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男子前光后暗的发型,似乎与我们的审美观格格不入,然而,这一难看的造型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清朝人这样做头发呢?
一、中国人头发的重要性
在中国古代社会,头发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地位和意义,这种重视头发的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些深层文化观念和社会制度。
根据中国古代典籍《孝经》的记载,人的身体皮肤和头发都来自父母,是父母赐予的生命精华,因此,个人对自己头发的爱护和保护,被视为对父母的孝顺。
在古人看来,随意伤害身体,轻易剪去头发,都是对父母恩泽的亵渎,也是对生命本身的伤害,
具体到实际生活中,古人极少主动剪发,即使头发过长也会小心保护,只有在功过犯罪或出家修行时,才会剃光头发。
平日里,不管男女老幼,都会把头发打理得整齐干净,梳成发髻盘在头上,这在当时的祭祀、婚嫁等礼仪场合尤为重要,都是出于对头发的珍视。
可以说,在古人心中,头发与生命密不可分,断送头发,等同于伤害生命,是对父母的亵渎,所以古人视护发为保命,断发为伤命,这成为古代社会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
在古代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不同身份阶层对头发有不同的要求,头发的长短代表了一个人的高低贵贱。
据历史记载,只有皇室成员和士大夫阶层才能留长发,而奴婢必须剃成光头,平民百姓也只能留较短的发型。
头发多寡的不同,成为识别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标志,因此,古人视长发为尊贵的象征,不轻易剪发也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
这种现象在古代的宫廷和军营中尤为明显,宫女和太监都要剃成光头,而皇室成员必须留发为“发冠”。
在军队中,辫子的多少代表军衔高低,一般士兵只能留一小辫,可以说,头发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具有强大的身份象征意义。
另外在古人看来,个人的头发与生命力有直接的联系,头发如果浓密有光泽,代表个人生机盎然,相反,头发稀疏、干枯,则被视为生命力衰减的征兆。
因此,古人非常注重头发的养护,以求增强自身的生命活力,他们认为,剪断自己的头发等于削弱了生命力,所以极少主动剪发。
与此同时,一个家族的香火传承,也需要子孙不断发,以示生命的延续,个人擅自断发,会被视为断送香火。
可见,头发在古人心目中,是维系自身生命力和家族生命延续的重要标志,它超越了单纯的身体组织,而具有生命本身的意义,这也是古人如此看重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古代的法律和刑罚中,剃光头发也曾被用来作为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手段,这种“髡刑”对犯人的伤害要远大于肉刑。
剃光头发后,犯人会失去生命的一部分,并受到极大的耻辱,这种屈辱远超过肉体上的痛苦。
曹操曾因违反军规,主动削发来惩罚自己,也可见剃发之刑的残忍,在古代社会,受髡刑者会被人唾弃和避之不及。
可以说,在古人心目中,头发的重要性仅次于生命,它占有着极高的地位。
断发等同于断送生命,这种观念深刻影响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刑罚,对头发的尊重和保护,使它在古人心中地位非常崇高。
那么为何满清入关后,人们的开始普遍剃发了呢?
二、满清强迫剃发背后的种种缘由
其实之所以剃发,是满清统治者为了彰显对汉族的统治权。
满清入关后,曾要多次强迫汉人剃发,这在汉族中被视为对忠孝传统的践踏,因此激起了强烈反抗。
1645年,年仅二十出头的多尔衮再次颁布剃发令,要求全国官民必须在十日内剃去头发,只留发辫,这严酷的政策遭到汉族百姓的强烈反抗。
其中,扬州百姓的抵制最为坚决,当地人民深知剃发令意味着对汉族忠孝的践踏,决心不从,他们联合起来,趁驻军力量空虚之时,赶走了扬州的清军。
消息传到多尔衮耳中,他大怒,立即调兵镇压,多尔衮残忍嗜血,此次也毫不留情,他下令攻下城池后必须强行剃光头发,敢抵抗者格杀无论,即便老弱妇孺也不可饶恕。
面对如此残酷命令,扬州百姓誓与剃发令抗争到底,清军进攻时,十几万扬州人老少女孩登上城墙死战。
父老乡亲持刀枪反抗,妇女抛瓦砾自城楼,一时间瓦砾如雨点般飞落,哀嚎与尖叫此起彼伏,面对百姓的抵抗,清军亦难以取胜,直到第四天,才终于攻入城中进行血洗屠杀。
这场惨无人道的屠杀持续十天十夜,死难者数十万,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惨不忍睹,哭号、恸哭与刀刃声混杂,绝望至极。
为达到剃发的目的,多尔衮残杀手段极其残忍,屠城惨状无以形容。
这场屠杀过后,许多汉人被迫剃发并留辫,当地百姓深恶痛绝满清的残暴,但在趋利避害下也只能就范。
然而也有一部分壮志未酬的汉人宁死不屈,要么继续抵抗被杀,要么逃亡海外避难,要么出家当和尚以拒绝。
这些人无不宁折腰不屈膝,情愿赴汤蹈火,也不愿在发式上向满清低头。
满清之所以一再强制剃发,是为了彰显其对汉族的征服和统治权,它通过破坏汉族的发型传统,摧毁汉人的身份认同,达到心理上的摆布和奴役。
可是为什么以前的满族人,都偏爱这种独特发型呢?
