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何士兵明知站着必死,也不躺下装死?白起:你当40万赵军真傻?
创始人
2025-07-14 04:32:25
0

《——【·前言·】——》

在战场上,生死一瞬之间,士兵们往往面临着极端的选择。当死亡已成为必然,为何这些在战火中挣扎的士兵宁愿站立迎接毁灭,也不躺下装死?

在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中,白起以其残酷的战术将40万赵军压得喘不过气来,这场战役中究竟隐藏了怎样的深层次战略?

为什么士兵们明知站着必死,仍然选择昂首赴死,而非伪装求生?是否他们背后有更复杂的考虑?

韩赵联盟,挑战秦国霸权

战国晚期,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盛,雄心勃勃地向周边诸侯国发起攻势。韩国上党郡地处战略要冲,成为秦国重点觊觎的目标。

面对秦国步步紧逼的威胁,上党太守冯亭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投奔赵国,以求在强敌环伺中求得一线生机。

冯亭的这一出人意料之举,却在秦国心中投下了一颗炸弹,两国的矛盾由此升级,剑拔弩张,一场旷日持久的血战在所难免。长平,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就这样成为了战国历史上最惨烈战役之一的见证者。

冯亭的决策虽然看似险招,但也不无道理。赵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其军事实力不容小觑。若能与赵国结成联盟,共同抗秦,或许还能在秦国势如破竹的攻势下殊死一搏。

然而,冯亭这一招虽然暂时保全了上党,却也彻底激怒了秦国,将韩、赵两国拖入了一场殊死搏斗的漩涡之中。在这场你死我活的角逐中,双方都倾尽全力,上演了一幕幕悲壮的生死时速。

赵国为了遏制秦国的进攻,起用了久经沙场的名将廉颇。廉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深知秦国军队训练有素,作战勇猛。为了避免正面交锋,他采取了以逸待劳、固守消耗的策略。

在长达三年的对峙中,廉颇带领赵军在长平地区与秦军僵持不下,双方你来我往,暗流涌动。尽管这种消极防御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秦国的进攻步伐,但也耗尽了赵国的财力物力,让赵王对廉颇的指挥能力产生了怀疑。

与此同时,狡诈多谋的秦国也没有闲着。他们暗中派出细作,散布流言蜚语,挑拨离间,试图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这些反间计虽然看似简单,却收到了奇效。

心浮气躁的赵王终于按捺不住,决定罢免久攻不下的廉颇,改派年轻气盛的赵括挂帅出征。这个看似合理的决定,却埋下了赵国灭亡的伏笔。

赵括速胜心切,中了白起圈套

年轻的赵括接过指挥权后,雄心万丈,跃跃欲试。他认为廉颇的守势过于保守,难以迅速打败秦军。

为了尽快扭转战局,赢得胜利,赵括决定改变策略,主动出击,速战速决。他率领军队,浩浩荡荡地向秦军发起进攻,誓要一举歼灭敌人。

然而,这正中了秦军主帅白起的下怀。白起是一位深谙兵法韬略的军事奇才,他早就看透了赵括的心思,暗中布下了天罗地网。

面对赵军的猛烈攻势,白起故意示弱,指挥秦军佯装败退,一路撤向险要之地。赵括见状,更加士气高涨,认为秦军已经丧失斗志,必败无疑。他下令追击,誓要将秦军一网打尽。

然而,这一切都在白起的预料之中。他将主力部队隐藏在山间险要之处,静待赵军上钩。当赵军一路高歌猛进,追至无路可退之时,白起的埋伏部队突然发动奇袭,出其不意地包抄了赵军。

赵括这才恍然大悟,自己中了白起的诡计,却为时已晚。赵军本就疲惫不堪,又失去了退路,顿时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白起抓住时机,指挥秦军步步紧逼,对赵军形成合围之势。

双方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战况之惨烈,令人心惊肉跳。赵军虽然奋勇抵抗,但寡不敌众,伤亡惨重。赵括也在乱军之中不知所踪,赵军彻底乱了阵脚。

