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才辈出的环境,为华夏文明贡献了无可替代的篇章。
河东地区诞生的时代儿女,在这片弹丸之地形成了无可替代的河东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华夏民族发源地之一,决定了中国历史走向。
河东文明的历史脉络
黄河中游东岸,秦晋大峡谷中的山西西南部,包括黄河段壶口瀑布和乾坤湾及禹门口至鹳雀楼以东的地区,古称河东地区。
古代河东地区,孕育了华夏文明,经历了蓬勃的发展。
1、中华文明的摇篮
河东地区是众多神话和历史的发源地,河东地区悠久的历史,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为社会发展贡献了不可磨灭的篇章。
从上古时代来梳理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河东文明。
家喻户晓的上古神话女娲炼石补天,女娲被视为华夏民族的母亲,人类文化的先始,福佑社稷的正神,女娲仿造自己用泥土造人,并化生出万物,沉寂的天地变得生机盎然,女娲是古老相传的大母神。
神农氏尝百草,死后被奉为药王神,神农氏发明了五谷农业,而被称为神农,他为救人治病,生前誓要尝遍所有的草,却因尝用断肠草而离世,后世为其建药王庙,纪念神农氏的恩德和功绩。
愚公移山的典故体现了坚持不懈才能成功,反映了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展现了满怀信心的顽强毅力,必须持之以恒才能克服困难的道理。
精卫填海神话中缘于人类内心永恒的的生命生存初始本能,以及在最基本生存之上的文化意识,所表现出来独有的精神气质,后世对于生命的珍惜逐渐延伸到更深更广的程度。
尧又称唐尧,在部落之间乱世争雄中,联合各地亲族,团结四方友邦,征讨华夏四夷,统一了华夏各个民族,被众部落推举为万国联盟的首领,在今日临汾建立都城平阳,制定了完善的历法,大力推广了农耕。
舜得到唐尧认可和禅位,在今日永济建立都城蒲坂,舜帝是华夏道德文化的开山鼻祖,舜帝“德为先,重教化”文化精神之魂,推动了从野蛮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历史,是华夏文化三座里程碑之一。
大禹多年治理黄河泛滥的洪水,成功后接受舜帝禅让,在今日夏县建立都城安邑,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君王,史称夏禹。
大禹治水13年,从根本上防治了黄河水患,农田变粮仓,为农耕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这些神话典故和历史,反映了河东地区在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悠久历史的沉淀,形成了河东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
虽然是神话典故,但只有悠久的历史才能形成这样的文化意识,这些神话和历史证明了河东地区灿烂的文明,是华夏文明中极其重要和无法替代的一部分,河东文明决定了中国历史走向。
2、河东文明的上古后时代
从上古后时代来梳理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河东文明。
河东地区诞生了众多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推动了社会文明的繁荣和发展,对于后世社会发展影响了数千年。
荀子作为儒家代表人物,批判地接受了儒家的思想理论,汲取百家争鸣的成果,融合了自己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理论,极大地影响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
张仪作为战国末期著名纵横家,采用连横策略,步步为营,利用六国之间的嫌隙,挑拨六国,使得六国之间翻脸时有发生,张仪成功破解六国的合纵联盟,削弱了六国的力量,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法显作为东晋时期佛教的名僧,去西方取经的第一人,将佛教文化引入华夏,对华夏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法显传》影响世界更大,尤其印度历史学家需要借助法显、玄奘和马欢这些中国古人的著作来重新构建印度历史。
王通作为隋朝的思想教育家,在儒道佛三教碰撞时期,儒家的正统性受到挑战,为振兴儒学,探索三教合一的合理途径,所著《中说》提出了“三教合一”思想,为后人所积极肯定,哲学上提出以气、形、识分别作为天、地、人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元素。
武则天是历史上唯一正统的女皇帝,武则天在位时打击贵族门阀,有用人之术,扶植庶族地主,发展科举制度,整顿吏治,使用酷吏,赏罚分明,严惩贪官污吏,有识人之智,提拔贤才,有容人之量,广开民间言路,注意纳谏言事。
河东地区诞生了思想家、纵横家、名相、名将、名僧、文学家及诗人等,这些河东儿女形成的河东文明,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个弹丸之地诞生的河东文明,决定了历史走向。
河东文明的历史贡献
从河东地区影响华夏历史的人物中,看这个弹丸之地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佐证了河东这个弹丸之地决定了中国历史走向。
1、荀子
