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历史中,皇位的传承一直都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在普遍情况下,皇位的继承都是按照父死子继的流程来运转的。
不过在晚清时期,由于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都没有留下子嗣,这让皇位的传承变成了棘手的问题。
尤其在光绪去世的时候,清朝的统治其实已经接近走到了末路,当时掌控大权的慈禧太后身体也已经到了极限,即将撒手人寰。
按理来说在这种危难的情况下,国家理应选择一位长君来稳定局面,而溥仪的生父,光绪帝的亲弟弟载沣就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慈禧却选择了年仅三岁的溥仪做了小皇帝,清朝之后也很快就迎来了自己的末日,因此有许多人对慈禧选择溥仪继承帝位的决定颇有微词。
对于慈禧为什么选择溥仪继位,一直存在不同的说法,其中最流行的乃是慈禧为了让自己的后系势力继续执掌大权,但是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一、光绪时期的皇位争议
在封建帝制的时代,皇位的传承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其中最常见的模式无疑是父死子继,不过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也会有兄终弟及的事情发生。
在晚清时,由于近支宗室的生育率偏低,因此导致在同治帝去世之后,无法为其挑选一位合适的子代宗室过继,这才让他的弟弟光绪继承了皇位。
在光绪继位的时候,虽然其在实际上是接替同治来统治国家,但是他的帝位却是传承自咸丰皇帝的,他也在继承皇位之前被过继到了咸丰名下,成为了他的嗣子。而这样以来同治的皇位便没有了继承人,其也没有后代来传承香火,这在古代是不可接受的事情。
因此在光绪登基之后不久,朝野上下便出现了许多讨论的声音,他们希望慈禧太后能够尽早确定光绪之后的皇帝继承的究竟是谁的皇位。
在他们看来,虽然光绪是名义上的皇帝,但是正统的帝位其实是传在同治手里的,光绪只不过是一名代理皇帝,因此他们需要慈禧声名之后的皇帝是要继承同治香火的。
这样的讨论让慈禧犯了难,于是她立即找来朝中重臣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在张之洞等人的劝说下,慈禧最终决定听取这些官员的意见,让将来的皇帝继承同治的皇位,但是为了稳定光绪的统治地位,暂时驳回了立嗣的请求。
而光绪在位时间虽长,但是由于其身体的原因也一直没有子嗣。为了保证皇位的传承,在光绪二十六年的时候,慈禧为光绪选定了一位皇储,即端王载漪子溥儁,这便是著名的己亥建储。
不过在建储之后不久,国家的形势出现了严重的动荡,有不少人觉得慈禧是想要借此行废立之事,这引发了政局的剧烈震动,并且引发了之后的庚子之乱。
而溥儁的父亲载漪在当时是支持义和团的,欧美列强自然不希望他的儿子继承大统,于是在光绪二十七年的时候,光绪做出了废去溥儁皇储地位的诏书:
朕钦奉皇太后懿旨,已革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前经降旨,立为大阿哥,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宣谕中外,既经上年拳匪之变,载漪实为祸首,得罪列祖列宗,即经严谴,其子岂宜膺储位之重,溥儁著撤去大阿哥名号,并即出宫,加恩赏给入八分公衔俸,毋庸当差。
由此可见,在光绪通过兄终弟及的方式获得帝位之后,其在宗法制度中的地位一直十分尴尬,这也让兄终弟及这一形式在日后更难实现。
二、溥仪上位的原因
在光绪病重的时候,他依然没有任何子嗣,如何为他选择继承人成为了慈禧要面对的大问题。
摆在她面前的局势和咸丰去世时十分类似,她可以选择立光绪的弟弟为新君,也可以在溥字辈中挑选一名合适的继任者。
不过慈禧此时如果要再立一名载字辈的皇子,其需要面对三个最主要的问题。
首先是皇位道统的问题,在理论上,慈禧需要让这位新君和光绪一样先过继成为咸丰帝的嗣子,之后再相当于从咸丰手里继承皇位,而咸丰此时已经去世四十余年,这样的传承很难得到承认,新皇帝很有可能和光绪一样无法赢得百官的支持。其次在光绪一朝的时候,慈禧曾经多次声明光绪之后的皇帝会继承同治帝的皇位,一旦其选择载字辈皇子为新君,那么就等于失信于人,这显然也是不利于清朝统治的。最后一点则是慈禧作为同治的生母,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同治落得一个绝户的下场,一旦再立光绪弟弟为君,那么同治很有可能面临绝户的下场,这在慈禧看来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基于以上三点考量,慈禧必须要在溥字辈的皇亲中选择一名合适的新君。
