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绕不开的人物,那就是
蒋介石
。
这个曾经给中华大地搅得翻天覆地的权谋家和野心家,一直以来,都是“独裁”、“专政”的代言人。
不过,哪怕是这个将国民党的权力,独揽到自己怀中几十年的强权政客,在自己的心底也有十分认可的人。
蒋介石曾经在晚年的时候向身边的秘书透露,自己这一辈子,曾经遇到过两个可以在政治能力和指挥水平上取代自己的人。
其中一个,自然就是几次正面交手都击溃蒋介石、带领战胜解放军将国民党打得大败、建立起新中国的毛主席。
而另一位,则是早早就被蒋介石派人杀掉的
邓演达
。
那么,这个邓演达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能够在不可一世的蒋介石心中得到如此高的地位和评价?甚至可以排在毛主席的后面?
初出茅庐,投身革命
1895年3月1日,邓演达出生在广东省惠阳鹿颈村的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当中。
在他出身的那个时期,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刚刚在甲午战争当中,输给了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再加上当时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还有清廷的残酷统治,这让老百姓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当中。
这也让少年时期的邓演达,心中充满了对封建帝国主义的憎恶。
恰逢那个时候,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思想开始在南方蔓延开来,于是,少年时期的邓演达,也开始将心中的一团热火,燃烧到了革命的草原之上。
14岁那一年,邓演达考入了广东陆军小学。
在学校里面,他结识了当时在广州宣传革命思想的同盟会元老之一的
姚雨平
。
在一番接触之下,姚雨平觉得,这个年纪尚且幼小的少年,不但学识精湛,而且心中的革命抱负也十分热烈。
最重要的是,邓演达年纪虽小,但是心思却十分缜密,十分适合从事地下活动。
于是,他就开始带着邓演达秘密在广州和佛山一带当起了地下交通员,为当地的革命党传递秘密情报。
要知道,这在当时可是“杀头”的重罪。
一般的成年人,都很少有敢冒着生命危险来敢这种事,更别提半大的孩子了。
可邓演达却对此丝毫不在乎。
每次组织上交给他的任务,邓演达都将其当做是学校里面布置的作业一样,认真细致地将其完成。
由于只是个少年,所以在来往通行的时候,也很少会被人注意到,所以每次交给邓演达的任务都可以完成得十分顺利。
“小小年纪就能够如此胆大心细,将来肯定是大有所为。”
哪怕是已经在革命战场上打拼多年的姚雨平,也对邓演达的魄力十分佩服。
于是,在邓演达16岁那一年,正式被介绍进了同盟会当中。
毕业之后,邓演达立刻被安排进了姚雨平所领导的学生军之中,当上了一个小队伍的指挥,率领一众学生兵参与北伐对抗清兵和军阀的战斗。
在战场上,邓演达仍然是舍生忘死,奋勇当先,带领着队伍手提火枪,与清兵拼个你死我活,毫不畏惧。
从枪口中所喷出的火焰,仿佛就是邓演达一直以来藏在心中的一团火,里面充满了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憎恨。
在参军的仅仅半年时间里,邓演达就立下了7次战功,这也让革命党的诸多将领对这个毛头小伙刮目相看。
1912年,清政府正式垮台,民国政府成立,战事也得到了缓和。
于是,邓演达也暂时从队伍中退了下来,前往军事学院进行深造。
履历功绩,得到国父信任
17岁这一年,邓演达进入到了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学习。
两年之后,他又转入到了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继续攻读军官的基本职业素养。
明眼人都能够看得出来,邓演达已经成为了革命党内部的重点培养人才。
果不其然,在名扬天下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创立以后,邓演达立刻就被保送了进去。
24岁,邓演达从保定军校毕业,重新投入到部队之中,成为了西北边防军的一名指挥官。
在这里,邓演达又遇到了另一位对他的人生有影响的同盟会元老,那就是粤军总司令部参议
何子渊
。
当时的何子渊奉命前往西北地区进行考察,在这期间,他对邓演达治军严明、态度勤恳、胆色具威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极为欣赏。
在回到广州以后,立刻将其推举给了
孙中山
,并将其调到了福建漳州参加援闽粤军。
出任孙中山身边的宪兵连连长。
从这个时候开始,邓演达就成为了孙中山身边的一名忠实地追随者。
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邓演达跟随着孙中山南征北讨。
先是在粤西地区驱逐了桂系军阀,之后又帮助孙中山南下广州重建军政府。
再次为革命党立下了不菲的功绩。
不过,真正让邓演达得到孙中山重视的,是在镇压陈炯明兵变时候所做出的贡献。
1922年春天,与邓演达十分交好的粤军第一师师长
邓仲元
遭到暗杀。
这不仅让邓演达十分悲痛,也给予了革命党沉重的打击。
眼看第一师内部空虚,时任陆军部总长的陈炯明,立刻找准机会上了位,并趁着孙中山忙于北伐事务的时候,发动了兵变,派兵包围“总统府”,并拉拢各方人士呼吁孙中山下台。
一时之间,革命党内部产生了一股极为庞大的分裂势力。
眼看好不容易守住的南方政权就要覆灭在自己人的手里,这个时候,邓演达站了出来,在第一时间维护了孙中山的权威,并组织兵力,对盘踞在粤西地区的叛军进行攻打。
同年11月,在受到梁鸿楷等人的委托之后,邓演达亲身前往上海,与孙中山见面,并接受了孙中山“率军讨逆”的命令。
“今革命事业,要仰仗于择生了。”
在临行前,孙中山仅仅握着邓演达的手说道。
而本就是对孙中山极力拥护的邓演达也立刻向其做了保证:
“此去讨陈,必当成功,重立革命之希望!”
