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宋代时期,受唐朝“禅茶一味”的修行理念影响,在寺院中推崇茶礼,僧侣在每天日修行当中都有吃茶的环节,在建窑建盏中就存有带“佛”字名款的建盏,同时寺院中也诞生了诸多善于茶艺的高僧大德。
宋朝初年,陶谷在《清异录》一书“生成盏”条目中,就记录了一位法名“福泉”的和尚,他娴熟的分茶技艺“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泛乎汤表。小小物类,唾手办耳”。福泉和尚的家乡都是茶山,他这种“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的汤戏,被认为是“生成盏里水丹青”,陶谷评价他达到了“茶匠通神之艺”的境界。此外,陶谷在该书“乳妖”条记中,还记录了另一位点茶高僧:“吴僧文了善烹茶。游荆南,高保勉白于季兴,延置紫云庵,日试其艺。保勉父子呼为汤神。”江浙一带的文了和尚善于烹茶,娴于注汤点茶,人称“汤神”,可见这位僧人点茶技艺之高明。
最为知名的点茶高僧,当是被苏轼称为“点茶三昧手”的谦师。他是杭州西湖南山净慈寺的和尚,点茶久负盛名,苏轼两次赠诗给他,赞誉他的点茶高超技艺。苏轼第一次任杭州知府时,就与谦师结下深厚友谊。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第二次任职杭州,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苏轼游西湖葛岭的老寿星寺。谦师闻讯后特意赶到北山,为他点茶。苏轼再次目睹了谦师炉火纯青的点茶技艺,品味了回味无穷的茶汤,特地为之作诗一首,写下了《送南屏谦师》诗,诗中对于谦师的茶道寄予了很高的评估: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安有。
先生有心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这首诗大意是,谦师大清早从南屏山赶来为我点茶。到了中午,我惊奇地发现兔毫盏里已点好的茶确实不同凡响,茶叶像天台的乳花,茶水像玉液。玉川子的风范如今哪里去寻找呢?先生得茶三昧,可以续写《茶经》而名声不朽了。
在这首诗的引言中,苏轼写道:“南屏谦师妙于茶事,自云: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虽云茶道,但同样不亦含禅理吗?此后,众人便把谦师称为“点茶三昧手”。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载,北宋史家刘攽亦有诗赠谦师,有句诗为:“泻汤夺得茶三昧,觅句还窥诗一斑。”可见谦师得茶三昧早已有名。之后历代诗人常将此典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