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羊史记.看新鲜的历史撰文:风林秀编辑:吃硬盘吧插画:发达蚊
历朝历代,汉朝明君最为显赫。自开国之君汉高祖刘邦以来,虽有汉惠帝刘盈等人表现平平,但直至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兴起文景之治,汉武大帝刘彻的统治达到鼎盛时期。即便汉昭帝刘弗陵相较武帝显得略显弱势,但依然完成了承上启下的任务。汉宣帝刘询上台后,与汉昭帝的统治一同构成了昭宣中兴的盛世。然而,随后的各位皇帝表现逐渐差强人意。唐朝太宗贞观之治被誉为盛世巅峰,然而,在武则天过渡后,玄宗时代却发生了安史之乱。宋太祖时期辉煌无比,仁宗也是一位杰出的皇帝,开创了仁宗盛治。然而,随后的宋朝却陷入庆历改革与王安石变法的内耗之中,一直延续至徽宗时代,最终导致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明清时代就不再详述。
回到正题,让我们深入探讨汉朝政权为何能够长期掌握在明君之手。#01.古人云:贫不学俭,悲不学恭。刘邦,正是这样的人物。在秦末乱世,为了给赤帝之子创造机会,刘邦在沛县结交了一群朋友,包括萧何、樊哙、夏侯婴、周勃、曹参以及不太为人熟知的卢绾。这个群体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小圈子,尽管萧何官职最大,但大家常以刘邦为老大。尽管刘邦家境一般,但他喜欢组织朋友聚餐,负担不起时甚至向哥哥嫂子借钱。后来,刘邦结识了开饭店的寡妇曹氏,解决了经济问题。曹氏对刘邦的朋友们也颇有好感,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社交圈。刘邦和曹氏之间的情感故事展现了江湖风情,为后来的征战打下了坚实的友谊基础。刘邦最终选择了吕雉,也因为靠上了吕太公这棵大树,还清了曹氏饭店的债务。
#02.大批人才投奔而来。除了曹参等老友之外,刘邦还吸引了张良、陈平等人才。尽管韩信的忠诚度稍显不足,但其才华不可忽视。与老友们的默契不同,刘邦对于韩信的信任并不深厚,但在关键时刻,韩信的出现确实为刘邦带来了转机。在与项羽的决战中,韩信击杀了项羽大将龙且,为刘邦取得了胜利。韩信的功劳不可抹煞,但刘邦并未对其完全信任,因为韩信的忠诚常受到质疑。
刘邦的老朋友们中,卢绾算是例外。尽管他并非刘邦最喜欢的人,但刘邦并没有因此冷落卢绾。事实上,卢绾最终并未背叛刘邦,而是因为一些阴差阳错的原因流落到匈奴。刘邦在咸阳之前就制定了约法三章,建立了一套制度,保障了大汉江山的长治久安。萧何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九章律》,虽然全文失传,但后来的朝代基本都以其为蓝本制定制度。《九章律》中关于人民生活的条款主张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领域最少干预,轻徭役,薄税敛,无为而治。萧何的律法核心宗旨是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刘邦在昭宣时代继续实行轻徭薄赋,保持了对百姓的关切,符合萧何初衷。然而,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地方势力割据、豪强兼并、军力孱弱等,迫使汉武帝进行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改革直指地方豪强,对百姓有利,得到了支持。
至于后来的昭宣时代,继续实行轻徭薄赋,维持了对百姓的关切。然而,长此以往,墨守成规也会导致国家问题。因此,在汉武帝时期的改革后,诸多矛盾暴露,地方豪强、土地兼并、军力不足等问题浮出水面。汉武帝的改革主要打击了权贵与资本,进行了多次钱币改革,收回了地方的铸币权,统一了国家的货币制度,减少了地方豪强对百姓的盘剥。汉武帝的改革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利益。汉朝历代的制度,基本上都是以《九章律》为蓝本制定的。然而,这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导致后来昭宣时代的政治不够灵活,治理手段相对僵化。
综上所述,汉朝政权之所以能够长期掌握在明君之手,一方面源于刘邦善于结交人才,维护默契,与他的朋友形成了稳固的团队。另一方面,汉武帝时期的改革直指地方问题,减少了豪强对百姓的压迫,得到了广泛支持。然而,也要注意到墨守成规可能带来的问题,这在昭宣时代的政治僵化中有所体现。这一切综合起来,构成了汉朝政权始终掌握在明君之手的复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