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7月中旬,新四军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三支队七团奉上级命令,拔除日伪军设在附近的一颗毒瘤——桑墟据点。
驻守在该据点的敌人是伪军第三大队,他们在桑墟修筑了极为坚固的工事:壕沟有四米多深,四座城堡用暗道连通起来,还有隐匿其间的夹墙和暗道。
在据点内外,敌人还安排了不少兵力和轻重武器,号称是“新四军攻不破的要塞”。
为了拔除这个据点,七团团长宋耀南(又名宋光璧)在战前派人对敌人的兵力和火力分布做了深入侦察,并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考虑到周边不少敌据点可能向桑墟增援,宋耀南采用了我军用得最为得心应手的“围点打援”战术,由一部兵力强攻桑墟据点,另一部兵力则在外围负责打援。
战斗打响后,沐城、海州等地的日伪军果然闻风而动,但都被我打援部队英勇击退。
这样一来,桑墟据点被我军重重包围,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但新四军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攻克敌据点,关键就在于没有对付敌人坚固工事的攻坚武器。
当时我军大多土枪土炮,很多战士由于子弹不够用,竟只能折些树枝塞在子弹袋内,以此迷惑敌人。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对付被敌人吹嘘为“坚不可摧”的桑墟据点,困难是非常大的。
既然强攻不能奏效,就只能走智取的路子了。然而,对于如何智取,众人反复思量,却迟迟没能找到可行的办法。这让团长宋耀南和各级干部都焦虑不已。
这天下午,三支队参谋长王通吾到附近联络兄弟部队,回来时发现路旁扔着一条臭气熏天的死狗,还有不少苍蝇叮在上面,发出一阵嗡嗡声,不由得直犯恶心。
他走着走着,又陆续发现第二条、第三条死狗,问了村里的群众才知道,周边的各村都有不少这样的死狗。
原来,新四军为了打击日伪军,不得不经常在夜间行军作战,可是当他们经过时,村里的狗一听到动静就叫唤,常常使得新四军的行动被暴露,有时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老百姓个个都盼着新四军打败日寇,觉悟都很高,为了帮助新四军,纷纷主动将村里的狗打死,其中不少野狗就被弃之荒野。
王通吾在被群众支持抗日的举动深深感动的同时,不禁突发奇想:既然死狗的气味如此恶臭难闻,为何不用它们来对付敌人呢?
想到这里,他一路小跑着回到团指挥所,向宋耀南献上一条破敌之计:发动周边群众打狗献狗,在桑墟据点周围摆上一个“臭狗阵”,让据点内的敌人不战而降!
“好主意,太妙了!”宋耀南听罢拍案叫绝,立即命人实施这个办法。
我军充分发挥擅长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将周边各村镇的群众都发动起来,竟在短短14个小时之内,就筹集到了1000多条狗。
接着,王通吾指挥战士们将这些狗处理成肉块,在火力掩护下,趁夜暗之时堆积到桑墟据点四周的壕沟边。
第二天一大早,敌人醒来爬上碉堡一看,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只见据点周围的沟坎里堆积着上千条死狗分割出的上万个肉块,到处血肉模糊。
一开始,敌人面对这个怪阵只是觉得好笑,纷纷嘲讽道:早知道新四军这么好心,送来这么狗肉,头天晚上就不用打枪了,直接放他们进来就行了。
可是时间一长,他们越来越觉得不对劲,纷纷捂着鼻子大声抱怨起来。
原来,当时正是盛夏时节,狗肉块经过烈日的长时间暴晒,逐渐腐烂,而且发出刺鼻难闻的恶臭气味,让伪军士兵们根本不敢张嘴呼吸。
更让敌人崩溃的是,狗肉块经过大批苍蝇的“亲密接触”,生出密密麻麻、不计其数的蛆来。这些蛆爬出狗肉堆,爬进了敌据点内,在他们的房屋内、床铺上、院子里,几乎遍地皆是。
后来蛆多到了什么地步呢?伪军在厨房里做饭或吃饭时,房梁上的蛆虫就不时掉进他们的锅里、碗里。
伪军无奈,不得不在大热天里紧闭门窗,还要随时用手帕、毛巾捂嘴掩鼻防恶臭,生起火堆“火攻”蛆和蝇,却根本无济于事。
伪军被这个奇特的“臭狗阵”折磨得苦不堪言,个个无精打采、面黄肌瘦,最终只能全部逃出据点,主动向新四军缴械投降。
桑墟这个由敌人苦心经营多年的顽固据点,就这样被王通吾突发奇想琢磨出来的“臭狗阵”轻松拔除了,成为军史上一个极为罕见的非典型战例。
参考史料:《新四军征战纪实》、《新四军回忆史料》、《长江作战:新四军抗战纪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