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安石以及王安石变法,与北宋的灭亡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今天我们也来讨论一下。我姑妄言之,大家姑妄听之。
流毒四海
近代以前,王安石的风评很不好,宋高宗赵构把王安石归为北宋灭亡的元凶;
理学宗师朱熹说,王安石变法是:
“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南宋文人罗大经对王安石的评价是: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
竟然把王安石和秦桧并列为宋朝两大罪人。
现代人看了直呼离谱!
宋高宗、朱熹与罗大经代表的是朝廷和士大夫对王安石的评价,那么在民间又是怎样的呢?
会不会有反转?
明代冯梦龙的代表作之一,《警世通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拗相公就是王安石,有一天,他穿着便装到民间去走访,碰见一位老妇人把自家喂的猪叫“拗相公”,又有小孩子用王安石来称呼鸡。
虽然这种民间流传的小故事大多都是编的,但或多或少也能反映出老百姓对王安石的观感并不好,甚至有些恨这位主持变法的拗相公。
第一完人
到了清末,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梁启超开始为王安石翻案,称之为“三代以下第一完人”。
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梁启超《王荆公》
梁启超为什么要为王安石平反?
答案其实非常简单,梁启超和康有为可是“百日维新”的主要推动者和执行者。
梁启超的处境,与王安石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
当时的国家内有弊病,外有强敌,年轻的皇帝,强势的太后,实权派的反对者,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
两次变法的结果也很相似,都失败了。
不管是为公还是为私,梁启超都天然地站在王安石一边,自然要大力抬高王安石的历史地位,捧王安石就是捧梁启超自己,王安石有多伟大,梁启超也就有多伟大。
虽然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但梁启超等人在民间拥有了极大的声望,变法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人都知道,再不变法,马上就有迎来亡国灭种的危机。
变法派王安石的形象也立刻变得高大起来。
到如今,人们在颂扬王安石的同时,还不忘把司马光拉出来臭骂一通。
道理很简单,王安石是主持变法的,司马光是反对变法的;既然王安石成了“完人”,那司马光自然要被打成大反派,谁让他们是站在对立面的呢?
于是,连王安石在历史上的恶评,都怪罪到了司马光的头上。
修修改改的“实录”
那《神宗实录》跟司马光又有什么关系呢?
按字面意思,所谓实录,应该是如实记录宋神宗时期发生的一些事情。但实际上,《神宗实录》曾经多次修改,第一次修改就是司马光主持的。
大家都认为,司马光修改《神宗实录》的时候,可劲地抹黑王安石,编造了许多子虚乌有的故事,诋毁王安石。
于是,司马光死后,章惇又重修《神宗实录》。
章惇是谁?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干将之一。
所以,章惇版的《神宗实录》,调门与司马光版的完全反了过来,王安石的形象立刻变得伟大,光明,正确。
结果,这家伙用力过猛,大家都看不下去了,你这也太不尊重事实了!
实际上,围绕王安石和王安石变法,支持者和反对者已经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党。
到了著名的书画艺术家宋徽宗继位之后,被这群人吵得脑瓜子疼,干脆再修改一次,希望能调和双方的矛盾,让他们都闭嘴。
在这第三次修改《神宗实录》的过程中,貌似强大的宋朝,被金国打得稀里哗啦,于是大家
痛定思痛,先把党争放一放,先思考一下,堂堂大宋怎么沦落到如此地步。
最后一致认为,都怪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
于是宋高宗赵构又下令第四次修实录,再次将矛头指向了王安石。
变法的功过
那么,王安石变法,到底是让北宋变强了,还是刨了大宋的根,让国家走向了衰亡?
