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一个争议性非常大的朝代,但无论有多少人排斥,康熙的口碑总体还是很好的。
可就是这样一位明君,竟然流放了一位武器天才。以至于有人说,清朝后来被洋人打得那么惨,就是因为康熙没有善待此人。
这个人叫戴梓,出生在官宦之家,不仅能诗会画,懂军事,文武全才。他还是机械制造专家,能独立制造多种武器。
清朝三藩之乱,耿精忠为了响应吴三桂,派兵进犯浙江,康熙命康亲王率军抵挡。当时戴梓年纪不大,身上没有功名,就是个草根。但是为了国家稳定,他直接投笔从戎,来到康亲王军中任职。
因为能力出众,戴梓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了康亲王的左膀右臂。他给康亲王分析战事,还贡献了自己研究出来的“连珠火铳”。
这个武器的优势是能够连续射击28发子弹。在清朝初年,别的火铳都是打一下装一下子弹,这个能连发28个,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清史稿》都说,“连珠火铳”在战场上发挥了极大作用。
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亲自接见戴梓,任命他为翰林院待讲,入职南书房。
看着挺受器重的,实际上一点也不舒服。戴梓是火器专家,即便清朝没有专门的机构,也应该进工部,研究点东西也方便。但是康熙给他安排的工作是参与编撰《律吕正义》,这是一部音乐著作。
戴梓是全才,什么都会,音乐也懂,能把这份工作做好。但是让一个军事人才编音乐书,这也太大材小用了。不是音乐不好,而是专业太不对口。
虽然天天写音符,但是凭借对军事器械的敏感,戴梓还是研究出了很多东西,并且每一次都为国争光。
康熙二十五年,荷兰使者来访,给康熙进贡了“蟠肠鸟枪”。康熙把枪交给戴梓,让他仿造。“蟠肠鸟枪”能被荷兰使者带出来炫耀,肯定是当时的先进武器,但是戴梓只用五天时间就仿造成功。
荷兰使臣告别时,康熙把仿造出来的枪赠送给他们。荷兰使臣大惊失色,不敢相信他们辛苦研制多年的东西,我们几天时间就学会了。
后来,戴梓又仿造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枪炮,也是几天时间就能把他们最先进的武器造出来。
还有一次,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和康熙炫耀他们的“冲天炮”,也叫“子母炮”,说这是比利时花费数年时间造出来的新式武器,如今全世界只有我们有。
康熙还是找来戴梓,结果他只用八天时间就造出来了。康熙带着群臣现场观看,效果特别好。史书描述是“子在母腹,母送子出,从天而降,片片碎裂,锐不可当”。
康熙特别高兴,把此炮命名为“威武将军”,还命人把戴梓的名字刻在武器身上,留作纪念。
戴梓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高光时刻,但也被南怀仁恨上了。我刚刚说冲天炮只有比利时人能制造出来,你八天时间就弄出来了,威力还那么大,这不是打脸么?
为了维持颜面,也为了保住自己在康熙面前的地位,南怀仁联合其他看不惯戴梓的人,一起给他编织罪名。最后,戴梓因为莫须有的“私通东洋”,被康熙全家流放盛京。
盛京就是沈阳,冬天零下二十度,当时也没有羽绒服没有暖气,戴梓还是个南方人,能适应北京的冬天就很不容易了。全家流放到沈阳,还要在满人的监视下生活,日子特别艰难。
说他冬天只能在冷坑上盖着破被御寒,还要在凌晨踏着冰雪到山里捡榛子,否则吃不饱饭。冰天雪地中,他唯一的生活来源是卖字画,但是苦寒之地,文化人不多,字画的收入想来很少。
戴梓在沈阳过了三十年穷苦生活,终于等来了大赦天下,他可以回家了。可能是年迈多病,也可能是沈阳和杭州相距太远,他拖家带口,没有那么多盘缠,总之他没有回老家杭州,而是在铁岭住下了,一直到雍正四年去世。
一代奇才就落得这样一个悲惨结局,真是令人心中不平。如果他能被重视,肯定能制造出很多领先世界的先进武器。
说来也是奇怪,康熙是那么聪明的一位皇帝,他还知道戴梓这人很厉害,研究出的枪炮在战场上威力很大,是个难得的人才。那么为什么南怀仁诬陷戴梓私通东洋,康熙就把他流放了?
可能是,明君也有耳根子软的时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