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一年,张之洞提出,旧军积弊深重,军队松散无序。义和团运动后,对清朝产生深远影响。慈禧太后执迷于“天朝上国”梦想,不顾实际宣战十一国。然而,许多明智之士,特别是地方要员,明白不愿卷入这场无休止的战争。在盛宣怀的主导下,张之洞等人与西方国家达成“东南互保”协议。
一、短暂结盟,基于利益共同体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各方并非必然要以战争解决分歧,尤其是地方大员,他们首要考虑的是个人利益。尽管都在为清朝效力,但朝廷的政策让人啼笑皆非。在不想卷入战乱的同时,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许应骙、奎俊、盛宣怀、袁世凯等表态不支持参战。1. 各怀鬼胎“南北洋、湖北武备学堂、山东随营学堂,酌量扩充,认真训练”。为实现东南互保,各地开始整顿新军。这标志着地方势力逐渐脱离中央,如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表示独立,为后来的联盟打下基础。虽有一定实力,但在此期间,无人愿意公开脱离清朝。东南互保不能演变成应仁之乱。2. 先出头者遭打击“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临时结盟主要是为防止义和团的战火波及各省。宣称与十一国交战是被义和团胁迫,也是对朝廷的剥离表现。若在这时独立,将成为众矢之的。这些军阀是清廷的既得利益者,不愿放弃朝廷赋予的权力和地位。同盟关系需维持平衡,破坏将难以修复,可能导致各个被击败。明智之人不愿冒这样的风险。
二、无造反念头,意识不足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君权逐渐加强。光绪皇帝手握无实权,地方督军不敢轻举妄动。1. 叛乱如自掘坟墓“名不正,则言不顺”。东南互保建立在十一国伪诏的基础上,即使人们知晓别人心迹,也不能明说。他们宣布慈禧太后的诏令为“伪诏”,守的是“真诏”,这是支撑他们地位的基石。他们也担心一方独立将成为众矢之的,被视为不忠不孝不义。2. 忠诚度仍在“事君贵以人,事父孰为愈”。慈禧太后与十一国交战,清廷仍有一定威望。这些封疆大吏不愿与清朝彻底决裂,忠君思想根深蒂固。东南互保的支持力量是荣禄,目的是保全清朝。他们理解与洋人全面交战将对大清造成伤害。
三、清朝未完全解体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权力的吸引是难以抗拒的。对这些封疆大吏而言,绝对权力不是轻而易得的。东南互保只是为了维持各地稳定,与公开造反无关。互保符合多方利益,慈禧太后也明白不能与多国联军正面交锋。1. 收益有限义和团运动是以消灭洋人为名的迷信起义,但并未成功。东南互保地区急需与义和团划清界限,防止其流窜作案。如有人在朝廷危难时公开反对,清廷可能会与洋人联手将其消灭。2. 时机未成熟袁世凯逼退清帝,经过长期积累人脉,且正值辛亥革命风口浪尖。东南互保官吏不敢在那时成为第一个冒险者。宣布独立后,其他人将迅速出手,引发混战。清廷欣见这种局面,但也不愿看到战乱对民生带来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