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前天写了《1952年,毛主席游曲阜孔庙,问同游的许世友等人:孔子姓什么?》一文,讲的是写的是毛主席在1952年10月底对黄河下游部分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10月26日到达了山东,架不住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再三邀请和挽留,在山东停留了两天。
第一天游历了趵突泉、大明湖和北极阁,还到济南四里山看望了黄祖炎烈士的墓地,到泺口大坝进行视察。
第二天则到曲阜参观了孔庙、孔府和孔林。
10月28日下午,一行人从孔林回到专列上,虽说才是下午6点多钟,但初冬的太阳下山快,天已经很黑了。
当晚的晚餐是在专列的餐厅上解决的,菜式俭朴、简单。
餐后,毛主席对罗瑞卿说:“时间不等人,让司机直接开往徐州。”
许世友是个爽直人,对毛主席无限依恋,他不舍得就此与毛主席分别,执意要送毛主席到徐州。
毛主席有些过意不去地说:“我来一趟山东,劳烦许司令忙前忙后,寸步不离,这实在太辛苦了,还是回去吧。”
许世友咧嘴一笑,说:“主席,你这是什么话?我许世友就乐意在主席身边呆,做主席身边的卫士。”
毛主席还是劝阻说:“你在山东军区的工作很重要,不要脱离工作岗位啊。”
许世友诚恳地说:“这两天的工作我都安排好了,再者说了,现在是晚上,明早我在徐州下车,很快就会回到济南的,耽误不了工作。”
许世友既然如此诚意拳拳,毛主席只好同意了。
列车在鲁西和苏北大地上飞驰,毛主席和罗瑞卿、滕代远、许世友等人在会客车厢上畅谈起往昔战场风云来。
毛主席首先勾起话题,他笑着对许世友说:“济南战役很重要哇,你和粟裕都指挥得非常出色。你们提出的‘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号既押韵,又有气势,目标明确,鼓舞人心。”
在陪同毛主席游览和参观的两天多时间里,毛主席指点江山,谈古论今,许世友只有当听众的份,什么也说不上。这会儿听毛主席谈论起打仗,而且谈论的是他平生得意之作——济南战役,不由得精神大振,恍如喝下了两壶老白干,荡胸生层云,热血沸腾,壮怀激烈。
他摘下帽子,声音洪亮地说:“济南战役是中央军委和毛主席领导指挥的,思想明确,方针对头,一定会取得胜利的。而且,我们的指战员一个个全都憋足了劲,他王耀武能跑得了?”
关于济南战役,老覃前些年写过《“山东双虎”不协,毛主席巧唱“将相和”,首创我军夺取坚城先例》一文,讲的是与许世友与王建安在1937年3月的“拖枪事件”中闹了不愉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谁都不搭理谁。到了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正式合编,王建安为8纵司令员,许世友为9纵司令员,两支纵队在山东境内予取予求,所向无前,被称为“山东双虎”。
毛主席使将如臂使指,在莱芜、孟良崮、沙土集等战役结束后,他把目光投向了济南,亲自点将,起用“山东双虎”,让许世友担任山东兵团司令员,王建安担任山东兵团副司令员,联手攻打济南。
许世友当时正在烟台市栖霞艾山汤养伤,接到了毛主席的电报后,二话不说,直赴前线,他知道毛主席安排王建安给自己当“副手”的深意,放话说:“我绝不会砸了毛主席的场子!老王来了,我就和他齐心协力干,一定拿下济南府!”
这样,许世友和王建安“两虎”联手,仅8天时间就打下了济南,歼灭国民党军10.4万余人(内含起义2万人)。
这会儿在列车上谈论起济南战役,毛主席还是由衷地赞叹说:“攻下济南府,你许世友的功劳大着哩。”
毛主席还关心地问:“‘济南第一团’称号诞生于最后攻城门的战斗中?是不是打得特别激烈?”
许世友说:“是啊,是啊,那是9月23号晚,我们对内城发起总攻,内城是他们的军事核心阵地,城墙又高又厚,易守难攻。我9纵队第25师第73团团长张慕伟带领全团战士,发扬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冒着敌人的炮火,连续前插爆破,最终在24日凌晨率先登城,奠定了最后的胜利。”
济南战役的硝烟已经消散了五年多,许世友对战斗场景仍是记忆犹新,谈论起来历历如绘。
毛主席也听得非常兴奋,非常激动。
他说:“许司令,济南战役可是拉开了三大战役的序幕哟,济南战役之后,我们应该组织淮海战役了。”
许世友说:“主席,1948年秋季以后,我们在军事上形势大好,我们前线各队领导和战士们士气高涨,大家都渴望打仗,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毛主席感慨万分地说:“当时,我和恩来等同志的心情和你们是一样的啊,我们全神贯注关注战场上的动态、变化,夜以继日地进行研究,既高兴,又紧张,生怕错过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战机,时时掌握战争全局的发展态势,分辨出哪一个工作是当务之最急,用最快的时间,最准备地拎出来,迅速制定下下一步的工作方向。辽沈战役和济南战役结束,国民党军统帅部为了避免徐州地区部队重蹈东北全军尽墨的覆辙,拉出了白崇禧部的23万人来防御平汉铁路南段和长红中游地区,又让刘峙部和白崇禧部的几个兵团共70万人加入徐州方向作战。他们的参战人数达到了80多万,我华东野战军及中原野战军再加上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部分地方武装,总人数才60多万,在数量上不及对方,老实说,统帅部的决心是很难下的,很烧脑筋的。”
说到这里,毛主席站了起来,在车厢里走了几步,点着了一根烟,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淮海战役战区,我军的数量是不如敌人,但我们的士气高,我华东、中原、华北三大解放区已经成了一片,后方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我和恩来他们考虑再三,最后决定在淮海地区与敌人再进行一次决战,耗上一至两个月的时间来打,分三个阶段打。”
许世友心悦诚服地说:“战役的发展完全按着主席的设想进行,我们在战场上一直掌握着主动,主席的作战方针真是无比英明。”
毛主席摆了摆手,说:“我们统帅部只是设想了战役发展的大方向,具体的落实,还是要靠总前委的正确指挥和前线广大指战员一仗仗去打,哎,革命总算成功了,但这成功是用亿万人民的血汗换来的,我们要经常顾往事,珍惜现在,展望未来,这样才能更加用心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
许世友百战沙场,征战无数,但他对于战争的理解,更多是停留在战将的层面上,他考虑得最多的还是战术和打法,这时候听毛主席从一个统帅的角度来解说淮海战役,在思想、眼光、见识上突然提高了许多。他接过毛主席的话,说:“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胜利的果实,把新中国建设得更好。”
最后补充一下,原南京军区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李永春回忆,1982年9月,许世友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后,找到他们,要他们协助他撰写革命回忆录,曾递给他一篇诗作,说那是他“50年的工作总结”。
诗中有这样两句:决策千里谁称雄,三军主帅毛泽东。
想来,许老将军在写这首诗时,他的脑海里应该浮现出在列车上倾听毛主席谈论淮海战役的情景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