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这片风景秀丽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全国的鱼米之乡,但在1949年,四野南下到达的江南,却并没有出现“湖南熟,天下足”的场景。相反,他们面临着饥饿、疲惫、疾病等种种困难。那么,这些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
一、粮食问题
在东北和华北,我军每次作战都能缴获大量的敌人物资,因此,吃喝问题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问题。在打平津战役的时候,很多部队还在吃辽沈战役缴获的粮食,其中就包括美国白面和加拿大的“砂子面”,战士们对“进口白面”赞不绝口。
但是,随着战线的南下,粮食问题开始变得越来越紧迫。在东北,四野吃的是东北大米,黏糊糊的,刷锅的时候挺麻烦,但东北大米顶饿。然而,到了江南,从东北运来的粮食,在高温、潮湿、多雨的环境下,很快发霉变质。加之,江南的群众基础较差,没有粮食、没有药品,很多时候,每天就只能喝两碗稀饭。
二、环境问题
江南的气候和环境成为四野最大的敌人。在东北和华北,天气寒冷,体力消耗大,大饼、窝窝头送到前线,冻成了冰坨子,但即便如此,也不影响吃,战士们用体温将食物化开,一层一层啃。然而,在江南的高温、多雨、潮湿的环境下,食物很快就会发霉变质。
此外,江南的水土不服,疟疾、拉肚子等疾病横行,常常造成伤亡。战士们在行军过程中,每个人会带一个米袋子,有袖口粗细,一米多长,行军时,挂在脖子上,这就是一个战士10天的口粮。在宜沙战役前后,很多部队带着是馒头干,也有的是烙饼。但是,由于江南的雨水很多,碰到雨水后,馒头干就被泡成了糨糊。
三、百姓基础问题
在东北和华北,我军的群众基础较好,加之缴获敌人的大量物资,吃喝基本上没有问题。在打平津战役的时候,四野的很多部队还在吃辽沈战役缴获的粮食。而到了江南,蒋军和白崇禧等敌军搬走了大量的物资,加上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江南百姓的生活异常困难。
他们的粮食和药品都很匮乏,很多人饥饿、贫困,甚至在食品短缺的情况下,还要面临战争和疾病的威胁。除此之外,江南地区也不存在像东北和华北那样普遍存在的农村支持点,给军队提供后勤保障,这也给军队的生活和作战带来了很大困难。
江南地区的地形复杂,水网密布,山多又窄,这就给四野的作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江南地区的战场大都是小山岗和河流,河流弯曲多变,使得江南地区的军事交通异常不便。在江南的作战中,四野不仅需要克服环境和物质的困难,还需要在复杂的地形和河流的干扰下完成军事行动。
综上所述,江南地区的困难主要源于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百姓基础问题和作战问题。然而,尽管早期的作战充满了挫折和艰辛,四野还是依靠群众支持和英勇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地位,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