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兄鲜英做后台
鲜伯良(1903~1990)字文圆,别名鲜骏,出生于四川西充县太平乡鲜家沟。
他有位堂兄名叫鲜英,比他大18岁,早年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与刘湘、杨森等人是同学。1921年,川军总司令刘湘占据重庆,鲜英被委任为总司令部行营参谋长兼重庆铜元局局长。
鲜伯良读过高小,未能考取中学,对农活又不感兴趣,最大爱好是赶场天去集市打几圈麻将。家里人打算早点给他娶媳妇,拴住他的心。但鲜伯良高不成低不就。没想到麻将桌上有一位长者,见他打牌反应机敏,脑子灵光,竟决定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女子漂亮,过门后吃苦耐劳。鲜伯良于此猛醒,下决心出人头地,不辜负妻子儿女。
经过刻苦自学,鲜伯良1921年考上西充速成师范班,获得中专文凭。他听说堂兄鲜英在重庆有权有势,便前来投奔。
1926年,鲜英改任刘湘所辖第10师师长,将鲜伯良安插到属下第四混成旅某营部做司书工作。
短短三年时间,鲜伯良从文书上升到21军军医材料处科员,又从科员晋升为中校主任。他的脑子果然精明,一方面在军队里任职,一方面广泛参与商业活动,在新文化印刷厂兼任总务、经理。
鲜伯良不仅结交了大量人脉,也尝到经商的甜头,积蓄下可供投资的本钱。他在张家花园盖起宅院,取名“北庄”,表示不忘老家川北。
微薄的军饷,对鲜伯良没有吸引力,他在寻找新的商机。
购买债券大赚一笔
1935年,刘湘以四川善后督办公署、四川省政府名义,前后发行四川善后公债、四川建设公债两种债券,利息较高,定期15个月。
由于常有战乱,工商界、金融界对这两种公债没有投资信心,认购者甚少。刘湘无奈强行摊派,命令成渝商户和私营银行必须认购。
白花花的银两送出去,换回大面额债券,持有者担惊受怕。万一哪天刘湘垮台,债券就会成为废纸一张,不如早日脱手。于是,不少持有者争相低价抛售债券,甚至不惜血本,以二折、一折大亏本出卖。
鲜伯良从商户手里先后买了20多万元的库券公债,然后转向银行抵押贷款。
15个月后,库券公债本息兑现,鲜伯良不仅偿还了银行贷款,而且大赚一笔,发迹变泰。
鲜伯良有钱为何还要贷款呢?
原来,天津商人单松年创办的新丰面粉厂经营不善,面临倒闭。鲜伯良投资9万元承顶,更名为复兴面粉厂。他自任总经理。一方面筹集股金更新机器设备,改良工艺;另一方面他请外国技师华尔英来厂安装、调试设备,培训技术骨干。
▲复兴面粉厂股票。杨耀健供图
称霸重庆面粉业
鲜伯良认为,面粉销路的关键,在于降低成本行薄利多销。
为解决麦粒一次磨净问题,他高薪聘请汉口福新面粉厂技师来厂改进技术设备,极大降低成本。
在销售方面,为了同先农、岁丰两厂竞争,鲜伯良在城内专门建立特约承销店20家,规定货源由复兴厂保证,不得承销他厂面粉。又利用水运之便,在长寿、涪陵、万县等地设庄推销。市内外推销机构的建成,使复兴厂销量占重庆机制面粉市场的一半以上。
土制面粉在重庆有传统影响,味道纯正,口感好,占有不少市场份额。有的老市民还认为“机器面”不好吃。
为此,鲜伯良先是在邹容路口门市部出售用特等面粉制成的白糖蒸馍,免费供应茶水,吸引路人吃面食品。继而在城区一口气开办了l0家机制切面店,大肆推销。
针对某些市民谣传“机器面”有异味、不好吃的说法,鲜伯良以批发价向小贩出售切面,使之沿街卖担担面。
鉴于一些中医宣扬“面食烧心,要不吃或少吃”,他特备盛宴招待医师,并通过媒体大讲面粉的营养价值和有益健康,收效甚大。
1938年,鲜伯良收购先农厂,1943年创办南充面粉厂,总共日产面粉2800包,注册商标为“麦穗”牌,成为“面粉大王”。
由于“机器面”批量生产,闻名遐迩的重庆小面应运而生,改变了市民早餐吃米饭的老习惯。
▲面粉大王鲜伯良。杨耀健供图
保障民用,支援抗美援朝
1956年,复兴面粉厂公私合营,鲜伯良任经理。国家投资,新建了1200平方米车间和320平方米仓房。
添置磨粉机和平筛机,学习推广前路出粉法与中路刷清法等先进经验。老厂焕发了青春,生产成本显著下降,产量大大提高。
单是复兴第一厂的日产量,就由原来的1000包提高到7000包,副产品则制成饴糖、酱油,以及大批工业用品。
面粉厂每年给国家上交大笔利润。除保障民用外,还为抗美援朝、进军西藏提供过支援。
鲜伯良作为工商界人士代表,当选为重庆市政协第一至八届委员。
杨耀健
原《重庆文史资料》副主编,文史专家、作家,现为重庆市政协文史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史研究会学术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