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基于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引用来源。)
1896年5月28日,纽约,美国人热烈欢迎一位来自遥远东方的重要客人——大清国的李鸿章。作为清朝末期的重要官员,李鸿章此行旨在深入了解西方列强的实力,并寻求振兴中华的方法。
当他站在纽约的街头,仰望那些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时,由不得发出感慨,说出了一句令中国人心酸的话。
闭关锁国,软弱无能
十九世纪晚期,世界大势由西方列强主导,中国作为文化古国,落后的生产力和封闭的政策使其逐渐成为列强的目标。
清朝闭关锁国多年,为了稳定边境,只在广州等少数海域城市设定了来往通商的部门。外国人若想进入清朝,必须经过官府同意,拿到合法的通商证书,且不得随意参观,只能在边界行商。
中国广阔的地域、丰富的物产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令人心驰神往。金钱的诱惑使一些外国人向中国伸出了罪恶之手。
英国尤为典型,公然向中国走私鸦片。
广州的十三行逐渐成为外国商人唯一的贸易渠道。这种情况下,外国人通过合法贸易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合法贸易之外,非法活动逐渐增多。
英国商人发现,通过走私鸦片可以获得巨额利润,便不择手段地将这种毒品带入中国。
鸦片贸易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吸食鸦片者愈发增多,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面对这种情况,清政府开始重视并试图遏制鸦片走私。
1839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事务。他在广州大力查禁鸦片,并于虎门销烟。然而,这一行动激怒了英国商人,直接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更多港口,允许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贸易。
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日本开展了明治维新运动。这场运动主要是学习欧美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工业,并效仿英国,走上君主立宪制的道路,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1894年,甲午一战爆发。
此前,虽然大清曾在与西方国家的战争中败北,但与日本的战争却有着不同的背景和意义。如果大清输给日本,将被视为软弱可欺的象征。
甲午战争对清廷而言意义重大,因为这不仅关乎领土和国家尊严,更关乎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尊重。
这场战争最终使大清国蒙羞于国际社会,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代表着洋务运动的全面失败。
洋务运动是李鸿章等人为现代化而努力的结果,但这些努力在甲午战争中遭遇了严重的挫折,李鸿章的心血成果也随之毁于一旦:“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洋务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大清朝在国内外都有了一些现代化的尝试和改革,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延续了其统治。
尽管洋务运动在技术上有所进步,但它并未能根本改变大清朝的困境。大清朝的内部腐朽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类似于“治病救不了命”的情况。
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朝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约的签订引发了举国愤怒,李鸿章被骂为“卖国贼”和“汉奸”。
李鸿章没有回应,慈禧太后为了平息民愤,将责任推给李鸿章,硬是让他成为替罪羊。李鸿章被迫辞去了直隶总督的职务。
随后,李鸿章率领使团赴俄国参加尼古拉二世的登基典礼。这次旅行,李鸿章坚持途经欧洲各国时亲自考察,亲眼目睹西方国家的现状。
出使求索,观洋自强
1896年,李鸿章出使美国,这一行动不仅是为了政治联络,更是为了寻找救国之策。
在前往美国之前,李鸿章已经访问了多个欧洲国家。最先访问的国家是沙俄,希望通过结交沙俄来抵制日本的扩张。不过,沙俄的复杂外交政策和自身利益考量使这一计划并不顺利。
随后,李鸿章辗转到了德国,拜访了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这次会面让李鸿章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和军事力量。
离开德国后,他继续访问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吸取欧洲先进国家的政治经验和工业技术。欧洲的最后一站是英国。
他受邀参观了英国的舰队,并深感大清与西方列强在军事实力和技术水平上的巨大差距。感慨道:“岂直小巫见大巫之比哉?”
离开英国后,李鸿章乘船抵达美国。
李鸿章的出使团由数十人组成,包括翻译、助手及部分军官。他们乘坐的是一艘由英国制造的蒸汽船,从天津出发,经由香港、苏伊士运河,最终抵达美国。
8月,李鸿章抵达美国当天,纽约港人山人海,彩旗飘扬。美军舰队在他乘坐的客轮旁鸣响礼炮,东部陆军司令卢杰将军也专程登舰迎接。
《纽约时报》在李鸿章到达前就发文称:"美国民众都渴望一睹大清国总理大臣的风采,因为他统治的人口比全欧洲君主统治的总和还要多。"
高楼映衰败,国忧发思维
纽约作为美国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其繁华与活力远超李鸿章此前访问的任何一个西方城市。1896年的纽约已经摆脱过去的低矮建筑形态,摩天大楼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新标志。
当李鸿章的车队缓缓驶入纽约市中心时,街道两侧高耸的建筑让整个代表团都感到震撼。这些建筑的高度和现代化程度,是他们在清朝境内从未见过的。
纽约作为当时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自然是高楼林立、热闹非凡。尽管这些高楼在今天的中国已司空见惯,但在李鸿章的年代,清朝的建筑大多还是简朴的平房。
据说,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李鸿章曾道:"最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竟然有这么多高楼,我在这里看到了二十层甚至更高的摩天大楼。在我们大清国,我们从未见过这样的高楼……我想我们大清国无法建造这样的高楼。"
李鸿章表面上谈论的是外国的高楼大厦,实际上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清朝当前的科技落后和国力衰败。
对于他而言,大清不过是那些矮小而摇摇欲坠的平房,面对风雨可能随时倒塌。特别是在他亲眼目睹了外国先进科技和繁荣社会之后,他对大清的未来感到更加悲观。
这样的言论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深深触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弦。因为作为一个深陷困境、受人蹂躏的国家,大清的民众难免陷入无限的悲哀之中。
参考资料:
1、李鸿章访美:大谈资本、市场和劳动力,抨击《排华法案》 澎湃新闻记者 2016-07-12
2、1896年李鸿章访美盛况 环球网历史论坛 2011-07-22
3、《纽约时报》里的晚清史:李鸿章访美记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9-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