这场以逸待劳的经典战役,充分展现了白起的军事才华和谋略。他巧妙利用地形,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用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战果。

而赵括则成为了白起谋略的牺牲品,他年轻气盛,却缺乏经验和谋略,最终导致了这场惨败。这也给后世军事家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战场上,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谋略和智慧。

秦军四面围剿,赵军陷入绝境

白起的奇袭计策奏效,赵军腹背受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秦军兵分两路,一路攻向赵军后方,切断其补给线,另一路则对赵军形成合围之势。赵军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被秦军围在中间,进退不得。

粮草的断绝,对赵军无疑是雪上加霜。士兵们已经饥肠辘辘,体力不支,战斗力大打折扣。而秦军则早有准备,粮草充足,士气高涨。双方力量的悬殊,让赵军更加绝望。

白起并不急于一时,他决定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耐心地消耗赵军的体力和意志。40万大军被困在秦军的铁桶阵中,如同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军的处境更加危急,士气也逐渐崩溃。有些士兵甚至开始自相残杀,以求解饥充饥。

赵括此时才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然而一切都已经太晚了。他手下的将领们或战死沙场,或因饥饿而丧命,整个赵军都处于山穷水尽的绝境。而秦军则越战越勇,士气高涨,势如破竹。

这场围剿战,充分展现了白起的军事才能和心理战术。他不仅在战场上对赵军形成了绝对的优势,更是在心理上对赵军产生了巨大的打击。

赵军将士面对秦军的重重包围,面对饥饿和绝望的侵袭,终于丧失了战斗的勇气和信心。这场败局,实际上在围剿开始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赵军困兽犹斗,纷纷尽忠殉国

尽管赵军已经处于绝境,但他们并没有轻言放弃。在这场不对等的战斗中,赵军将士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斗志。他们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向秦军屈服。

断粮46天后,赵军士兵已经饥不择食,开始自相残杀。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没有选择投降或是躺下装死。

在他们看来,投降是懦夫的行为,而装死则无异于自取灭亡。作为一名战士,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战斗到底,捍卫自己的尊严和国家的荣誉。

于是,这些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赵军士兵,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们分成四路,向秦军发起最后的冲锋。

这已经不是一场军事行动,而更像是一场殉道式的自我献祭。赵军将士们明知自己已经处于必败的境地,但他们依然选择了战斗,选择了尽忠报国。

在这场殊死搏斗中,无数赵军将士倒在了血泊之中。他们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因饥饿而亡,但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个战士的使命。

即便是主帅赵括,也没有选择苟且偷生,而是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向秦军发起最后的冲锋。当他倒下的那一刻,也标志着赵军最后的希望破灭。

这些赵军将士们的悲壮牺牲,虽然没能改变战局的走向,但却彰显了一种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必死的决心。

他们宁愿战死,也不愿苟活;宁愿尽忠,也不愿叛国。这种壮烈的牺牲精神,无疑为这场惨烈的战争增添了一抹悲壮的色彩,让人动容和敬佩。

白起坑杀降卒,赵国遭受重创

40万赵军在经历了长达46天的困兽之斗后,最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

那些侥幸存活的士兵,也不得不向白起投降,希望能够保住性命。然而,他们却怎么也没有想到,等待他们的是一场更加残酷的屠杀。

白起虽然以神鬼莫测的谋略赢得了这场胜利,但他并没有打算放过这些投降的赵军。在他看来,这些降卒都是潜在的隐患。

他们虽然暂时臣服,但心中难免怀有不满和怨恨。若是放虎归山,日后难保不会反戈一击,威胁秦国的安全。

于是,白起做出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决定。他下令将所有投降的赵军士兵,全部活埋在长平的战场上。