在回到广州以后,邓演达立刻按照孙中山的指示,抓紧时间联络了滇、粤、桂三军,并将第一师的主力部队进行了整顿,兵分三路,前去讨陈。
在前线将陈炯明击败以后,杨如轩又率兵赶到广州作乱。
于是,邓演达有利可马不停蹄地赶回广州,平定了杨如轩的叛军。
一直到1923年8月,才终于将两广各地的叛军给剿灭。
此次的叛乱危机,让邓演达既将自己的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又让孙中山看到了他的一颗纯粹而又专注的革命之心。
从那以后,邓演达就成功跻身为了国民党内部的核心人员。
地位升高,与蒋矛盾凸显
1924年1月,在将各路“叛军”平定之后,国民党的“一大”也如期召开了。
在这次的会议上,孙中山重新制定了之前所提出的“三民政策”。
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与其他民主党派联合到一起的政策加入到了会议的要领之中。
这也让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更加紧密了许多。
然而,这个时候国民党的内部之中已经开始有人提出了相反的意见。
他们觉得,如果给予其他党派过多的帮助,可能会影响到自身的利益。
到时候就会在国民党的内部引起波动。
这其中,就包括了时任“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的
蒋介石
。
不过,与他们相反的是,邓演达却对孙中山所制定的这几条策略十分坚定。
在他看来,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其他民主党派,大家都是处于革命事业的同胞,能够团结在一起去干事业自然是最好不过的。
再加上邓演达不争不抢的品行和出众的能力,以及所立下的功绩,无论是国民党内部还是外部的其他党派,许多人都和他保持着比较不错的关系。
而向来善于利用人的蒋介石,自然也选择了和邓演达交朋友。甚至还评价道:
“择生之才,在整个华夏也难寻其二。”
然而,谁也不知道在这番夸奖背后,藏着多少防备和警惕。
不久之后,黄埔军校成立,蒋介石凭借着资历和孙中山的信任,被任命为了校长。
而邓演达也出任了其中的团长职务,负责协助蒋介石操办校内的建设工作。
这也是两个人之间的第一次合作。
不得不说,两人的头回合作还是十分成功的。
仅仅只花费了半年的时间,就将学校的建筑、宣传、招生搞得十分完善,并如期进行了开校仪式。
然而,等黄埔创立之后,蒋介石立马翻了脸。
他不仅到处结党营私、安插自己的亲信王柏龄等人前来任职,还有意地去排斥坚持革命立场的邓演达等人,在校内大搞“孤立政策”。
这让邓演达在学校里处处受制,难以进行工作,也让他逐渐看透了蒋介石“独裁”的真面目。
于是,仅仅只在黄埔待了半年时间,邓演达便愤怒地离开,前往德国进行留学深造。
在出国之前,邓演达给自己的老朋友民主革命家张难先写信,信中诉说了自己离开完全都是因为蒋介石的独裁和排挤所致。
这也成为了两个人之间矛盾的开始。
反对独裁,却遭到暗杀
众所周知,蒋介石一直都是一个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政治家。
尤其是对待那些和他站在不同方向的人更加的狠辣。
所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蒋介石不可能容下邓演达。
在德国期间,邓演达接触到了朱德等人,也让他对共产主义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让本就坚定孙中山政策的邓演达,更是决心要将其奉行到底。
不久之后,孙中山在北京因病逝世。
这让邓演达痛心疾首。
“不独中国,即亚洲前途亦黯然!”
在给友人写下一篇悼念孙中山的信以后,邓演达决心返回国内,与蒋介石等国民党内部的激进派作斗争。
回国以后,邓演达先是回到了黄埔军校做了教育长,之后又在改组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中出任筹备委员。
不论是在军队的建设,还是在政治的发展上,邓演达都秉承着孙中山原先制定的政策去执行。
这给蒋介石的篡权和反革命行动带去了极大的阻碍。
逼得蒋介石还曾公开骂邓演达,说他是“背叛本党、投机取巧。”
而邓演达也毫不客气地反击,说蒋介石背叛了三民主义的基本纲领,背叛了“先总理”的遗愿。
甚至还制定了《中国国民党党务宣传大纲》,在其中陈述了蒋介石的六大罪状。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在全国范围内大肆屠杀各民主党派的进步人士。
这让邓演达对其残暴的行为极为恼怒,连同40多人联名发表了《讨蒋通电》。
在通电中指名道姓地说蒋介石是
“替帝国主义效劳的千古罪人”。
至此,两人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既然已经撕破了脸,蒋介石自然不可能在容邓演达。
1931年8月17日,当邓演达来到上海给农工民主党干部训练班进行结业演讲的时候,被早已让蒋介石买通的叛徒所出卖,被捕入狱。
在狱中,邓演达遭受到了难以想象的折磨,蒋介石还多次派人来跟他交涉,只要他能够放弃自己的主张,表明跟蒋介石站在一起,就可以饶过他的性命。
可邓演达宁死不屈,毫不松口。
眼看邓演达软硬不吃,蒋介石痛下决心,在11月29人,派遣特务在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将其秘密杀害。
随着两声沉闷的枪响,这个一声都在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奋斗的斗士,最后竟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中。
在邓演达被杀害以后,全国的各界人士都极为愤懑,纷纷谴责蒋介石的无耻行为,就连国母
宋庆龄
都带头发表言论,称为中山先生感到悲哀,为国民党的事业感到痛心。
这起事件也让蒋介石开始失去人心,最终走向了失败瓦解的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