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973年周总理一张埋头吃饭生活照,为何感动无数国人?
创始人
2025-07-13 11:03:52
0

“延安的小米,总理吃了一定很高兴”。

面对1970年陪同外宾参观延安后,延安人民送上装有两斤小米的布口袋,

邓颖超

选择了收下。

这是乡亲们的一番好意,邓颖超不好拒绝,她接过了小米,也将粮票不由分说地塞进村民们的手中。

彼时的周总理因为抱恙的身体未能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邓颖超知道他思念这里的小米黑豆饭,因为这是

“家乡的味道”

吃上邓颖超带回的小米,周总理是难以言喻的高兴和满足,他更加期翼自己能亲回延安,可是等真正走在那片土地,手端熟悉的小米饭,周总理却忍不住红了眼眶,落下泪来。

这又是为何?

只能是四菜一汤

对于吃饭这件事,周总理一向都是重视的。

甚至说,餐桌就是周总理人格魅力的另一所在点。

时间追溯至1958年的11月26日。

那天,

周总理与贺龙元帅

一同参观应城红旗人民公社,抵达应城之后,周总理将自己的行程安排得特别满。

听汇报、看新农村建设模型、参观农村、考察试验田,工作之余,周总理还去到了敬老院和幼儿园慰问群众。

父老乡亲们对他们的到来予以了热烈的欢迎,因此在周总理忙工作的时候,公社食堂已经按照县委的吩咐张罗了一大桌子饭菜。

可看到琳琅满目的菜单,周总理却是

面色稍露不悦

,“不用这么麻烦,我们和社员一起进餐就好”。

原本的菜单被周总理全部否定,

“四菜一汤就够了,太多了吃不完浪费”。

作为东道主的应城县委自是不同意,最终一番争取,才让周总理同意增加一道荤菜。

就这样一碗豆芽、一盘菠菜、一碟芹菜炒肉、一碗木耳炒猪肝、一盘鱼外加一道豆腐汤,就是桌子上的全部。

至于原本准备的另外菜肴,都在周总理的授意下,原封不动地送给了敬老院和幼儿园。

周总理和社员们一同坐上了餐桌,而坐定之后的周总理更是高兴地请社员们先吃,在他们因不好意思摆手拒绝的时候,总理直接起身拿过大家的碗,为他们不停的夹荤菜。

他说“你们劳累辛苦,应该多吃点肉补充身子”,反观周总理的碗里,他给自己夹的都是豆芽和菠菜。

社员们被周总理的所为深深打动,有人禁不住的拭泪,见状的周总理语重心长的说出一句“大家的心情激动,但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能和衣食父母同桌进餐

,我的心情比之大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谦卑和尊敬是周总理身上闪光的品格,此次与社员同桌吃饭,周总理的心情是激动,但是1973年重返延安,与当地群众一起吃饭的时候,周总理却是禁不住红了眼眶,而那张感动无数人的埋头吃饭照片也是就此而来。

事情还要从越南代表团访华开始说起。

对于70年代的越南而言,他们正处抗美斗争的重要关头,在这件事情上,作为大后方的中国一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支援越南抗美,从未有过懈怠之说。

可是越南却狮子大开口,向

中国申请81亿元人民币的援助。

中国的经济建设正处上升阶段,81亿元对于彼时的中国而言根本就是宛若天方夜谭一般的不可能。

但是面对越南的恳求,毛主席并未予以拒绝,而是愿意拿出25亿元援越。

这与越南提出的金额差距甚大,因此周旋谈判的任务就落在了“中国谈判桌上第一人”周总理的身上。

可越南代表团不知道的是,周总理的身子并不好。

接见越南代表团的时候,他才刚从广州回来一月有余,并且刚刚

伏案工作三十多个小时。

休息的不足加重了身体的疲惫,这才导致周总理在卫生间剃胡子时倚在墙面上墙面上就睡着了。

没有人舍得去喊周总理,只是有人小心翼翼地看着他以防摔倒,有人赶紧去做饭,想让醒来的周总理吃点热乎的东西。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有人都在心疼他,可这其中却并不包括周总理本人。

醒来之后的他一看手表,时间已然不早,紧忙就换上衣服就要出门,接待人员早已备好了吃食,可周总理只是对服务员说出一句

“谢谢你们款待,麻烦给我找几块咖啡糖”。

咖啡用来醒脑,糖用来补充能量,忙于工作无法抽身的时候,周总理很多时候就是靠这样的经典搭配坚持着。

可人毕竟不是铁做的。

26年后的重逢

会谈是在半夜两点进行的,并且

越方明显是有备而来。

他们不停地提条件,又时不时出尔反尔,好似中国必须无条件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一样。

