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挥泪斩马谡的故事,相信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作为一军之将,只懂纸上谈兵最终往往是以败仗收尾,还可能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但有的时候,在某些紧急时刻,也常常不得已启用那些理论深厚但经验少的将领,曾国藩就遇上了这种情况。
清朝末年,太平军起兵造反,清军节节败退。按照现在的历史版本,我们都知道最后是曾国藩的湘军灭掉了太平军,但在这个过程中,纵使厉害如曾国藩,也有吃败仗,用错人的时候,李元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当时太平军已经横扫江浙一带,直接逼向徽州,而当时湘军距离甚远,根本无法及时赶到。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之下,只有派遣附近的军队前往最为恰当。于是,曾国藩便想到了在附近驻扎的李元度。
作为清朝的将军,李元度的军事理论还是相当深厚的,若是探讨行军策略,估计他三天三夜都能滔滔不绝。但是要说实战,李元度仅仅参加过几次规模不大的战争,算不得经验。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也就只能赶鸭子上架,希望李元度能好好表现了。
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曾国藩与李元度约法五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不能一意孤行,多听一些有经验的手下之言。但令曾国藩没有想到的是,这李元度行军打仗的手段太过诡异,完全不按照套路出牌。
来到战场之后,李元度丝毫没有修建防御工事的打算,直接安营扎寨,把自己暴露在敌人面前。若是按照正常兵书上所说,进可攻退可守才是兵家不败之地,但这李元度明显只想着进攻,完全没有想过后路。
若是李元度后期能够有奇招,出奇制胜,没有防御工事也就罢了,但关键他这是第一次指挥如此大阵仗的战争,经验不足的缺陷就展现出来了。一场大战过后,李元度非但没有击退太平军,更是没有为湘军的到来赢得时间。
更曾国藩无法接受的是,仅仅一场大战就损失了大半军队,而太平军却是元气未伤。得知这样一个结果,曾国藩悔不当初,早知道李元度如此上不了战场,当初还不如直接放弃徽州,总好过白白损失附近的大半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