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名将周瑜临终前曾留下遗言“此人不除,东吴必危”,这句话不仅充满忧虑和警示,更揭示东吴未来的命运。
孙权并未听从周瑜的忠告,导致东吴的差点覆灭,虽然侥幸留下了一口气,但国力也被严重削弱,为后来的灭亡埋下伏笔。
周瑜所指的“此人”究竟是谁?为何他会对东吴构成如此大的威胁?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段历史、揭开真相。
乱世的起源
东汉末年天下动荡不安,各地豪强并起,朝廷权威渐失。汉灵帝在位期间宦官专权,导致朝政腐败民怨沸腾,随后黄巾起义爆发各地纷纷响应,天下大乱局势难以收拾。
各地豪强为争夺地盘和资源纷纷举兵,逐渐形成割据局面,曹操、孙权、刘备三大势力在这乱世中逐渐崛起,慢慢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孙权则继承父兄基业经营江东,逐渐在南方站稳脚跟;
刘备虽然起初势力微弱,但凭借自身的智慧和诸葛亮等贤才的辅佐,慢慢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事业。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东吴、蜀汉虽然是联盟,但二者之间也存在利益之争,周瑜的那句忠告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说出来的,奈何孙权没有听信。
孙权字仲谋,生于公元182年,是孙坚的次子。孙坚早年因平定黄巾起义有功,被任命为长沙太守,却在讨伐董卓时战死。
孙策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征战,在他的领导下江东逐渐平定。
可惜的是,公元200年孙策在一次狩猎中遭刺客袭击,不治身亡年仅26岁,临终前将重任托付给年仅18岁的孙权。
孙权接掌大权后,表现出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善于用人礼贤下士,吸引大量有识之士投奔江东。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一批优秀的将领和谋士,成为东吴的重要支柱。孙权励精图治,不仅稳固江东的统治,还积极扩展领土,逐渐形成东吴的基业。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人,出生于公元175年,名门背景,自幼聪慧过人且文武双全。他不仅通晓兵法,还精通音律,因其俊朗的外貌和非凡的才华,被誉为“美周郎”。
周瑜与孙策年纪相仿,公元193年在寿春相识,两人志趣相一见如故投,结下深厚的友情。
周瑜见孙策英姿勃发意气风发,便决定追随他并助其成就大业,此后随孙策南征北战,为江东的稳定和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继续辅佐孙权,成为东吴的重要支柱。
一朝天子一朝臣,按理说孙权继承兄长的基业,周瑜应该会被驱逐出朝堂,但赤壁之战的爆发使得这一切发生变数。
赤壁之战的辉煌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灭亡孙权和刘备,曹魏手握百万大军声势浩大,给孙刘联军带来极大的压力。
在这种危急时刻,周瑜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密切配合,制定连环计、火攻等一系列战术,成功地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
赤壁之战后东吴的实力大增,孙权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周瑜也因此战功稳定地位,掌握东吴的军事大权。
不过,他却始终对刘备心存芥蒂,深知对方的野心和才智,迟早会对东吴构成威胁。
周瑜曾多次向孙权进言,提醒他要警惕刘备,只可惜孙权一直没有听。赤壁之战后的几年,东吴迎来短暂的和平时期,周瑜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
再加上战事频繁、政务繁忙,使得他难以得到足够的休养,最终于公元210年攻打南郡的过程中病情加重,不得不返回东吴交代后事。
病重期间周瑜将孙权召至床前,满怀忧虑地告诫他“此人不除,东吴必危”,而“此人”正是刘备。
如上述所言,周瑜深知刘备的雄心壮志和军事才能,担心他会借助荆州之地逐步壮大实力,最终威胁东吴的安全。
如果不趁早除掉刘备,东吴将来必然面临更大的危机,孙权依旧没有把周瑜的忠告放在心上。
