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也是社会让非常热的现象——福建人和广东人都说自己的方言是古代官话。那么他们的说法对吗?
什么是“衣冠南渡”
我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叫衣冠南渡,说的是西晋永嘉之乱,五胡乱中华,大量晋人贵族南逃的事件。福建人据此说他们的祖先就是衣冠南渡的时候从河洛一带逃到了福建,所以福建人还自称“河洛郎”。
事实上,我们细究“衣冠南渡”这几个字,从字面意思就能够说明在晋代以前,南方人的服饰衣冠都与中原大不相同。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缓慢,信息阻隔,所以由于中国南北气候和环境差别十分大,所以大江南北的人民衣着服饰都不同。即便在今天,湘西和广西境内的土家族、侗族、傣族等都还保留着他们自己的服饰和传统习俗。
我们今天大多数人宁愿把衣冠南渡理解成文化南迁,文明教化向南扩展,这都没有错,但衣冠南渡之前,南北的文明差异还是十分巨大的。衣冠南渡,也不是一步到位迁到了广东。
秦军征百越带去了中原官话?
广东人说粤语是古代河洛雅音,还说秦征岭南时50万秦军入粤。所以,粤语就是那50万秦军带去的河洛雅音。这种一看就缺乏基本历史常识的说法,居然有很多人坚信,甚至是学者和教授。
且不说50万秦军士兵本身来自六国普通人,操着不同的方言和口音。50万秦军南征,不是去专门攻打今天的广东的。而是征百越,包括吴越、闽越、南越、骆越等。百越也就是今天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湖南一带。征百越历时10年,60万秦军死伤惨重。秦三征百越,致使秦国力被掏空,间接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发生。
从中国多次的少数民族对汉族政权的战争来看,强迫被征服土地的人民说自己的方言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甚至征服者看来,被征服者不配跟自己说一样的语言。事实上,古代中国根本做不到。即便到了满清入关的时候,人口基数已经到了两三亿,统治者完全没有想过统一方言。
所以,战争和军队对方言的影响力极低,因为仅仅和战争有关,而不是去普及方言的。就拿我们今天全民花费重金,投入巨大的全民学英语来说,有多少人熟练掌握了英语?以国家意志投入巨大的全民学英语,尚且做不到全国通用英语,古代50万死伤惨重的秦军是如何在地广人稀的百越教会百越人从鸟语转变为河洛雅音的?
迁徙带去方言完全就是胡扯
以美国为例,原本北美大地上在美国以前是没有英语的。英语之所以成为了今天北美的主流语言,你看看美国建国百年内都在干什么?屠杀印第安人,让北美的主体民族成为少数民族。美国从东部13个殖民地开始,英语只是欧洲人的语言。是随着美国不断屠杀土著,并且大量欧洲人去美洲淘金,欧洲人逐渐成为了美洲主体民族。
反观中国的南方,古代战争的目的不是屠杀普通人,而是为了掠夺土地和人口。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其徕民政策的本质就是掠夺六国人口,而古代战争的根基正是人口。你认为西汉南越能够对抗大汉几十年,靠的是南征的那些已经老死的秦军吗?
