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韩愈对他的先辈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评价,可见韩愈绝对是李白和杜甫的粉丝。中国的读书人崇拜李白、杜甫很好理解,如果是西方世界的学者或文豪甚至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也像韩愈一样崇拜李白、杜甫,你是否会感到惊奇呢?
观潮这不是卖关子,真的实有其事。这位国外的大学者和文豪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大诗人李白可不是一般的崇拜,而是把中国称作是他的“精神故乡和精神出路”,更把李白称之为“我们的老大哥”。他是谁呢?他就是名叫黑塞的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学者和作家。黑塞首先是个著名的汉学家,他曾研读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前后长达60年,老庄思想和儒家学说对他的思想和创造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喜读《吕氏春秋》《东周列国志》和《聊斋志异》等,这些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历史小说也是他创作题材的主要源泉,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是他艺术上的主要借鉴。黑塞在为1905年出版的汉?海尔曼译的《中国诗歌》写的一篇书评中,赞美中国古典诗歌及其代表人物李白,他写道:“这是一部中国各世纪的优秀抒情诗选”,“构成其顶峰的是李白,他以豪放的气质使我们联想起希腊人、古意大利人和恋歌诗人”,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李白称之为“我们的老大哥”。
黑塞在自己的私人藏书室里,专门建有一个“中国之角”,收藏了许多中国古籍的德文译本,黑塞经常徜徉于其中。二战时期,黑塞为逃避纳粹迫害而加入瑞士籍。黑塞说,在战争年代,这些书籍给了他许多慰藉,也使他振作。他曾这样描写他书房里的“中国之角”:“我踱至书库的一角,这儿站着许多中国人。(这是)一个宁静、雅致和愉快的角落。这些古老的书本里写着那么多优秀又奇特、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在可怕的战争年代里,我曾经多少次在这里寻得籍以自慰、使我振作的思想啊!”
德国是一个有思想深度的国家。像黑塞这样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大有人在。另一名诺奖获得者卡内蒂就特别推崇孔子,认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是一个人最古老最完整的精神画像。人们把它视为一本现代的书。其中不仅包含一切,就是其中缺少的东西也意义重大。”从德国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推崇中国传统文化的事实中,我们能得到什么感悟呢?这让人想起一个词——“自信”。坚定的自信首先来源于对自己母体文化的深刻理解。相反,有那么一种人,总是以丑化自己的先人去讨好外人,他们的精神世界空虚,对自己国家的理解和认知,竟远不如外国的同行,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借一句古人云:“岂不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