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他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这些,教科书上已经说得非常详细,我们就不再赘述了。
今天,我们主要说一说王安石变法的功过。
客观地说,
王安石变法可以说是北宋最后的一次自救变法。在变法期间,北宋国库充裕,军队战斗力提升,边防稳固,与夏、辽之间的大战也没有落下风。
但是,在北宋朝廷内部,反对变法的声音太大了,而王安石的态度又过于强硬,手段过于粗暴,由此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党争。
反对变法的,包括宫里的太皇太后、皇后,以及朝堂上几乎所有正直的大臣。
面对这些反对的声音,王安石喊出了著名的“三不足”口号: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这些有能力的大臣全都反对变法,怎么办?王安石的做法是,直接驱逐、贬谪:
御史中丞吕公著“以请罢新法出颍州”;“御史刘述、刘琦、钱锣、孙昌龄、王子韶、程颢、张戬、陈襄、陈荐、谢景温、杨绘、刘挚,谏官范纯仁、李常、孙觉、杨宗愈皆不得言,相继去”;“翰林学士范镇三疏言青苗,夺职致仕”;欧阳修乞致仕,“乃听之”;“富弼以格青苗解使相”;文彦博言市易与下争利,“出彦博守魏”。
但是,变法需要大量的人才去执行。
且不说王安石没有三头六臂,即便是有,也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王安石大力提拔新人,如吕惠卿
、
章惇
、
蔡确
、
曾布
、
吕嘉问
等人。
这些人或许有能力,但人品存在很大的问题,可是无人可用的王安石已经顾不上这些了,只要支持变法就行。司马光、苏辙他们倒是方正君子,可人家旗帜鲜明反对变法!
当吕慧卿、章惇、蔡确等人成了王安石的左膀右臂之后,新法是有人推行了,可是由于用人不当,加之配套设施不到位,王安石操之过急的结果就是:最终呈现的效果,却与王安石的初衷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
一些惠民的新政,反而成了害民的恶法。
比如青苗法,王安石原本是为了切断大地主,官绅伸向百姓的罪恶之手,提供低息贷款,同时为朝廷增加收入。
可是执行的时候,地方官强行摊牌,逼迫很多原本不需要借贷的百姓借青苗钱。有些官员在借款还没到期的时候,因为担心百姓收成不好,又要求提前还款。
普通的百姓能有多少家底?庄稼还没收就被逼着还钱,怎么办?
只好又去找地主借高利贷。
这不是割百姓的肉吗?让百姓有苦无处告,去告官还给你一顶诽谤新政的帽子。
所以,王安石变法不但得罪了上流社会的既得利益者,传统守旧的大臣,又弄得民间怨声载道,最后连他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都开始动摇了。
元丰八年(1085年),
宋神宗去世后,王安石变法正式宣告失败。
王安石与司马光
司马光原本与王安石私交不错,但因为变法走向了对立面,成了新政最坚定的反对者之一。
以至于有人说,不是王安石变法刨了北宋的根,而是司马光毁了新政,阻碍了大宋的中兴。
在这里,说一点我自己浅薄的看法,站在各自的立场,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没有错,他们两人之间也没有私人恩怨,两人的人品都很不错,就跟他们的文学作品一样。
王安石推行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司马光反对变法也是为了稳固大宋的根基,因为王安石太操之过急了,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
但无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都没有想到,这一场围绕变法的争论,会发展成旷日持久的党争,
导致北宋灭亡的不是王安石变法也不是司马光毁了变法,而是因变法造成的党争啊。
党争严重到了什么程度?
连大才子苏轼这样不怎么参与政治的人都被波及到,晚年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直到宋徽宗时大赦天下才被赦免,却在回京途中病逝。
其实在王安石变法之前,范仲淹就曾经尝试过变法。
或许是因为范仲淹的温和变法没有取得成功,还引发了党争,让王安石坚定了“沉疴需要下猛药”的决心?
可是,变法必然要得罪既得利益集团,想要成功就需要扶持或制造出新的获利者同盟,同时还需要最高权力机关的坚定支持。
这些,王安石都没有,他想要让国库充盈,实质上却是通过掠夺民间财富实现的,他想抑制大地主造福普通百姓,却把这两者同时得罪了。
最终,北宋灭亡了,王安石自己也被宋高宗赵构钉在了耻辱柱上,他的那些新政干将,吕惠卿、蔡确、章惇、曾布,一个个名列宋史的《奸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