拼杀而来的,他的王座下面是无数的枯骨。

朱元璋知道,做一个皇帝,只怀着一颗仁善的心是远远不够的。必要的时候,必须要做到杀伐果断。

朱元璋希望自己的继承人是个刚柔并济的人,但显然,朱标似乎太仁善了一点。

即使朱元璋经常向他传授自己的治国方略,但朱标言行中总是隐隐有些不认可。

他认为“立国之道,仁厚为重”,不应当大开杀戒,这让朱元璋内心十分焦虑,总是有些忐忑不安。

而让这对父子俩的关系再一次激化的原因,则是朱标的恩师宋濂的遭遇。

1380年,一场胡惟庸案席卷了大明朝野,株连甚广,朱元璋毫不留情,前前后后诛杀了三万多人。

而宋濂的孙子也被牵涉到了这场案例里,宋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他被捕入狱,择日就要问斩。

朱标得知这件事,内心十分焦急,他匆匆忙忙找到朱元璋,直接就跪了下来,请求父亲饶宋濂一命。

朱元璋本就因为胡惟庸案气愤不已,看见太子哭哭啼啼,更加生气,但想到是自己的儿子,还是憋了一口气,直接让他起来说话。

但朱标想要救宋濂的心思十分坚决,在没有听到父亲赦免宋濂的命令前,他宁愿一直跪着,不愿起来。

这下朱元璋直接怒了,他冲朱标大发雷霆,甚至直接说:

“想让我放了宋濂,你得等我死了,你做了皇帝才行!”

朱元璋的话让朱标心凉了半截,他面对父亲的暴怒,觉得自己惹怒了父亲,顿时感觉心灰意冷,摇摇晃晃走出去就想要投河自尽。

幸好朱标很快就被发现,救了上来,朱标不顾一切的行为让朱元璋也无可奈何了。加上马皇后在一旁求情劝导,朱元璋只得退了一步,免了宋濂的死罪,将其流放。

但即使太子太过仁善,甚至有些软弱了,但朱元璋从未想过放弃他,反而想着要给自己的儿子扫清障碍。

然而,也许是上天注定,朱标并没有等到继位的那一天。

1392年,朱标生了一场大病,即使朱元璋找遍了天下的名医,都没能挽回儿子的命,他还是病逝了。

朱标的死给朱元璋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沉浸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但此时,皇位继承人位置空悬,寻找合适的人选,则成了重中之重。

朱允炆和朱棣:叔侄之争

朱标死后,朱元璋虽然悲痛不已,但也知道,为了朱明王朝的稳定,他必须寻找一个合适的继承人。

毫不犹豫地,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次子,也是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皇孙——朱允炆。

虽然朱允炆只是朱标的次子,还是侧室所生。但朱标长子早夭,原配夫人也已经去世,侧室被扶了正。因而朱允炆也算是嫡长子了。

更重要的是,这个皇孙从小便十分聪明,性格也如同他的父亲一般,正直仁善,温文尔雅。

但相应的,他也继承了他父亲太过柔软的心肠和有些软弱的性格。

更重要的是,朱标好歹有着多年的辅佐朝政的经历,但朱允炆可以说是毫无经验。

朱标离世后,朱元璋总是深深思念着自己的儿子,他和马皇后情深意重,朱标又是两人的嫡长子,在他心里,朱标的地位总是不同的。

每每看见朱允炆的身影,朱元璋内心总是想起朱标,他爱屋及乌,对朱允炆也十分喜爱。

为了让自己的皇孙能安坐皇位,朱元璋可谓是费劲了心思,想要帮朱允炆扫清所有潜在的障碍和危险。

朱元璋害怕自己的儿子们有篡位的心思,于是雷厉风行,给自己二十多个儿子都封了藩,将他们“赶”回了自己的领地。

如果没有皇帝下至传召,他们这辈子都不能回到京城。

一些曾经追随自己打天下的功勋之臣,朱元璋认定有冒犯的心思的,也都将他们一役杀掉,并且牵连甚广,一如当时的胡惟庸案。

除此之外,他还为朱允炆找来了如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忠心耿耿、才华横溢的大臣,来辅佐朱允炆,帮他镇守朝堂。

朱元璋将这根权力的藜杖上的刺,耐心的、一点点地拔除干净,然后将它郑重地转交给朱允炆的手中。

做完这一切,朱元璋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了些许,他的身体也渐渐不好了。这位老人预感,自己已经渐渐走到了生命的尾声。

临终前,朱元璋对朱允炆说:

“我已经让你的叔叔都去驻守边疆了,你以后不用怕外敌侵扰,可以安心做皇帝了。”

朱允炆犹犹豫豫地问道:

“如果有外敌入侵,皇叔们可以抵御,如果皇叔们有不臣之心,我该怎么办呢?”