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对百家理论进行批判和总结,吸收了百家理论的理论成果,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建立了自己特色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
荀子继孔孟“仁、义”后,提出“礼、法”重视行为规范。
荀子的思想偏于经验和人事方面,反对神秘,重视秩序和人为努力。
荀子的思想更具现实主义,主张人性有恶,要有礼法教化,重教育也重制度的惩罚。
荀子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
2、张仪
战国末期,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不辱使命,帮助秦国对抗六国的合纵策略,采用连横手段,来分解、离间其他国家。
采取逐步蚕食的步骤,利用各诸侯国的矛盾,使得六国左右摇摆,张仪出色地完成了秦国赋予的每一次外交任务,成功瓦解了六国合纵联盟,帮助秦国开拓了疆土,张仪为秦国日后统一华夏贡献了力量。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个后世给予张仪的形象评价,对历史走向的影响可见一斑。
3、法显
河东狮吼这句成语被现代人喻为贬义,其实在古代那时是个褒义词,河东狮吼是形容第一位西去取经的法显在讲经时声音洪亮如狮吼般的威严。
东晋时期,佛教作为一个外来的宗教,已经融合进了一个文化完全迥异的社会里,被国人所接受。
法显在年近古稀之际去西方取经,成为第一人,带回来的经书,经过法显多年翻译,他和玄奘将佛教引入中国,对华夏历史和华夏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影响至今。
4、王通
王通处在儒道佛三教互相争斗的时期,看清儒教与佛教及道教碰撞中的不利地位,以及儒教存在的问题。为了避免儒家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主张三教合一,探索吸收补短,寻找共同点,为加强思想控制提供治世良方。
王通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才能形成完全的人格,所著《中说》具有时代特点,内容比《论语》有所创新。思想内容有不少新见解,注重了历史变迁给社会各方面带来的变化。
王通开始把探讨天人关系转向伦理关系,王通把儒学讨论的理欲问题逐渐占据统治地位。
王通开启了唐代儒学改革的滥觞,是宋朝时期替代学的先驱。
王通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未来理学思想的观点、范畴和命题。
王通把隋唐儒学从传统的经学和玄学中脱胎换骨,多方面为探讨新的问题、运用新的方法、适应时代的新儒学打下了基础。
后世充分肯定了王通对儒学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明确了王通在儒学方面的重要历史地位。对儒学的影响意义重大。
5、武则天
武则天敢于推翻李唐皇室,像男人一样统治王朝,为女人做出了典范,社会意义重大。
武则天显然具有政治天赋,加上她一颗坚毅的心,游刃有余地操纵王朝的权力结构。
为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武则天终结了士族门阀集团的统治,显示了她的治国之才。
武则天具有杰出的才能和识别人的能力。通过各种途径扶植普通地主官僚,从平民地主中搜罗更多的人才,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对社会的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士庶之间严格界限便逐渐消失。
武则天对待政敌的残忍和报复心,历史少有能相提并论之人,武则天的残酷无情和机会主义,帮助她超出常人地攫取到权力。
发展科举制度,开创了科举制度先河。
提拔为官清正的人,整治贪官污吏,不论官职高低,严惩不贷。
明察善断,通过广泛搜罗来选拔有能力和才华的人才为己所用。
鼓励上书纳谏直言,武则天统治时期,几乎没有人因直谏而获罪,敢于谏言蔚然成风,使得下情能够顺利上达,通过改革弊端,促进时政清明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尽管儒家和历史学家都对武则天进行恶毒的攻击,还抱有敌对的态度,但武则天对王朝制度改革,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众多历史人物为河东文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对于后世的社会影响深远,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发展历史,河东地区这个弹丸之地,形成的河东文明,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总结
河东地区虽处于弹丸之地,但孕育出的河东文明,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通过梳理河东文明的发展脉络,展现了河东文明影响几千年发展的历史,促进了中华文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佐证了河东文明决定了中国历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