三、剃发由来:纪念女真英雄突发树机能
女真族人喜爱留长发,常常编成多条细辫垂肩而下,这是他们的传统发型,但是,女真族中也出现过一个与众不同的英雄人物,他的发型打破了常规,却也成为女真人纪念先辈的方式。
这位英雄名叫突发树机能,一说因其前额和两鬓天生就秃发,得此绰号,突发树机能生活在三国时期,当时中原动荡,各族人民生活困苦。
公元268年,陕西地区发生大旱灾,灾情严重,司马炎派兵前去镇压,引起民变,突发树机能带领灾民起义反抗,先后击败晋朝名将胡烈和苏愉,声名远扬。
突发树机能不仅抗击晋军,还率军攻占凉州、金城等地,连年征战,扩大了地盘,晋武帝被逼不得不屡次发兵讨伐,才终于将突发树机能制服,突发树机能的事迹为后人津津乐道,被奉为女真族的战神。
数百年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他非常欣赏突发树机能的英勇事迹,决定效仿他的发型,以纪念这位先辈。
突发树机能天生秃发,只能留一两条小辫,努尔哈赤遂将头发束成辫,留下两鬓,这称为“金钱鼠尾”,这种发型成为清朝皇族和武将的标志,也见证了女真族的发展历程。
突发树机能的故事通过这种特殊的发型,成为女真人心目中不朽的英雄传说,后人剃发留辫,既是对突发树机能的缅怀,也令这个族群铭记自己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当然除了传说故事外,以前的满族人喜欢这种发型还有很多现实原因。
四、满族人为什么要把前半部剃光,后面留辫子?
满族人的传统发型与其他北方游牧民族有许多相似之处,由于生活环境的需要,他们形成了剃去前额头发、后脑留一小辫的独特发型,这一发型背后反映了满族悠久的历史变迁。
满族的先民生活在东北地区森林与草原交汇的地带,属于典型的骑马游牧民族,寒冷的气候是剃头发的第一个原因。
满族人经常需要在野外奔波,汗水很容易在头发上结冰,粘连在一起,剃光头发可以避免这一困扰。
而后脑留下一小撮头发辫成辫子,是为了区分不同部落,也能增强部落内聚力,类似的发型在历史上鲜卑、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中也有出现。
除了气候原因,满族人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发型,满族发型讲究“留发不留胡”,与汉族“留胡不留发”形成对比,作为游牧民族,满族人生活辛劳,很难形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如果像汉人那样披头散发,污秽很难清理,而留一小辫子要整洁得多,也较长发不易扰乱视线,有利于骑马射箭,所以满族人的发型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满族人进入中原后,上层贵族逐渐接受汉族文化,放弃游牧生活方式,但是剃发留辫的习俗仍然保留了下来。
这成为统治民族的象征,也是对被征服民族的统治与歧视,所以满族发型的演变反映了这个民族独特的历史,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的需要。
满族发型变迁背后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满族语中,“保宁”意为头发。
传统上,满人认为头发是父母赐予的,不可随意切割,只有在成年、建立家庭后,才能剃去前发以示成熟,头发与生命也有密切联系,繁殖和成长都需要“保宁”。
所以传统满族社会对头发有精细的习俗规范,它与生老病死等人生阶段紧密相连。
五、结语
头发的长度和发型,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状态,短发与长发,各有其意义,重要的是,不管选择何种发型,都应当尊重他人,包容差异。
历史充满悲喜际会,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离开个体层面,看到整体的文化进步,就是一种进步,当代中国的发展,正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