而至于他们的底气,便是那封中国向越南无偿援助方案的一封信。

这封信从越方代表的手中传出,也得到了

毛主席、叶剑英、李先念

等多位同志的审阅。

81亿元和25亿元的角逐正式开始,而抱恙的身体外加越南代表团的喋喋不休,只能让周总理不停地喝茶醒神。

面对越方对81亿元的据理力争,周总理直言

“这个计划太大,完全不切合实际,中国做不到暂且不言,其中的一些要求也并非符合越南实际的亟需”。

周总理言之有理,但越方却软硬不吃,眼瞅他们拿出“不见棺材不落泪”之态,周总理虽然已是连轴转近两天,但一个锦囊妙计却随即升腾在心中。

“不如这样,我带你们去延安看一看?”

作为革命老区,延安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很多重要时刻,越南代表不知道周总理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但在谈判焦灼,对方互不肯相让的时候,还是点头同意了。

事情暂且告一段落,等外宾离开,周总理终于得以休息,可这“正式的战斗”才是刚刚打响。

“乡亲们,周总理回来啦!周总理回来看我们啦!”

1973年6月9日,周总理回到了阔别26年的延安,看到消息的村民们是奔走相告,而周总理也是一行人中第一个出现在父老乡亲们面前的那个。

看着一身布衣脸上却洋溢着笑容和热情的村民,周总理禁不住的盈泪,可身后越南代表团脸上的神色,却是称不上好看。

“中国对咱们一向大方,可他们穿的衣服为何竟是如此简陋”

,越南代表团不理解,但周总理对于其中的缘由却是深谙于心。

因为中国是从风雨中走出,

万千英勇的同胞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中国挺起的脊梁

,正因经历饱尝其中艰辛,因此中国才会对世界上其他需要发展的国家予以援手。

对于中国而言,独乐乐远不如众乐乐。

至于访延安这件事,周总理本是秉持保密之心,在动身前10天的时候,才告诉了延安第一招待所得工作人员这件事情。

奈何村民们热情太盛,没过多久,消息就传播了开来。

在周总理抵达得当天,机场至街道上站满了人,他们一声声得喊着“总理好”,而周总理也一遍遍得挥手打招呼。

拥挤的人群延缓了行车的速度,但周总理却一直提醒司机“小心一点,不要伤及群众”,后来,周总理将外宾送到了条件最好的延安宾馆,而他本人只是进了普通的干部招待所。

舟车的劳顿让抵达之后的越南代表团选择休息,可周总理却放下行李之后,就来到附近老乡的家中。

他们热切地攀谈,当看见老乡家的枣树,周总理更是亲切说出一句“终于吃到了延安的红枣,还是记忆中的味道”。

在院子里的时候,周总理的心情还是重逢的喜悦,但是等进入老乡的窑洞,周总理却是瞬间沉默了下来。

“你们的日子竟是这般艰苦吗?

”周总理讷讷地问出这一句,虽然老乡一再“辩解”日子比之前好过多了,但周总理紧蹙地眉头却再也没有松开。

难以下咽的小米饭

“我好不容易回来一趟,今天你就随我一同去吃饭吧”,临将离开窑洞地时候,周总理坚持邀请老乡去自己住地地方吃饭。

拗不过周总理地坚持,老乡也只好一同前往。

众所周知地是,周总理并非是奢靡之人,所以虽说是设宴,但桌上的也仅是小米饭和一些家常小菜。

他起身结结实实地为老乡盛了一碗,香喷喷的味道让老乡吃得很是尽兴,一碗落肚,他对着周总理说出一句“总理,有没有开水?”