朱元璋叹了口气,让他自己好好想想,朱允炆思考良久后回答:

“我会先以德服人,如果他们还不服从,我就给他们点教训,实行削藩,再不服从,我就杀了他们。”

这个回答总体还是让朱元璋满意的,他微笑着点了点头,同时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只能做到这里了。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怀着深深的担忧和不舍,离开了人世。朱允炆随后即位,改年号为建文。

朱允炆是一个宽容仁厚的天子,他在位期间,一直在改变朱元璋留下的一些严苛的政策,想要安安稳稳做一个明君。

但不久后朱允炆便发现,自己的叔叔们势力实在庞大,尤其是燕王朱棣,他一直有着篡位的野心。

即使他们都在自己的藩地待着,但朱允炆仍然觉得他们是悬挂在自己头顶的一把利剑。

于是,在身边大臣的劝说下,朱允炆也开始行动了,他先从势力稍弱的叔叔们下手,几个藩王不是被贬,就是被废。

朱棣见状,觉得自己改做些行动了。他干脆直接装疯卖傻,暗地里招兵买马。在朱允炆终于忍不住将“削藩”的手伸向朱棣的时候,朱棣起兵造反了。他举着“清君侧”的大旗,一路势如破竹,掀起了长达三年的靖难之变。

结局是毫不意外的,建文四年,朱棣打入南京,攻破京城,结束了自己侄子四年短暂的皇帝生涯,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盛世。

有人可能会奇怪,明明朱元璋为朱允炆做了那么多铺垫,朱允炆手中还有百万精兵。而朱棣造反时,身边不过八百亲兵,为何朱允炆还是输给了朱棣呢?

朱允炆为何会落败?

建元四年,朱棣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随后改年号为永乐,开始了独属于明成祖的统治生涯。

为了推翻自己的侄子的统治,朱棣发动长达四年的靖难,带着自己八百亲兵一路打了过来,过程虽然艰难,但还是成功了。

皇宫大院一把火熊熊燃烧,扑灭后,里面只留下了几具难辨面容的尸体。

朱棣虽然声称这就是朱允炆及其妻儿的尸体,但他内心其实是不信的。几百年来,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也都是众说纷纭,又说他隐入山林做了和尚,有人说他四海云游去了国外。

但不管怎样,朱棣还是坐稳了江山,他野心勃勃,又有雄才大略,在位期间,大明江山的实力确实强大到了顶峰。

古往今来,企图篡位的藩王并不是个例,但造反成功的却屈指可数,朱棣则是其中之一。

这场战役一开始,朱允炆便是占据了极大的优势的,不管是地位还是兵力,都远超朱棣。但朱棣仍然成为了最后的赢家,这是因为什么呢?

其一,则是朱允炆身边实在没有可以行兵打仗的将领。

在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为了稳固朱家的江山,为朱允炆扫清障碍,朱元璋可是不惜背负骂名,杀了不少曾经追随自己四处征战的将领。

虽然这种做法确实为朱允炆拔除了很大一部分威胁,但也使得朱允炆身边并没有足够有实力,可以一统三军的将领。

朱元璋为朱允炆做了充分的安排,他让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人辅佐朱允炆,为其稳固朝堂。

这些人确实都是些有才能的,也足够忠诚,但相应的,他们只是儒生,并没有足够的军事和政治素养。朱允炆又重文轻武,满朝上下都是读书人,谁去带兵打仗呢?

而相应的,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自幼便跟着军队四处征战,是行军打仗的好手,十分骁勇善战。