四十万大军,就这样被集体坑杀,尸骨无存。白起仅仅放走了240名少年,让他们将这个噩耗带回赵国。

这一骇人听闻的举动,彻底摧毁了赵国的军事力量,也让赵国上下陷入了一片哀鸿遍野的悲痛之中。

四十万青壮年的惨死,不仅意味着国力的衰竭,更意味着无数家庭的破碎和离散。悲痛欲绝的哭声,回荡在赵国的每一个角落,久久不能平息。

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充分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本质。在战场上,没有仁慈可言,只有生死搏杀和无情屠戮。

而那些手无寸铁的降卒,更是沦为了权力游戏的牺牲品,任人宰割。这一幕幕血腥残暴的场景,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警示:战争从来都不是儿戏,它所带来的,是无尽的苦难和伤痛。

在这场长平惨败中,赵军将士宁可战死沙场,也不愿躺下装死,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当时的军功爵位制度下,躺下装死无异于自取灭亡。

对秦军士兵而言,敌军尸首就意味着功勋和利益,谁会放过躺在地上的活靶子?相比之下,以身殉国,战斗到最后一刻,才是赵军将士们的唯一选择。

《——【·结语·】——》

作为后人,我们固然应该铭记这些将士们的悲壮牺牲,但更应该以史为鉴,汲取教训。战争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它所带来的,只有无尽的苦难和伤痛。

唯有以和平、理性、谈判的方式化解矛盾,人类社会才能真正走向繁荣与进步的康庄大道。

让我们共同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让历史的惨剧不再重演,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珍视和尊重。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相关内容

侃爷演唱会被吐槽像去米其林...
侃爷的演唱会曾遭遇吐槽,说其像去米其林吃白粥。这一评价看似奇特,实...
2025-07-14 12:39:56
原创 ...
李三万 摘要:甲午海战期间,北洋水师“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的表现历来...
2025-07-14 12:33:53
原创 ...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 “关注”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2025-07-14 12:33:51
原创 ...
实际上,安禄山到底为何造反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的现在想法就是基于后...
2025-07-14 12:33:38
原创 ...
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武将排名榜,所以一般大家都是根据他...
2025-07-14 12:33:33
原创 ...
孝道文化一直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人们对于孝道文化有着独...
2025-07-14 12:33:15
原创 ...
毛主席和朱德共称为“朱毛组合”,用毛主席的话来说,“朱毛”离了任何...
2025-07-14 12:33:04
原创 ...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值得探讨,要解答这个问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
2025-07-14 12:32:59
原创 ...
导读: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这句代表对爱情忠诚且...
2025-07-14 12:32:59

热门资讯

原创 纯... 不为沧桑人景仰,年年佳日满登攀。---蔡任平 清朝至今已经105年,早已物是人非,很多铁制文物也早就...
原创 果... 果敢,这位身怀中国血脉的勇士,内心深处藏着融合的渴望,却无奈独立之路崎岖难行,难以与中国大家庭紧紧相...
原创 《... 有人说,如果卫小娘能够早点投靠盛老太太,或许下场也就不至于那么惨了。 作为一个家世背景薄弱又不得主君...
原创 清... 趣谈答案:明朝灭亡的时候早就没有文物了。 崇祯缺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点,就是崇祯皇帝缺什么。 ...
原创 历... 作为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王朝,明朝从建立之初到亡国之际,都透露出着硬气,不止有忠肝义胆的士人,更有铁骨...
原创 清... 老照片记录难得一见的历史场景,见证一百多年前的大清沧桑。这十多张照片虽然琐碎,却能拼凑一段历史,真切...
原创 彭... #头条创作挑战赛# 大家好,我是小编芝士,带你了解世界上各种奇妙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 开国元勋 ...
北宋龙泉窑豆青釉双耳三足炉 北宋龙泉窑以其独特的釉色与精湛的技艺,成为了中国古代瓷器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北宋龙泉窑豆青釉...
原创 袁... 公元191年,诸侯起兵讨董的第二年,袁绍、韩馥等山东诸将,由于皇帝年幼且被董卓控制,想立汉室宗亲的刘...
原创 徐... 唐初名将云集,而又以李靖和 李 勣最为突出,两人 位李唐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李 勣原本是不姓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