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是东汉末年名将,但他的名声远远比不上诸葛亮,这是为啥?或许是因为后来的罗贯中写了一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神化,赋予神机妙算的本事。或许是周瑜英年早逝。
《三国演义》为了渲染诸葛亮的才能,往往忽略一些将才的存在,甚至被抹黑。像曹真,为了渲染司马懿的存在而被弱化。周瑜也是一位被他抹黑的英雄式人物,据里面描述,周瑜被描写成心胸狭隘,竟然被诸葛亮给气死?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是这样么?
周瑜心胸宽广,有眼光,并非被诸葛亮气死
事实上,周瑜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周瑜:除胆略过人,雅量大之外,还气度恢宏,心胸豁达。刘备也曾经评价过他: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由此可见,从这三国里两个大人物的评价可以看出:周瑜是一位胸怀宽广之人。
他不仅胸怀宽广,而且又有才华,有眼光。周瑜出生于名门之后,祖上世代为官,不愁吃穿,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也喜欢结交侠士,从小就结识东吴创建者孙策,在孙策创业早期,周瑜帮了很大的忙。两人结拜为异姓兄弟,共同打拼天下。
事实证明周瑜也是一位有眼光之人,认准一个人,就死心塌地地给跟随孙策。在跟随孙策早年期间平定江东时,袁术发现周瑜是个人才,想收为己用,可是被周瑜给婉拒,周瑜认为袁术是干不成大事,而选择在当时实力较弱的孙策。
可是孙策在征战过程中,遇刺身亡,英年早逝。孙策死后,孙权继位。周瑜在外驻地手握重兵,他完全可以在这时拥兵自重,自立为王,但他没有这样做。反而,带兵回到吴郡为孙策奔丧,他看到孙权年纪尚小,并且当时东吴政权还不稳,于是决定留下来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可谓是对孙吴忠心耿耿,没有半点异心。
周瑜在辅佐孙权的过程当中,也经历了很多战役。击败黄祖、大破曹操的赤壁之战这两场战役是他的光辉之作,使他声名大噪。可是在朝中有些人,就看周瑜很不爽,自恃功高、倚老卖老的程普处处叼难他,找他茬。周瑜面对程普的排挤,一笑而过,巧妙化解,无不让程普折服,最后发表感慨:与周瑜交往,就像喝酒一样,不知不觉沉醉当中。
这也表明周瑜气度非凡,能容忍天下之事。而并非《三国演义》里面所写的那样,被诸葛亮所气死?周瑜有那么小的肚量,在赤壁面对曹操的百万大军,周瑜都能冷静分析、指挥若定岂能被诸葛气死,怕是罗贯中所虚构。
为何《三国演义》要黑化周瑜?
记得小学时期读《草船借箭》这篇,里面将诸葛亮描写得神乎其神,说什么神机妙算,赤壁之战的功劳全都给占了。事实上,赤壁之战的总指挥是周瑜,周瑜采用部属黄盖的建议,利用假投降靠近曹操军队,再用火攻,打得曹操节节败退,元气大伤,再没有能力攻打东吴,奠定三分天下。
而《草船借箭》则是周瑜为了忌惮诸葛亮的才能而设难给诸葛亮,被诸葛亮轻易化解。里面将周瑜描写的一无事处,妒能嫉贤,心胸狭獈的小人,而诸葛亮则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儒者风范,完全抹黑了周瑜。
为何要黑化周瑜?《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之间,也处在一个乱世当中。写这篇著作,他是带有一定个人感情色彩,而不是真正记录历史,它只是一部小说。三国里的诸葛亮是历代后人忠君爱国的榜样,深受儒家思想的罗贯中,视蜀汉诸葛亮为正统思想,为了突出诸葛亮在其中的才能,只能弱化其他将领的真正才能。
后面随着《三国演义》的不断普及,诸葛亮的“神化”形象深入人心,而周瑜却默默无闻。周公瑾其实是东汉末年的三国名将,集才华与颜值于一身的军事家,也并非是被诸葛亮给气死,而是病死在去巴蜀的途中,其实他与诸葛亮不在同一级别,大家被误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