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不少发明创造,都是在演变之后脱离的其发明者初衷的。比如豆腐和火药,最早就是为了炼丹而被创造出来的,后来却一个成了食品,一个成了现代战争的基础。其实这还是好的,有一些东西被发明出来之后,直接反噬了发明者,让他成为了自己心血之下的第一个牺牲品。
众所周知,唐朝其实也分前后两段。以唐中宗李显为标志,中间夹了一个武周。武周的皇帝,便是大名鼎鼎的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的上位,充满了血腥的阴谋。虽然她威压四海,但毕竟是李家的媳妇,忝居皇位名不正言不顺,天下不服。再加上她宠幸面首,名声狼藉,于是反叛之声不绝于耳。前有大将程务挺阴谋反叛,后有骆宾王、徐敬业的反叛。虽然最终都被武则天平定,但是也足够让这位女皇心惊胆战。于是,在武则天的授意下,告密之风盛行于武周,大臣、王爷们都人人自危。为了鼓励告密,武则天不但给告密者提供食宿和赏赐,而且即使所告之事子虚乌有,告密者也不会受惩罚。
此时,就有一个叫鱼保家的人动了歪心思。鱼保家也是官宦人家出身,但是他不是个喜欢读圣贤书的人,取很喜欢做一下小的发明器械。在发现武则天鼓励告密之后,他就希望发明一些东西,给自己换一个前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之后,一个叫“铜匦”的信筒子就被造出来了。
铜匦,从外形上看和如今的信筒子特别像,每个人只要把自己写的材料投进去,自己就拿不出来了。之后,会由专门的“理匦使”把东西取出来,直接呈给皇帝。这中间是全部的“闭环管理”,外人插不上手,也就杜绝了可能出现的营私舞弊。
铜匦的设计十分巧妙。它共分四个部分,分别是:延恩匦、招谏匦、申冤匦、通玄匦。如果有人有对国家经济工作和农业生产的建议,就投入到延恩匦之中;有上谏时政、给国家的管理提建议的,就投入招谏匦之中;有陈述冤情、告密反叛者的,就投入申冤匦中;有能给国家献计献策、通报天地感应和神异的,就投入通玄匦中。四匦作用分明,分工明确,方便国家收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非常方便。
武则天见到铜匦之后,非常高兴,于是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三月,武则天第一次将铜匦至于大殿之上,并开始接受天下人的“投书”。
原本指着这一项发明,鱼保家确实得到了武则天的重视,一时间荣宠无数。但是,很快他就尝到了“木匠带枷自作自受”的滋味。
就在铜匦刚立起来不久,就有人在申冤匦中拿出了一份材料:有人举报鱼保家在徐敬业反叛时,曾经给叛军提供过武器!这可是谋反的大罪啊!武则天接到报告后,一点儿犹豫也没有,直接下旨把鱼保家满门抄斩!就这样,鱼保家原本为了保自己富贵的铜匦,竟然成了自己的催命符!这跟他的初衷,可是差得太远了。
不过也必须说,铜匦的作用也并非完全负面。确实有一些好的建议,通过这个信筒子上达天听,为武则天所采纳。但是随着后来来俊臣的死,告密风暴被武则天掐灭,铜匦此后也被废止,走进了历史的角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