周总理为他拿来了水壶,可接过的老乡却将水倒入刚才的米饭碗中,一饮而尽。

饭碗干净的可以反光,而手端米饭的周总理却是红润了眼眶。

看到周总理黯然的神色,老乡意识到自己一时失了分寸,暴露了生活不好的事实,不该让总理知道他们的生活吃不上细粮。

他想拼命地找补让周总理安心,可周总理却悄然擦下滑落的泪珠,然后起身为老乡加了一碗饭。

总理失神落寞的一幕被照相机记录了下来,而接过米饭的老乡也是含泪吃下了那碗米饭。

等老乡离开之后,周总理叫来了延安地区革委会的领导,一群人从暮色将垂谈论至月明星稀,直到凌晨一点,大家才推门离去。

当警卫推门而入的时候,周总理依旧沉着脸情绪低沉的坐在沙发上,他一遍遍的复述

“我对不起延安人民,我不是一个好总理”。

可周总理真的已经做得够好了。

为了避免额外的花销,他每次出差都不厌其烦的自带日常用具,白色的瓷杯上“品茶共赏”四个字已经脱色,而一条棉布洗脸巾也是用的发毛,拿起来甚至都能照见对面之人的模样。

周总理用勤俭要求着自己的衣食出行,可亲眼看到老乡的境况,又从领导们口中得知延安七个县,连玉米面粥都吃不饱,他的心中还是满是自责。

可彼时的中国经济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周总理唯一能做的就是勉励地方同志干部

“争取让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产量翻一番”。

因为要务缠身,所以周总理以茶待酒,一饮而尽。

可虽然经济紧张,为了尽地主之谊,延安人民还是拿出了最好的茅台酒和白米细面馒头,用来招待越南客人。

餐桌之上,他们是觥筹交错,但周总理却连一碗米饭都没吃完,因为“延安人民尚未吃饱,他不能吃他们的好饭”。

折服于周总理的崇高品格,也惊讶于中国援助友邦的态度,越南代表团不再胡搅蛮缠,不满尽消,带着满心的感激离开了中国。

离开的时候,周总理说

“我一定再来延安”

,只不过这句话却是落了空。

疾病在1976年的1月8日带走了周总理的性命,他未能亲眼见证心挂的延安人民家家吃上饱饭,但幸好的是周总理的理想照进了现实,延安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止延安,

在中国的万顷土地之上,再业没有食不果腹,家家户户都吃上了白米白面。

两袖清风为人民,一心一意做实事。

这是周总理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的恩情绵延,他的形象永在。

只望看见这盛世繁华,周总理1973年蹙起的眉头可以松开,露出那可值万金的笑颜。

相关内容

原创 ...
在红军长征的道路上,“飞夺泸定桥”是关键一役。1935年5月29日...
2025-07-13 04:33:34
原创 ...
当殷商的历史传承到帝辛时,商朝初年的鼎盛早已不复往昔。尽管我们不知...
2025-07-13 04:33:32
原创 ...
孙绍祖,是贾迎春的丈夫,孙绍祖在家境困难时曾经拜倒在贾府门下,乞求...
2025-07-13 04:33:27
原创 ...
《史记》中有记载一段孔子所说的话:“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
2025-07-13 04:33:18
原创 ...
1913年3月20日晚10点,上海沪宁火车站出现一声枪响,被誉为“...
2025-07-13 04:33:06
原创 ...
两晋南北朝人物志-(四十三)支道林 谈到中国传统的宗教问题,无非就...
2025-07-13 04:32:55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原是一句民间谚语,最初的解释是黄河改道,...
2025-07-13 04:32:51
原创 ...
《列子·汤问》:“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地维...
2025-07-13 04:32:45
原创 ...
文 ┃文化三家店 一说起赵普,人们立马想到 “半部论语治天下” ,...
2025-07-13 04:32:41

热门资讯

原创 3... 俗话说:“物极必反”,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洗三”的风俗便是一个极好的例证。人们相信,通...
《大清雍正年制款》粉彩赏瓶 在中国浩瀚的陶瓷艺术长河中,大清雍正年制款粉彩赏瓶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不仅承载着清代雍正皇帝...
原创 同... 在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和电视剧《梦华录》中都有敲登闻鼓告状的凭借。为什么明兰相安无事,而赵...
原创 金...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第192期 金庸各部小说之间有...
原创 大... 明朝开国功臣傅友德,因屡立战功,被封为颍川侯,其名声在朝野间可谓如雷贯耳。然而,这位曾经威震沙场的武...
120余张图片讲述澳门同胞抗战... 15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与澳门口述历史协会共同推出“勠力同心 共赴国难——澳门同胞抗战图片展”...
原创 王... 我们这一代人能够生活在这太平盛世,完全是因为上一代无数个先烈们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才为后人争得如今的局...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丨洛阳古墓博... 央广网洛阳8月16日消息(记者 张羲轮)洛阳古墓博物馆位于洛阳市北部的邙山,是我国唯一以历代墓葬实物...
原创 春... 萨尔浒明军也有四十万。是在内战不断情况下抽调出来的。而且是劳师远征,后勤都是问题。面对两万女真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