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悍然发动了入侵中国的战争。
8月14日,北京陷落。
西太后慈禧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北京彻底落入侵略者手中,被分区占领。
而后,八国联军又分派部队四向出击,控制了南至正定、北至张家口、东至山海关、西至娘子关的京津四周要隘。
可是在1900年12月22日,十一国公使一起向清政府递交了《议和大纲》十二条,双方开始正式进入和谈。
1901年9月7日,
庆亲王奕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赔款4亿5千万两白银,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
为什么不灭了大清
看过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历史,很多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疑问:
八国联军都占领北京了,为什么不干脆灭了大清?实力不够,你信吗
初看起来,这的确有些令人困惑。
你看,八国联军分区占领北京之后,纵兵烧杀抢掠3天,既捞到了天文数字一般的巨额财富和珍宝,又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军心可用啊!
而且,侵略者的作战指挥机构,从最初的松散联盟
“司令官联席会议”
,到后来成立的军事殖民机构
“北京管理委员会”
,还任命了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为联军总司令。
再加上,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发起进攻,控制了京津四周的要隘。
这些难道不是在表明,这些强盗们是有长期占领北京的意图的吗?
其实,这一切都只能说是假象。
这一伙强盗之所以没有在占领北京后顺势灭了大清,只因实力真的不够!
八国联军的实力远没有某些人想象得那么强,清军的战斗力也没有烂到一无是处。
强盗们攻占京津四周的要隘,为的是巩固北京的防务,为接下来的和谈增加砝码。
请注意看下面的时间线:
1900年6月21日,慈禧同时向11国侵略者宣战;
8月14日,北京陷落;
8月17日,德国人瓦德西被任命为联军总司令;
10月17日,新鲜出炉的联军总司令瓦德西率3万远征军抵达北京;
12月22日,十一国公使联合向清政府递交《议和大纲》;
1901年1月15日,奕劻、李鸿章在《议和大纲》十二条上正式签字画押;
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正式签订。
德国到北京的距离大约在7700多公里,即便是按照现在21世纪的航运速度,正常情况下也需要30到45天左右的时间,1900年的德国兵又要花费多长的时间在路上呢?
再加上出发之前的各种准备和战争动员,同样需要时间。
可是,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费尽千辛万苦,带着3万远征军来到中国,没有继续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却急不可耐地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谈的要求。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真的没有足够的实力灭掉大清国啊!
为什么说八国联军实力不够
有人不同意,说八国联军只用了区区几万人,2个多月的时间就一路从天津打到了北京,把慈禧太后吓得魂飞魄散的,一路逃到了西安。
更何况瓦德西还带来了3万生力军,加上各国的援军陆续抵达,最高时联军达到了12万人的规模。八国联军怎么就实力不够了呢?
先别着急,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1900年6月10日,西摩尔率领联合特遣队2000余人分批由天津租界进犯北京,经廊坊落垡之战,伤亡近300人,被迫退回天津;
10月中旬,瓦德西的远征军抵达北京后,法、德联军侵犯井陉、娘子关,遭遇清军刘光才部顽强阻击,付出重大伤亡后败退;
……
看到没有,虽然八国联军的战力远远高于清军,但真正打起来伤亡并不小,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作战,无论是兵员还是弹药补给都是困难重重的。
如果想要继续侵略中国,八国联军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需要动员更多的军队来华。
对此,德国皇帝十分清醒,瓦德西的远征军领受的任务是:
惩罚性攻击!
什么叫惩罚性攻击,就是有限度的军事行动,目的是让对方付出一定的代价,而不是一场国与国之间的全面战争。
其他各国大多也抱着类似的打算,除了沙俄和日本。
因此,慈禧出逃之后,八国联军并没有全力追击。
另外就要说说沙俄和日本了。
我们参考下图中的数据,来看看八国联军初期的军力构成。
日军与俄军的人数占据八国联军的绝大多数,是侵华的绝对主力。
英国人西摩尔虽然是联军的总司令,英军也有1万人左右,但很显然他根本无力约束数量庞大的日军与俄军,八国联军实际上是一盘散沙。
更何况除了日本的第五师团之外,其他各国的军队大多是临时拼凑起来的。
统一指挥,在八国联军内部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尤其是沙皇俄国,除了参加八国联军的军事行动之外,1900年7月中旬开始,俄军还相继在东北制造了海兰泡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等。
十几万沙俄军队趁机占领了我广阔的东北地区,沙皇俄国还炮制了所谓的《奉天交地暂且章程》,企图把俄罗斯独占东三省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后因遭中外一致反对而作废。
各国都不是傻的,怎么能就这样便宜了沙俄呢?
以上说的都是八国联军内部的不足,实际上如果他们想要顺势灭掉大清,还有更大的困难和挑战,那就是大清的封疆大吏们。
大清的封疆大吏们
大家一定很好奇,八国联军为什么能够直接进入渤海湾,如入无人之境从天津登陆。
东南沿海各省,大清的封疆大吏们是干什么吃的?
而且,战斗最开始就是在天津打响的,小站练兵的袁世凯和他的北洋新军去哪了?
从1895年到1900年,袁世凯练兵已经有5年时间,新军的战斗力应该已经形成了呀!
为什么在京师被侵略者占领的危急时刻,大清朝最信任的封疆大吏们,一个个全都成了透明人一样?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得说到一个词:东南互保。
早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时候,英国人为了保障自己在长江中下游的利益不受影响,便开始策划与南方督抚大员合作,由盛宣怀从中牵线。
1900年6月21日,慈禧向11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立即与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
正是有了这个“东南互保”,八国联军才能一路畅通无阻地直抵大清朝腹心之地。
也正是有这个“东南互保”,大清的封疆大吏们都知道八国联军并没有彻底推翻大清朝的意图,而他们正好借此机会“提醒”或者说是“敲打”一下西太后和朝廷。
而有了两次鸦片战争的经验,慈禧也知道,洋人的目的只是为了教训大清和捞取好处,并没有要长期占领北京,甚至推翻大清的统治的意图。
因此,当八国联军兵临城下,慈禧迅速地开溜了!
北京可以丢,她西太后与光绪帝绝不能落入洋人手里。
谁知道那些变法派跟洋鬼子勾结到一起会搞出什么大事呢?
因此,在慈禧看来,只要确保自己的安全,洋人迟早会退走,东南督抚们翻不出什么大浪来,大清的天还变不了。
也因此,慈禧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号召各地兵马勤王,大举反攻八国联军。
后记
综上,八国联军虽然看似很轻松地就占领了北京,但他们还真的没有足够的实力灭掉清朝。
北京城迅速陷落,是慈禧放弃抵抗的结果。
如果真要推翻清朝的统治,八国联军还远远不够。
而且,彻底打垮清政府不符合各国的根本利益。
如果没有了清政府,按照当时的局势,中国很快就会陷入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
这样一来,各国原本享有的各种特权和既有利益就无法保障。
因此,战争一开始,各国就不是按照要灭亡清朝配备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