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城市记忆的标本
它们或承载着千年的传说
或反映着古人的生活趣事
今天海云和大家谈谈挂甲屯
挂甲屯:
原称华家屯,清朝雍正时期建营圆明园,把华家屯居民强行迁走。百姓们借传播杨家将抵抗异族的故事来表达反清复明的情绪,把华家屯改名为挂甲屯,意为杨六郎挂甲之处。
▲挂甲屯北楼门石额
《日下旧闻考》记载:"畅春园迤北旧有前华家屯、后华家屯,世宗宪皇帝(即胤禛)潜邸时,圣祖刚园于后华家屯,赐额曰圆明园。"
▲挂甲屯周围村落老照片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去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唯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的答应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
这是1936年,冰心《一日的春光》里的一段话,这段话描述的挂甲屯吴家花园,就位于现北京市海淀区海淀镇挂甲屯村中。
▲彭德怀下庐山后谪居2250天的北京吴家花园
吴家花园除了十大元帅之一彭总在这里居住过之外,袁世凯的皇太子袁克定也在此居住,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张伯驹,看来这个吴家花园还真是来历不小呢!
吴家花园的称谓据说有以下几种说法:
有的说是因为曾经的主人是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为了金屋藏娇、供陈圆圆居住;
有的说吴家花园最早是清代雍正年间南临畅春园,北靠圆明园,东西隔河是蔚秀园,赐给其十七弟果亲王允礼的赐园,据允礼承泽园诗序云:“金山者为春和堂。”还云:“由曲径过山,阿则梵寺在焉,西僧所传佛典,余自幼目涉心通。”文中所指阿则梵寺即今挂甲屯西南那座喇嘛庙,现村中人还能指出昔日庙址的位置;
道光朝这座花园又被赐给皇八女寿恩公主,咸丰朝以后分为两座园区,东部是承泽园,西部是庆亲王奕劻之子载振之园亭;
离挂甲屯二三里的西南方向有一个村庄名为六郎庄,传说宋朝六郎杨延昭抗辽时曾在此安营扎寨,挂甲出征:传说在北宋年间,杨家将在北京西北方向与辽国交战,因奸臣陷害、寡不敌众、身陷重围,六郎杨延昭杀出重围去搬救兵。这点咱在讲六郎庄的时候已经说过了,挂甲屯的传说与这个故事一脉相承,六郎庄是杨延昭摆脱追兵之后歇马的地方,而挂甲屯的故事是发生在这之前:六郎杀出包围圈后,辽军怎么肯让他轻易突围?就派个黑大个儿的将军带兵追赶。按说六郎武艺超群,并不惧怕追兵,但连日征战、人困马乏,所以不敢恋战、且战且退;由于人无粮马无草,实在跑不快,始终无法摆脱,眼看追兵越来越近。六郎心里着急,已经做好以死相搏的打算。正在这时,忽见对面来了一个白衣书生向他招手。杨将军来到近前,白衣书生与他耳语了几句,转身就走,没见他走几步却突然不见了。六郎心中明白,是神仙前来助他摆脱困境,就按照白衣书生指点的转身进了附近的一座山。黑大个儿追着追着,不见了六郎的身影,只见眼前是一条岔路,不知道六郎向哪个方向去了。于是令手下兵卒分路查看,不一会儿,兵卒回来禀报,说偏南这条路上有马蹄印,而偏东这条路上没有马蹄印、但远远能看到盔甲的影子。别看这位辽将长得傻大黑粗,倒是颇有些心计,心想:这是杨六郎的金蝉脱壳之计,他一定是弃马而行,想误导我顺着马蹄印追,我才不会上当呢!于是下令沿着偏东这条路追了下去,此时天色已晚,但依稀能看到前面的身影,辽兵辽将快马加鞭追到近前,仔细一看立刻泄了气。原来路边有一块一人多高的山石,上面挂着盔甲,哪里是六郎本人?黑大个儿的懊恼劲儿就甭提了,但这会儿天都黑了,再返回头沿另一条路去追,也已经来不及了,只要悻悻而回。原来是六郎受了仙人指点,先到此处挂好了自己的盔甲,然后抄小路转出山坳,终于摆脱了追兵。至于中间休息一夜的六郎庄咱就不重复说了,总之这一去搬来救兵,打了个翻身仗。这个故事一传开,附近的百姓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挂甲峪,后来附近的村子也改成了挂甲屯。当然了,这只是老百姓出于对忠臣义士的尊敬与喜爱,附会了杨家将的故事。
实际上,吴家花园的园主人是吴鼎昌,所以才叫吴家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