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彭老总因为反对“左”倾而受到错误处分,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比较敏感,大部分人担心被牵涉,因此对此事保持沉默,不敢为彭老总说话。但这位将军却不忍老上级受委屈,于是挺身而出,冒着巨大风险替彭老总鸣不平,他的名字叫黄克诚。
黄克城20岁那年便开始参加革命,23岁加入党组织,1926年受上级派遣参军,随部北伐江西、湖北。大革命失败后,他返回家乡从事地下工作,不久后组织了一次大暴动,率领起义军上了井冈山,与毛主席、朱老总合兵一处。
1930年,他被调到彭老总手下任职,有一次,部队在攻击某处县城的时候,频频受挫,官兵们一时士气低落,无心再战。更糟糕的是,敌人的援兵正在赶来的路上,再耽搁下去,恐怕要出大事!危急时刻,黄克诚主动请缨上前线。
他带着部下发起决死冲锋,经过一场惨烈的鏖战,终于击溃了敌守军,顺利拿下了县城。事后,彭老总在嘉奖黄之余,也严厉批评了他,作为一个指挥官,应当在后方运筹帷幄,冲锋在前出事了怎么办,对于人民武装来说是一大损失。
抗战时,他先是在八路军总政部工作了一段时间,顶头上司仍是彭老总。1940年受委派南下江淮,与新四军联合作战,次年被正式编入新四军中,出任师长。解放战争时,他于东北转战数百里,配合友军不断蚕食国民党军,最终成功解放了东三省。
平津战役后期,解放军攻下了重地天津,毛主席在几经思虑后,决定派黄克诚去接管此地,配合刚刚成立的临时政府进行战后恢复,毛主席相信黄克诚的能力,认为他一定能干好这份工作。他自然不敢辜负主席所托,兢兢业业地治理着天津,并将相关经验汇总成册上报党中央,为兄弟部队接管其他城市提供了参考。
解放军解放湖南后,毛主席又将他安排过去担任省委一把手,主理剿匪、土改等工作。1952年,主席把他召回北京,出任刚刚成立的总后勤部部长。1955年,经中央军委评定,他被授予大将军衔,排名仅次于粟裕、徐海东,位列第三。1959年,彭老总向党中央递交了一份基层考察报告,直指生产运动存在“左”的倾向,已经严重脱离实际,影响到了民生建设。
这让有些不怀好意的人抓住了话柄,他们将矛头对准彭老总,在舆论上向彭老总施压。当时政坛的风向也有“左”的倾向,彭老总的事情牵涉太广,实难为之辩护,因此,大部分人都选择保持沉默,想着等风头过去了,再找机会为他说话。
但黄克诚将军秉性耿直,容不得眼睛里揉沙子,他当即站出来替老首长仗义执言,结果受到牵连,也被错误处分,动荡时期又受到摧残,一度被迫离开军队。直至1977年,他才恢复名誉,重新出山。1978年担任中纪委委员,1982年,在健康状况极度恶化的情况下,他仍坚持带病工作,孜孜不倦地在岗位上深耕,为党和国家耗尽了最后一丝心血。1986年,他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4岁。
黄克诚将军能力出众,品行端正,深受党中央和毛主席信任,他在革命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新中国创建者之一,推动了中国迈向历史的新篇章。只可惜,他后来意外牵涉到风波之中,往后数年间几经沉浮,错失了为国尽力的最佳时机,如若不然,他必定能取得更为突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