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老百姓渴望一个明君,一位能够为民伸张正义的君主。无论是遭遇冤屈、碗里没粮,还是深陷乱世,他们都期望能够遇到像李世民那样的好皇帝,为自己的日子带来平安与小康。然而,在中国历史的500多位天子中,暴君和明君如同“大熊猫”一般稀少,而更多的是“吃喝拉撒睡”般泛泛之君。
封建社会的老百姓对于皇帝的期望源于对“明君政治”的向往。他们希望在遇到冤屈时能够得到公正的裁决,碗里没粮时能够依靠朝廷的皇帝改善生计,而在乱世之中,他们也期盼能够遇到一位能够领导国家走向安宁的明君。这种期望的根本原因在于,如果能够有一位像李世民那样的好皇帝,老百姓的生活无疑将变得更加安稳。
然而,统观中国历史,真正符合“明君”标准的天子并不多见。与之相反,许多皇帝更像是“泛泛之君”,只知道过着奢靡的生活,过度享受权力带来的种种优越感,而对百姓的生活苦辣未能关心体会。
更为令人遗憾的是,有些皇帝甚至是在极为年幼的时候就被立为皇帝,比如溥仪,他在三岁的时候就成了宣统皇帝。这个小小的年纪,他还是一个坐在家中粉彩大瓷盘子里吃果子的孩子,却因为慈禧太后的一道旨意,突然间从不懂事的小孩子变成了不懂事的小皇帝。
这样的早登基经历给溥仪带来了许多困扰。在他三岁登基的时候,他被抬到宝座上,接受文武大臣的朝拜。然而,面对几百名文武大臣的跪拜,山呼万岁的场景,溥仪却因为太过庞大而感到害怕,不由得大哭起来。摄政王载沣为了安抚溥仪,不停地劝解,但溥仪的哭声依然响彻整个殿堂,仿佛预示着大清王朝的未来命运。
而溥仪的三岁登基并非其一生中的唯一一次大哭。在溥仪参与慈禧太后出殡的仪式时,他再次被“举哀”仪式吓得大哭不止。这一幕的发生让人不禁想起慈禧太后晚年的模样,她的冰冷面容和凶光四射的目光,以及身体因腹泻而消瘦的场景,无疑是让溥仪心灵深处产生畏惧的原因之一。
溥仪的三次大哭被形象地称为“三哭魔咒”,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大清王朝走向覆灭的一个标志。慈禧太后的临终留下的景象,以及溥仪在登基、参与举哀时的恐惧和哭泣,都似乎预示着大清王朝的末路。
总体而言,封建社会中老百姓对“明君”的向往与期待是理所当然的。然而,真正的“明君”却如同大熊猫一样珍稀,而“吃喝拉撒睡”的泛泛之君却层出不穷。在这个历史长河中,溥仪的经历成为一个生动而令人深思的缩影。他的早登基、大哭三次,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统治者的荒谬和不幸。慈禧太后的强行选择,以及溥仪在恐惧中的哭泣,成为大清王朝覆灭的一个象征。
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封建社会的命运如同一颗大树,枝繁叶茂之时,也养育了无数虫蛀,而当其倒下的时候,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也画上了一个潦草的句号。这一段历史的终结,既是对过去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