即便在春秋时期,百越一代的人口就不算少。《史记-吴泰伯世家》记载吴泰伯为了让贤给季历(文王姬昌之父),自己带着二弟仲雍“纹身断发”出走句吴。纹身断发说得很清楚,吴泰伯不是居高临下用自己的方言去强迫土著人学习自己,而是主动改变自己,说当地鸟语。
之所以说百越人口不少,是因为晋楚争霸,晋国能够让吴国从后牵制楚国,足以说明吴国足够强大,人口和兵力足够威胁楚国。而楚国如法炮制,扶持越国牵制吴国。古代中国贵族和普通人是两个世界的人,越国公室是夏朝后裔。也就是说,百越人口众多,否则也不可能给秦军造成巨大的伤亡。
扯了这么多就一个意思,南迁的人想保持自己的方言不变,还能让占据绝大多数的当地人跟着少数外来人学习外来人的方言,简直就是胡扯!古代中国,要想管理好一个地方,首先要融入当地,这也是吴泰伯短发纹身的原因。
方言是口口相传的,几乎没有改变的可能
中国的汉字发音不同,一个来源是念白,就是读错音。另一个主要来源是六国语言文化差异导致的字形、发音,甚至字义都有差别。也就是说,秦国统一六国后,连山东六国的方言都没想过去统一,更遑论语言文化跟北方差距甚大的南方百越了。
方言最大的特点是口口相传,古代不具备今天推广普通话的条件和经济基础。南迁的北方汉人,也不是一步到位就迁徙到了今天的广东,除非是流放三千里的罪犯。逃命总是逃一段距离就停下来的,因为你的补给不允许你千里奔袭。尤其是古代中国地广人稀,可能几百里都不见人家不见庄稼。所以,南迁也是个渐进的过程。在渐进过程中,就需要与当地人交流,所以语言跟随着迁徙不断变化是必然的。
而留在北方的汉人,由于生活环境和人口变化不大,所以口口相传的方言极少受到影响。古代中国一直是周边蛮族学习的对象,汉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形成了高维不对称优势。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就主动汉化,甚至连东瀛倭国都主动来大汉学习。以中原上国自居的人民,怎么可能会甘愿去学习周边少数民族的语言。所以你会发现今天的北方方言,发音差别很小,甚至包括西南片区的四川话都跟北方方言一套发音体系,有儿化音。
古代发音有五种
古代的发音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音乐上是宫、商、
角、徵、羽
。粤语被认为是九音六调,这跟古代中国的发音差别巨大。而且历史上很多史料证明百越的发音比北方人更丰富,所以管百越的语言叫作鸟语。这更证明粤语与北方方言,尤其是河洛话八竿子打不着。
至于说粤语口语中有很多古语(文言)词汇,这完全无法说明粤语就是河洛雅音。哪个方言没有古语词汇,都是正正儿八经统一文字发展过来的,河南人说的“噫”也是古词汇,例如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河南人说的“腌臜”,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中也是说“腌臜”。元朝在中原的统治不过几十年,所以元末对北宋人的口语自然十分清楚。
古代不同时期的官话也不同
河洛雅音是西周和东周时期诸侯会盟的时候使用的外交“普通话”,尤其是东周礼崩乐坏以后,诸侯们平时不使用雅音。到了战国时代,就根本不讲什么雅音了,因为那时周天子威权时代的产物。
至于到了西晋永嘉之乱的时候,洛阳话和长安话才是主流。即便是同为洛阳一代,隔山隔水音不同的现象也十分常见。尤其是西周分封天下的时候,很大的标准就是各地的方言和文化、习俗标准来划分诸侯国的土地的。所以才有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说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周朝时代的中原,可不像现在完全通用中原官话。而是也大大小小有几十种方言,甚至彼此都听不懂对方。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以及人们交流的频繁,不同方言求同去异才形成了今天的河南话。即便如此,今天的河南话也分豫东片区、豫北片区,豫西片区等不同的发音区分。
北宋时期,皇帝也说河南话;明朝清朝时期,皇帝也说北京话。所以,即便同一时期古代官方语言并不唯一。各地有各地的官话,所以古代皇帝基本上都是看奏章,而不是动不动就找大臣讨论问题。曾国藩操着一口湘味北京话跟慈禧对华,李鸿章一口淮味。说到底,古代中国,一般都是下对上屈就,一旦交流完了,就又说回自己的方言了。如果是地方官员,那就要向下屈就了,这就是所谓的父母官。
那种古代谁迁到哪就把哪的方言变成自己家乡方言的说法,只能说太没文化。如果按照这套逻辑,北宋全国就通用河南话了;明清全国就统一成北京话了,然而并没有,说明古代中国各地方言并存,没有谁强迫你说别人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