而在光绪去世的时候,符合过继条件的溥字辈皇子共有十五人,慈禧看起来似乎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但是事实上溥仪可能是他仅有的选择。
在清朝末期,由于中央政府的地位持续低落,为了挽回皇室的权威,慈禧启用了大量皇室宗亲在政府中担任要职。
而在之前的庚子之乱中,大部分皇亲国戚都是支持义和团的,这让西方列强对他们颇为不满。如果此时让这些人的后裔成为皇帝,恐怕很难得到列强的支持,这对于清政府来说是有很大风险的。
而光绪的生父醇贤亲王在1891年的时候就已经逝世,光绪弟弟载沣在庚子之乱的时候也并非重要大臣,再加上载沣和光绪又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选择其儿子溥仪作为新帝应该不会受到欧美列强的反对,这也是慈禧唯一的选择了。
而在溥仪继位之后,清政府迅速提出他需要继承同治,光绪两帝的祭祀,不过其名义上的父亲为同治帝,这也能够看出溥仪的登基背后,是慈禧对于维持清朝宗法制的考量。
三、浅谈慈禧权力控制说
在通过宗法制的角度分析了为什么慈禧选择溥仪而非载沣之后,我们不妨也来谈谈另一个十分流行的说法,即慈禧是为了让叶赫那拉氏继续掌权,才选择溥仪的说法。
这种论调认为对于慈禧来说,控制小皇帝溥仪显然比控制其父亲载沣更加容易,这可以让她继续垂帘听政。不过在光绪去世的时候,慈禧的身体也已经油尽灯枯,她显然无力继续把持朝政,因此这种说法并不是很令人信服。
拥护这种说法的人还有一种观点,那就是光绪的隆裕皇后是慈禧的侄女,如果是载沣继位的话,那么其身份就是尴尬的皇嫂,但是溥仪继位其就可以成为太后,能够继续将朝政把持在慈禧家族手中。
但这种说法其实也有很大的漏洞,一来溥仪继承的是同治的皇位,因此光绪的后妃地位其实是相对尴尬的,隆裕皇后能否掌权还两说。
二来慈禧在立溥仪为新君的同时,也封载沣为摄政王,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第二次出现,载沣之前的另一个摄政王便是大名鼎鼎的多尔衮。在多尔衮掌权期间,孝庄皇太后虽然在世,但是朝廷的大事小情都由多尔衮打理。
因此按照慈禧的安排,载沣本来就是要执掌大权的,由此我们也可以断定慈禧没有让自己侄女掌权的想法。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慈禧选择让溥仪出任皇帝的时候,其并不像许多人说得那般对权力心心念念,她其实考虑的更多是自己儿子同治的祭祀以及清王朝的发展,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四、结语
在我们谈到晚清历史的时候,慈禧是绝对绕不开的核心人物。她作为清帝国最后几十年的实际掌权人,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让国家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堪称国家的罪人。我们对于慈禧的印象也因此被固定,将其视作一位为了掌握权力无所不用其极的女强人。
所以在我们谈论溥仪继位的时候,一般会将这个决定的动机归因于慈禧希望继续控制小皇帝来延续太后统治的传统,将权力由自己过渡到侄女隆裕皇后的手中。
不过这样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慈禧重启了清朝初年的摄政王制度,让溥仪的父亲载沣仿照多尔衮掌控大权,这说明此时的慈禧已经知道幼主不可能力挽狂澜,必须要将权力交给盛年的皇族了。
在明确这件事情之后,慈禧选择溥仪继位的原因就十分清楚了,那就是她必须要兑现自己在光绪一朝时做出的承诺,让一名溥字辈的皇族继承同治的帝位,只有这样她才能保证自己亲儿子同治的帝系不至于绝户,这就是她不能选择载沣继位的根本原因。
而之所以会在溥字辈中选择溥仪,是因为他和光绪的血缘关系更近,而且其父辈也没有惹恼过洋人,能够保证平稳登基。
注:
本文中关于慈禧死前册立新君的史实内容,参考自《晚清近支宗室过继研究》
文中引用的诏书内容出自《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
文章结合史料并掺杂个人理解分析,如有不同见解,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