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在紫禁城之中享受优越生活的溥仪万万没有想到,冯玉祥的倒戈会使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出现了转机,原本信心满满的吴佩孚兵败山倒,但是却给了张作霖入关的机会。而直接的后果便是这场驱逐,迫使溥仪离开生活12年之久的紫禁城。
后人认为,冯玉祥发动迫使清帝离开紫禁城,有些气量狭小,非大将之才。但其实严格来说,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乃是“不道德”的其一;其二,冯玉祥还废除了溥仪的皇帝称号。但根据历史的发展来看,冯玉祥的做法完全没有问题,合情合理,更合乎时代的选择。
辛亥革命虽然爆发,但当时革命的力量并不强大,再加上国内动荡,已经经不起权力的散落以及边境地区的不稳定,所以《清室优待条件》应运而生,以此来获得溥仪的成功退位。但是这份协议内容中,其中一条允许溥仪仍然可以居住在紫禁城。
溥仪虽然退位,但是因为居住在紫禁城,而且根据当时双方协议的规定,他仍然保留着帝王的称号,还是可以给清朝的贵族发号命令。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中国已经成为共和国,但是紫禁城之中却仍然有皇帝的存在,与之前革命的理论完全相悖。这一现象自然引得很多革命者不满,但是因为当时北洋政府之中有多数人是曾经在清朝朝廷任职,与清朝皇室有着深厚的渊源,自然是对溥仪皇帝多家庇护。
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控制了局势。而冯玉祥乃是辛亥革命的参与人,深受辛亥革命理念的熏陶,自然是对清朝皇室全无好感。在这种情况下,冯玉祥修改当时双方的协定,并且废除溥仪皇帝的称号,将其驱逐紫禁城。冯玉祥的这一举动,自然是引来了很多革命者的欢呼与支持,甚至孙中山先生还发来贺电。
当时拥护溥仪皇帝之人,批判冯玉祥的一个有力证据,便是因为冯玉祥首先撕毁了双方当时签订的协约,但其实不然。当时双方的协定之中,其实溥仪皇帝享受了一定的权力,便要履行一定的义务,但是很显然,溥仪并没有做到。
如在张勋复辟之时,清朝皇室积极参与,甚至为此提供一些援助,这已经严重违背了当时双方的协议。所以从这一点来说,首先变卦的乃是清朝皇室,而冯玉祥的举动不过是顺势而发而已。
当时辛亥革命之所以保留清朝皇室,乃是寻找国内暂时的平衡。但是在民国成立多年之后,清朝皇室依然存在,甚至还能以帝王的名义公然发号施令,这对于当时的革命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所以冯玉祥的举动,合乎国内形势的发展。而且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之外,并没有落井下石,相反,每年给予50万元,还特别开支了200万元开办的北京平民工厂,用于收容八旗贫民,同时,革命派还给予溥仪一定的保护以及清朝宗庙的供奉。
从这一点来说,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之外,因为群龙无首,自然是掐断了清朝皇室某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也照顾到了清朝皇室的利益,可谓是两全其美。
另外,反对者之所以批判冯玉祥,是因为冯玉祥驱逐溥仪,给了日本人可乘之机。但其实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乃是必然,就算是没有溥仪,也会有其他人,这种状况并非是一个溥仪所能改变的。
而且从溥仪自传来看,溥仪想要复辟的心思,早在紫禁城之时便有,溥仪与与日本人勾结,是早晚会发生的事情。但是冯玉祥没有将溥仪成功驱逐出紫禁城,那么溥仪便会以皇帝的名义与日本人合作,如此一来,恐怕其恶劣影响无人能够想像。
所以反对冯玉祥的人,其实是只是看到了眼前以及自身的利益,并未对中国的发展做长久的观望。若是按照反对者的观点来,恐怕会加长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时间,以及死亡的人数。而冯玉祥当时站出来,以革命者的身份将溥仪皇帝驱逐出紫禁城,不仅合情合理,而且符合当时的形势,利国利家,乃是中国发展的百年大计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