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周刊#
德国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既没有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没有法国的大革命。
甚至没有如英国建立庞大的“日不落帝国”、法国的“法兰西殖民帝国”、西班牙的海上“无敌舰队”、荷兰和葡萄牙的“海上马车夫”。
其看起来一直是比较低调的一个国家:
①
其在有着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航海与远洋贸易中都不是特别显眼。
②
在普鲁士统一德意志之前的时期在殖民地的发展上也没有太大建树。
那么统一之前德意志及刚刚获得统一的德国在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的活动中有着哪些作为?我们今天就来详细地了解一下。
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各种活动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其也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发展、格局。
1、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过资本主义大发展之后,国力和军事实力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随着资本掠夺的需要,
其不断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殖民地和贸易中心,掠夺当地资源并倾销国内商品
。
2、资本的扩张伴随着血腥的征服与杀戮,欧洲资本主义强国凭借先进的科技水平获得了军事上的巨大优势,其
开始了西方引领东方的时代
。
资本主义的发展伴随着几个主要的活动,其中包括:
①
启蒙运动对思想的解放。
②
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以对其生产关系的支持。
③
开启海外探索时代,扩张资本和寻求更大的商品市场、发现更多的资源、攫取更大的利润、积累更多资本发展所需的财富。
④
殖民贸易,建立全球范围的统一由西方列强为主导的市场秩序,以利于其商品输出和对殖民地区的贸易掠夺。
⑤
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生产效率的极大促进。
那么德国在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阶段都有哪些表现,其又与以上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有哪些不同?
我们对德国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特点进行如下分析。
一、启蒙运动
1、
启蒙运动时期德国涌现了一系列的启蒙思想家
,其虽然没有英国、法国的启蒙运动如火如荼,也没有如美国吸取启蒙运动的成果建立了独立的国家,但依然出现了类似康德、希勒这样的启蒙运动文学家、思想家。
2、德国的启蒙运动思想以理性主义为起点,发展出了
浪漫主义风格的启蒙思想,其在政治上的诉求以国家的统一为主
,并寻求与宗教思想的共存。
二、资产阶级革命
1、德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很脆弱,其依附于贵族和大地主,其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发动资本主义的革命,甚至
很多资本商人也是大地主,形成了容克贵族
,这些容克贵族在未来德国统一之后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也主导了德国的政治发展。
2、德国形成了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新的容克贵族的特点
,在德国的统一中成为主导,并在德国统一后向海外开始发展。
三、殖民地的建立
1、当时的德国普鲁士公国对外的殖民争夺比较弱势,加上国内与奥地利的领导权竞争,其专注于对内实现国家的统一,因此
直到德国统一之后才开始有所殖民发展
。
2、德国在实现国家统一之后也参与到了与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之中,但由于
大部分都被当时的老牌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德国当时有以下殖民地
:
①
非洲
的德属几内亚、纳米比亚、德属东非、萨摩亚、多哥、喀麦隆等;
②
亚洲
的德属新几内亚、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中国的胶州半岛等。
3、初期,德国的殖民地
大部分不但没有给德国带来经济效益
,相反为了维持经营,其还亏损了不少成本,除了中国的胶州半岛使德国的殖民地收益颇丰。
4、德国虽然在前期刚刚统一时,
俾斯麦表示德国对殖民地不感兴趣
,其也不过
是为了获取列强的支持
罢了,虽然前期殖民地中收益欠佳,但其战略意义和未来前景诱人,德国为此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
四、大航海时代
1、德国在资本主义萌芽阶段时,其开启海外探索的大航海的时间落后于西欧国家,其国内没有政治条件发展大航海,甚至
社会各层次也没有更好地认识到大航海的意义而普遍抵制
。
2、统一之前的德国内部各个公国、邦国林立,商品流通不顺畅,国内
商品经济对海外贸易的需求没那么迫切
。
3、德国的地理位置大部分属于中欧,北部靠近波罗的海,导致其不论在欧洲海外贸易的早期地中海贸易中心时期,还是在大航海时代前期的西欧大西洋贸易中心时期,其
地理优势都不是特别突出
。
4、西方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海外贸易的主导权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再到英国,德国的出海贸易通道一直被英吉利海峡阻挡,
英国的大陆均衡政策和对欧洲后起的国家的遏制,导致德国统一之前和刚刚统一之后在海外贸易航运安全上常常处于被动
。
5、德国在地理位置上的问题导致
德国长期是一个陆权国家
,其比之法国更加严重,甚至在国家政策、军事发展上,其陆上优于海上。
6、1485年~1486年航海家马丁·贝海姆参加了葡萄牙人迪奥戈·卡恩舰队的航海远行,其跟随舰队穿过亚速尔群岛和大半个西非海岸,并
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球仪
,地球仪上面标注出了2000个地名,100多幅插图,48面旗帜,15艘船,50多个图例,还有当地的一些神话传说故事。
五、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
1、德国的工业革命发展较晚,其由于处于分裂状态,更多的迫切任务是建立统一国家,
德国在1871年统一之后,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步伐
