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在对关外满清的作战中,胜少败多,屡次丧城失地,逐渐丢失了整个辽东,辽西局势也在崇祯十三年前后岌岌可危。
然而,百年之虫死而不僵,明朝三百年大帝国,在行将崩溃前夕仍然殊死一搏,想要扭转乾坤,但最终失败。
这场战役明朝投入了几乎全部的精锐部队,但是却被八旗军消灭大半,主将投降,明朝耗费巨资用了数十年打造的关外宁锦防线彻底崩溃。
此战后,明朝灭亡进入了倒计时,这场战役就是明清松锦大战。
那么,明朝打这一仗真的毫无胜利的机会吗?
崇祯十三年,皇太极围困锦州,锦州是明朝辽东防线的前沿,一旦失守则整个宁锦防线崩溃,关外则难以立足。
锦州守将祖大寿被困已久,向明廷求援,崇祯皇帝孤注一掷,命令洪承畴率领“八总兵十三万大军”克期出发,解救锦州之围,出关与八旗军决战。
从八总兵的职位来看:大同总兵王朴、宣府总兵杨国柱、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东协总兵曹变蛟、山海总兵马科、宁远总兵吴三桂、辽东总兵王廷臣。
这八个人囊括了山西兵、陕西兵、河北兵和辽兵,这几乎是明朝边军最后的精华。
他们集中了十三万野战部队,包括四万匹战马,开始了对锦州的救援行动。
明军统帅洪承畴本想稳扎稳打,不要急于进攻,但是崇祯心急如焚,催促洪承畴速战,洪承畴无奈,只能硬着头皮出关。
八旗军约有十万余人,他们包围锦州,面对来势汹汹的明朝大军,他们一度打得很被动,数座营垒被攻破,眼看锦州之围就要解除。
皇太极正患病,听闻跟这个消息他不顾自己身体,强行赶奔前线。
他发现了洪承畴军队“前重后轻”的弱点,于是一面命人掘战壕分割明军,一面命阿济格等人率领精锐骑兵突袭了明军放置在笔架山的粮草。
大军被断了后路,粮草又没有了,明朝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长期以来败于清军之手,如今形势危急,立刻人心动摇,连几位总兵官都没有了信心。
按照洪承畴的意见,此时应该全力猛攻八旗军,或许能凭借人数优势获得胜利,如果突围,必然生死难料。
结果没人听从他的命令,洪承畴只得下令突围。
大军崩溃,被八旗军四处追杀,明朝十三万大军被斩杀五万多人,还有上万人被逼到海边,望洋兴叹,蹈海而死。
明朝总兵杨国柱、曹变蛟、王廷臣等人阵亡,洪承畴被困孤城后来投降满清。
锦州城中看援救失败,祖大寿也开门献城,锦州失守。
明军只有吴三桂等人率领不足三万残兵败将退回山海关。
松锦会战是明朝最后的回光返照,经此一战,“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明朝最后的一丝气血也被耗尽了。
松锦之战是皇太极的巅峰之作,但此战以后,他就忽然暴毙了,没能活到满清入关统一天下的那一刻。
那么,松锦之战明朝真的毫无胜算吗?
并不是,其实按照洪承畴的计划,稳扎稳打,不要急于求成,待清军师老兵疲,然后正面与其打消耗战,明军还是有一定胜算的,即便不能歼灭清军,起码也可以令清军伤筋动骨,失去战略主动。
但是明朝有两个问题解决不了,一个是粮草不济,明朝后期已经没钱了,缺少后勤供应的大军只能速战速决。
另一方面,明朝内部党争,官僚掣肘的“传统手艺”此时再度上演,朝中有人妒忌洪承畴,对其策略横挑鼻子竖挑眼,崇祯又是一个志大才疏的君主,导致了战役被动。
如果崇祯能狠下心杀一批京官,搞来一些粮饷,然后力排众议,允许洪承畴按照计划稳扎稳打,松锦会战胜负难料,即便明军援锦失败,也不至于后来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