这样的话当年曹操也说过,还留下“青梅煮酒论英雄”的佳话,只不过曹操错失杀刘备的良机。
究其原因,就是刘备太会伪装了,从而躲过这场灾难。就连吕布这样的人都看不上刘备,说他是“大耳贼”,即野心强、虚伪的人。
孙权同样也是如此,他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已经足够证明东吴的强大,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巩固江东的根基,而不是主动出击刘备。
更何况,孙权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挑起新的战端,而且当时的蜀汉实力很弱小,根本对东吴无法造成威胁。
就这样,孙权选择与刘备维持表面的和平,希望于通过联盟和合作对抗曹操。
事实证明,周瑜的眼光并没有错,他去世后刘备逐渐展现出他的野心,不仅在荆州站稳脚跟,还积极向西发展占据益州,并在蜀地建立稳固的政权。
孙权决策的后果
人的野心都是无限的,刘备的势力迅速壮大,使得东吴与蜀汉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荆州作为长江流域的要塞,对刘备控制南方至关重要,属于兵家必争之地。
关羽不仅稳固荆州的防御,还屡次击退曹魏的进攻,巴蜀刘备的势力也大大增强。
看到关羽在荆州的势力不断扩展,孙权心中不免焦虑,为扼制刘备的扩张,派遣大将吕蒙秘密策划偷袭关羽的后方。
吕蒙装病辞职,然后换上白衣伪装成商人,悄悄接近荆州。关羽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东吴军队在吕蒙的指挥下迅速占领荆州,关羽因失去大后方最终被孙权的部将擒杀。
这一行动虽然在短期内增强东吴的军事地位,但也彻底激怒刘备,决心为兄弟报仇雪恨。公元221年,刘备率领大军亲征东吴,誓要为关羽复仇。
面临刘备的强大报复,东吴陷入极大的危机,孙权让陆逊披挂上阵化解眼前的困境。陆逊深知刘备大军的威胁,采用以逸待劳的策略,命令东吴军队坚守阵地不主动出击,等待时机。
刘备大军长途跋涉后逐渐疲惫不堪,再加上军队部署出现极大地隐患,陆逊看到时机成熟决定发动反攻。
他命令东吴军队趁夜色突袭刘备的营地,顿时火光四起蜀军陷入混乱,东吴士兵趁势猛攻,刘备的大军遭到重创死伤惨重。
在这场战役中,刘备失去大部分精锐部队只得狼狈撤退,不久之后因病重去世,蜀汉的势力大不如前,东吴暂时缓解来自蜀汉的威胁。
夷陵之战的胜利挽救东吴的危局,尽管如此这场战争也让东吴元气大伤,内部矛盾日益加剧。
孙权想要通过内部改革和重整旗鼓,使东吴重新焕发活力,然而内部的政治斗争使得这一切变得异常艰难。
与此同时,东吴的经济状况也不容乐观,连年战争使得国库空虚、百姓困苦。
孙权想要采取措施来恢复经济,减税、鼓励农耕、修建水利工程等,然而效果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夷陵之战后,蜀汉虽然元气大伤,但依然是东吴的潜在威胁。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诸葛亮辅佐治理蜀汉,多年之后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得到一定的恢复。
这个时候回看周瑜的预言,就会发现他是那么的有先见之名。若是赤壁之战后就杀了刘备,或者极大地压制他的发展,那么就不会有后来的夷陵之战。
东吴也不会因为这一战,导致长久的内部动荡,使孙权不得不面对更加复杂的局势,频繁出兵镇压叛乱。为了维护外部的稳定,防备曹魏进攻的同时,还要防着点蜀汉。
在这种情况下,东吴的军力和财力逐渐耗尽,国力日渐衰弱。
公元252年孙权去世,临终前不知道他有没有回忆起当年周瑜的遗言,倘若听从周公瑾的劝告及时除掉刘备,也许就不会有如此下场。
只可惜这一切都已经晚了,东吴在无尽的消耗中慢慢覆灭,注定成为三国中的一个悲剧。
孙权去世后孙亮继位,虽然试图振兴国家,无奈内部矛盾重重、权臣争权夺利,统治基础愈发薄弱。
东吴、蜀汉逐渐走向弱小时,曹魏却逐渐变得强大,早已不是赤壁之战是的力量对比。最终东吴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于公元280年被西晋所灭,三国时代宣告结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周瑜临终前的警告预示东吴的命运,孙权的选择在短期内看似合理,但从长远来看为东吴的覆灭埋下伏笔,“此人不除,东吴必危”字字诛心令人深思。
总的来说,从赤壁之战的胜利到夷陵之战的危局,再到东吴的灭亡,历史的每一步都验证周瑜的远见卓识,孙权未能重视这一警告最终酿成大祸。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