,德国的两次工业革命一同进行,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2、德国统一之前的
1834年为了促进商品流通在国内建立关税同盟
,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经济上的统一。
3、德国的统一完成,使其建立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加之
普法战争法国的赔款增加了资本,而分割的来自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补充了资源
,使德国的工业生产快速发展。
4、德国统一后
大力改善国内交通
,尤其铁路建设和全德铁路网的形成成为德国工业化强大的拉力。
5、与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主导的现象不同,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德国的两次工业革命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
,其与美国成为主导国家,国内涌现了大量科学家和发明家,工业实力迅速发展,成为欧洲后起的工业强国。
6、德国在工业革命中发展出了谨慎严谨的工业精神,其
以国家为主导集中力量兴办实业,工业和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使得其对海外市场和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再与老牌资本主义列强的争夺中,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德国在资本主义发展前期阶段,尤其是在普鲁士统一德国之前,其国内对资本主义和商品贸易有着和中国封建王朝的社会有着相同的认知和抵制态度。
德国统一之前国内对海外贸易和殖民的发展情况。
德国在统一之前的商业发展受到多方面的掣肘,但其民间商贸活动和海外贸易仍然有着一定的进步,尤其在大航海时代,德国也参与其中,只不过大多数时间并非有德国的政府主导。
在达伽马发现印度并返回欧洲后不久,南部德意志的几个大的商业家族,就看到了海外探索的意义,并开始参与对海外的探索。
一、海外贸易
1、哈布斯堡的
奥格斯堡犹太裔富格尔家族和银行世家韦尔瑟家族派遣驻里斯本的商务代表与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签订了商业契约
,其资助和装备了三艘船只参加了1505-1506年阿尔梅达的印度洋远征。
2、
德国商人与葡萄牙的远洋船队共同开发了利润丰厚的香料贸易
,同时,德国人则在矿产上给予葡萄牙更多的支持。
3、在一段时间内葡萄牙海外航行的船只中,其
搭载的绝大部分贵金属或金属货物,标注的甚至是德国大家族的标记
。
二、海外殖民
1、德国的
少部分商业世家也曾经试图染指新大陆的殖民地
。比如韦尔瑟家族在委内瑞拉,富格尔家族在南美的拉普拉塔和智利海岸都组织过属于自家武装的探险队进行殖民开拓活动。
2、由于
缺乏国家的支持,以及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垄断海外殖民地和贸易
,导致德意志人在大航海时代参与度较大的殖民活动比较少,影响度也十分有限,甚至基本都是附庸于其他的西欧国家。
统一之前的德国国内对于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态度。
1、
德国统一之前,其在国家内部对于16世纪的全球性贸易兴起,
大多充斥着保守和排外主义
。
2、
在16世纪早期的德意志,通过商业和当海外探索和殖民贸易获取财富被
认为是一种与基督徒精神背道而驰的行为
。
①
持这一态度的甚至包括有
商业世家富格尔
,以及马丁·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先驱。
②
甚至
马丁?路德作为引导民众回归基督教本源的导师
,其认为除了种地和放牧以外的收入来源都是可耻的。
早在1414年的“康斯坦斯大公会议”已经决议收取合理的利息来对商业经营进行规范和引导,并给予其经营活动以认可。
马丁路德本人也认为要给予商业经营认可,那么“5-6%的商业经营年利率应属合法”。
3、
在当时的德意志宗教界中,不论天主教还是路德宗人士,大多对收取商业经营利息这一在当时欧洲乃至世界范围的商人看来已经是
合理的商业行为进行了强烈的否定
。
①
他们一方面认为商业经营行为违反宗教教义的指导。
②
另一方面也认为这是一种可耻的强盗行径。
4、
而随着全球贸易带来的香料和其他奢侈品的输入,以及农产品价格波动引发的商人投机倒把的行为,均
被认为是压榨广大德国下层人民的行为
。这也
助长了当时的德国社会各领域抵制全球贸易的排外情绪,以及对商人仇富思维
。
5、
而在宗教界之外,社会其他领域的德意志
人文主义者、法律公知,对于商业行为也整体持比较负面的看法
。
①
在当时的德意志国家内部,其社会上认为通过全球贸易进口而来的各种东方香料和药物纯粹
是在“浪费德意志财富,并且还给不法商人提供暴利”
。
②
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瑞士地区的医学家、化学家、自然哲学家兼炼金术大佬帕拉塞苏斯就在其著作里对倾耗人力物力的进口药品不屑一顾,并且
声称“我德意志兰地大物博,什么药草种不出来”、“东医哪有德医好”等观点
。
6、
在当时不统一的德意志内部,这种抑商和反全球化的思潮下,
本土和排外主义滋生,并形成了一种德意志民族认同的萌芽
。
德意志的知名作家、诗人乌尔里希·冯·胡滕就宣称“来自外国的事物影响玷污了德意志民族精神,德意志自古以来本应是一个远离各种谎言、虚伪、重利忘义的民族”,在他的眼里,街头混混、商人及海外贸易者、法律公知和天主教神职人员是损害德意志精神的四大败类”。
像乌尔里希·冯·胡滕一样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很多,他们认为:
①
海外贸易者
“浪费了德意志的财富去进口无用的东西”。
②
对于法律公知
,他们认为其“用来自外国的法理破坏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法律的原始精神”。
③
至于天主教神职人员
,则被认为是“吃里扒外帮助罗马教宗吸德意志的血”人。
当时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小农思维和封闭意识,显示了其国内各邦国的统治者无力应对新贸易形态的冲击的现状;而其落后的行政制度也难以建立有效的商业管理体系来应对国际贸易带来的庞大财政扩张。
因此,古代中国封建王朝的重农抑商态度、盲目自大和士大夫的保守主义思想,其在统一之前的德国国内也体现得尤为明显。
只是,由于德国的周边环境和内部封建统治制度的差异,尤其是其本国不统一造成的封建统治势力不足够强大,当时德国的各个邦国的实际情况和对待商业和海外贸易的态度也不同,加上欧洲启蒙运动导致的资本主义思潮的传播,和英国工业革命对德国国内各领域的冲击,使得德国在统一之后迅速走向资本主义改革,其国内容克贵族成为工业化的受益者,使得德国的资本主义的到快速发展。
谢谢品鉴!
感谢收藏、点赞、分享、关注、转发!
看图、读书、听历史,文章有点长,如果读累了可以点击右上方的“耳机”按钮,听书也很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