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读者好,我是原创作者幽默的李雪,每天带你一起走进三国!欢迎阅读!
小编今天给大家讲述的是三国中东吴的大臣,他是与周瑜地位并肩的鲁肃。纵观三国始末,鲁肃似乎并未成就过太大的事业。但他却是最受大众喜爱的一员将领。他凭借着自己的忠厚老实的为人和大智若愚的个人魅力,受到东吴领导乃至同僚们的喜爱,更为出众的是,这样一个人物也深受敌对国的多数人喜欢。接下来就是鲁肃的故事了。
首先,鲁肃与周瑜可谓是生死之交,两人结识是源于周瑜担任居巢县长时,因苦于没有粮食,向鲁家借粮。此时深明大义的鲁肃将大部分粮食送于周瑜,从此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再到后来战事,鲁肃常伴于周瑜左右,在周瑜犹豫不定时,憨厚的鲁肃总是不露声色的给予无条件的支持。
其实,周瑜本是聪明才智之人,但他却又具有嫉贤妒能的性格。身边的人必然是他的“绿叶”,这样才能凸显他的“红花”之能。而鲁肃恰好就识得了这一点,甘愿以一个老诚厚实的性格伴其左右。从得到周瑜的欣赏,再到周瑜向主公孙权推荐鲁肃,并称其鲁肃“才能佐宜”,甚至周瑜临死之时,都要拼命的向主公力荐鲁肃接任他的职务。可想而知,鲁肃不但拥有大智大慧,还具有谋划长远的独到眼光。
再到孙权,孙权采用鲁肃的开始之际,本是秉着周瑜介绍而来的心思面见其人。却在两人的言语中让孙权对其刮目相看。后经历了三件事情,鲁肃彻底的成为孙权的知己。鲁肃不似周瑜戎马一生,拼死守住东吴江山才换得的高贵地位。而鲁肃虽有将帅之才,但在周瑜活着的时候,东吴并不是很需要他的这方面才干。
鲁肃能成为孙权知己,其一是因为鲁肃建议自己的主公汉室不会再复兴,主公不必打兴复汉室的旗号,只要守住三足鼎立,时机成熟便可称帝。当时身为主公的孙权并不能猜测出鲁肃此话的真假。所以听后假意生气,鲁肃便诚恳的跪下再次与孙权分析战事。鲁肃句句说到主公心坎上,忠肝义胆全是为了主公和东吴的未来考虑,孙权听后暖意回旋在心。
其二是鲁肃改变孙权一生的一个转折点。鲁肃建议攻打荆州刘表,收取长江流域的一带之时主公便可称帝,自立为王。此时身为主公多年的孙权终是在鲁肃的指导下等到了这样的机遇。有谁不喜欢和一个处处为自己的未来惦念着想的人结交为挚友呢。
其三是孙权彻底对一个部下敞开心扉的事情了。当曹军兵临城下之时,孙权的大部分手下,包括张昭都在劝服孙权降曹,而此时机智的鲁肃并未在大殿上有任何发言。可见鲁肃的处事聪明之处,在不得罪他人的前提下向主公表达自己的心思。直到主公更衣之际问自己时,鲁肃才苦口婆心的阐述了赫赫有名的观念:鲁肃和大臣们投降依然可以做臣子,但主公却不是主公了。可见当时的主公孙权心中有多么的震撼和惊讶,随后马上下命反击曹操。
三件事情,均可看出,鲁肃并非他表面那般平凡,心中自有一套谋略的鲁肃虽没有赫赫战绩,却有非凡之功。可见鲁肃的地位自然不是白白得来的。鲁肃之才不止如此,他在两位都具有经天纬地般大才的周瑜和诸葛亮面前依然可以顺风顺水的保全自己不受一点伤害,可见其鲁肃本人有多么厉害。
在孙刘两家联盟攻曹之时,本是两个集团的雄才必是没有任何顾忌般斗智斗勇。均是年轻气盛,又都大有才华。但都懂得若撕破脸皮,定然使得两家集团面上无光。这时的鲁肃变成了诸葛亮和周瑜二人的带话人及调和剂。这件事情看似简单,其实难做。太过偏向周瑜,诸葛亮必然翻脸。若偏于诸葛亮,自己不仅会失去已经建立多年的人际关系,更会使自己失去苦心得来的事业。但鲁肃却做的很好,和诸葛亮也成了朋友。甚至在后期,鲁肃身为一个东吴将领,却有资格向刘备推荐庞统,可见他在敌国的人际关系也是相当了得。
小编认为,鲁肃这样的大才,既能在别人需要他时,他能挺身而出,又能为其谋划周全。同时,在周边发生矛盾之时又可保全自己。这样的人即使放在当今的社会,依然会备受欢迎的。可谓是一个既能为他人着想,又是一个处事圆滑不是分存的高手。而且鲁肃拥有强大的交际能力,人际关系虽错综复杂,但在他这里却从未出现过任何错误。所以小编觉得,鲁肃之才堪称大才。鲁肃之人也是非凡了得之人。
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非常感谢大家忙里抽闲认真阅读完!本文是幽默的李雪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本文由幽默的李雪原创,欢迎三国爱好者的关注和交流!让我们一起探讨三国的历史,人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