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野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将原本的7个纵队扩编为9个军。
1948年,中野野战军下辖7个纵队,分别是:1纵、2纵、3纵、4纵、6纵、9纵、11纵。比起华野和东野的12个纵队数量来说,中野显得有些少,这是由一定原因造成的。
中野野战军的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作战范围也在四省交汇处。1947年8月,毛主席给在鲁西南打仗的刘邓大军密电,希望他们率部南下作战,减轻敌军在西北的压力。于是,刘邓丢下大后方,直插大别山腹地。
刘邓大军到大别山地区后,没有根据地,没有群众基础,后方补给都需要靠晋冀鲁豫军区。为此,第8、9、10、11、12纵队成立,除8纵之外,其余四个纵队相继南下作战,建立根据地,巩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稳脚跟。
这样的战略方针,的确让国民党军感到恐慌,致使兵力回援。晋冀鲁豫野战军部队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1948年,重建中原军区时,下辖8个二级军区,分别是豫皖苏军区、鄂豫军区、皖西军区、豫西军区、桐柏军区、江汉军区、陕南军区,地方部队得到一定发展。
1949年,军委给改编后的二野四个兵团的番号,分别是陈锡联第3兵团,陈赓第4兵团,杨勇第五兵团,以及预备兵团第6兵团。
第6兵团没有组建,只是作为后备兵团。
当时,刘邓首长找到桐柏军区司令员王宏坤,对他说:如果渡江作战不顺利,把鄂豫军区、江汉军区以及桐柏军区的部队组建起来,组成3个军为6兵团,王宏坤担任司令员。
不过,渡江战役二野和三野配合很顺利,6兵团没有执行组建。
说起为何让王宏坤担任后备兵团司令员,而非鄂豫军区司令员王树声呢?
王树声论职务和能力是符合要求的,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身体不好。自从中原突围后,他在鄂豫地区创建根据地工作,又被调回解放区养病。伤病没有好,听说刘邓大军南下作战,他就请战南下开辟根据地。
王宏坤自从抗战爆发后,他被派往129师工作后,长期在冀南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负责军区军事工作。6纵成立,他是首任司令员,10纵成立后,他带队南下作战,开辟根据地。
论资历,能力,以及身体情况,王宏坤是合适的。只不过,这个计划没有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