不仅如此,他可以说是朱元璋几个儿子中,和朱元璋最像的那一个了。他有雄才大略,精通权谋还善于笼络人心。

因而,在朱棣气势汹汹杀过来的时候,满朝上下,竟找不到可以抵御敌军的人。

其二,则是叔侄二人的性格差异。

作为一个皇帝,朱允炆实在是过于优柔寡断了。他在身边大臣的劝说下,虽然动了削藩的念头,却始终狠不下心来将这个“恶人”做到底。

他先对一些实力较弱的藩王动手,而不敢直接针对自己最强大的叔叔朱棣,这让朱棣很快认识到了朱允炆的打算,并提前做好了集结部队的准备。

朱棣的儿子被朱允炆扣押为人质,但朱棣装疯卖傻闹了一波,朱允炆竟然就动摇了,甚至将他的儿子送了回去,朱棣造反的最后一点后顾之忧也没了。

这种放虎归山的举动,也只有朱允炆做得出来了。

甚至靖难开始,两方交战的时候,朱允炆还下了命令,让大家不要伤害自己的叔叔,他不想背负上杀叔的罪名。

甚至因为这条命令,好几次朱棣都命悬一线了,还是成功地死里逃生,捡回了一条命。

而反观朱棣,他自小便上了战场,在刀剑的洗礼中培养出坚毅冷酷的性格,相比幼稚天真的侄子,他自然知道孰轻孰重。

他一路壮大自己的实力,从八百亲兵逐渐壮大成颇具规模的军队。还打着“清君侧、诛奸臣”的旗号,让自己造反的行为更加“有理有据”。

在作战中处于劣势的时候,他也从未想过放弃,而是用自己的雷霆手段稳定了军心,继续与朱允炆抗衡。

在当了皇帝后,朱棣也是雷厉风行,迅速处死了一大批忠于朱允炆的朝臣,迅速稳固了自己的皇位。

种种因素下,朱允炆即使手握百万精兵,占据各种优势,败给朱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结语

靖难之役,虽然朱允炆占据了极大的优势,但因为他自身性格的缺陷,加上身边实在无人可用,最终还是输给了开局不利的朱棣。

而朱棣也确实适合当皇帝,他在位期间,大明王朝实力强悍,国力昌盛,开创了独属于明成祖自己的盛世天下。

对于朱允炆的一生,你是怎么看的呢?

参考文献:

[1]周燕.影落江湖成王道——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J].文史天地,2022(06):66-69.

[2]成建三.背景:600年谜团,年轻皇帝下落不明[J].贵阳文史,2017(01):17-18.

[3]樊斌.太子朱标的“杀手锏”[J].文史月刊,2010(10):56.

相关内容

原创 ...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2025-07-16 04:33:43
原创 ...
#历史开讲# 古代史研读:唐朝史料记载中,皇室儿童的夭折情况——唐...
2025-07-16 04:33:38
原创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民贵君轻的思想虽然是由孟子...
2025-07-16 04:33:38
原创 ...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虽然是一个乱世,但也为众多英雄提供了用武...
2025-07-16 04:33:19
原创 ...
今天我们要聊一个和徐学功一样对新疆有重大贡献的悲情人物-巴里坤镇总...
2025-07-16 04:33:12
原创 ...
1943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土地上战火纷飞,物质匮乏,在这个年代...
2025-07-16 04:33:07
织“网”汇聚“声光电”,承...
穿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
2025-07-16 04:32:53
原创 ...
“关东”含义是山海关以东。苏军参战后,关东军尚有70万军队,这70...
2025-07-16 04:32:52
原创 ...
人类是从地球上诞生的吗?人类的起源是在哪里?大约是在400万年前,...
2025-07-16 04:32:51

热门资讯

原创 与... 一、从王巍先生的观点说起 前几天听朋友讲,王巍先生发表了一个观点,称三星堆发现的顶尊青铜器表明,三星...
原创 玄... 唐高祖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在隋末乱世中,李渊看准时机在太原起兵造反,然后高瞻远瞩,抢占关中作为根...
史上最惨烈的灭国之战:1234... 大概在公元1128年前后,金太宗完颜晟(完颜吴乞买)召一个叫合不勒的蒙古人觐见,因为他在草原混得还算...
原创 田... 前言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历史事件是区分春秋与战国的标志。 第一个是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
原创 秦... 秦琼:单大哥为了我的荣华富贵你投降吧 。单大哥我来晚了。单雄信对他有多好,他是一点不记得。对单雄信,...
原创 王...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提起...
原创 为... 《让子弹飞》讲述了一个土匪和乡绅之间互相博弈的故事,电影中的马匪不仅武艺高强,枪法精准,而且还有非常...
原创 宋... 一天,宋仁宗的寝宫中传出响亮的巴掌声,紧接着宋仁宗手捂着脖子,脸色铁青,怒气冲冲走了出去。后来才知道...
原创 两... 引言 《过秦论》有言: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至六合。” 秦王朝...
原创 此... 核心提示:他韬光养晦,深谋远虑,在梁山衰败之际,远赴海外成就霸业,延续了梁山精神。 一 《水浒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