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这是刘邦在临终前留给世人的一句话。这句话中的“勃”指的是周勃,一个出身贫苦的农民,却在刘邦的身边打下江山,成为一个传奇人物。那么,为什么刘邦如此信任周勃呢?
周勃与刘邦一同揭竿而起,共同征战,同甘共苦,情同手足。刘邦对周勃的信任源于他的忠厚、武艺高强。尽管周勃没有文化,大字不识一个,但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却让刘邦刮目相看。刘邦为了表彰他的战功,封他为“绛侯”,并许诺给予他一片沃土。
然而,人事无常,命运弄人。刘邦去世后,周勃却亲手杀害了刘邦所有的嫡孙,包括吕氏家族,彻底绝后。这引发了人们对于周勃为何如此行径的思考。
在公元前195年,刘邦病入膏肓,对大汉江山的未来发展感到忧心忡忡。尽管已有太子刘盈,但刘邦对太子的能力却感到担忧。太子刘盈在征战中长大,但性格软弱,唯唯诺诺。这与刘邦在彭城一战时将太子踹下马的行为有关,使太子在成长过程中变得软弱无能。刘邦多次尝试立刘如意为太子,但被大臣们劝阻,最终作罢。
鉴于太子之位无法改变,刘邦通过设法制衡手握重兵的藩王,以确保权力平衡。他让吕后辅助太子,给予吕后发展势力的机会。吕后以其残忍和飞扬跋扈的手段,使自己的儿子娶外孙女为妻,巩固了家族地位。尽管刘盈心有不愿,但面对强势的吕后,他只能妥协。
刘邦在临终前向吕后介绍了朝中元老可信赖之人,如曹参、王陵、周勃等。尽管他信任这些大臣,但相较于自己的同枕之人,仍觉得信任度不及。因此,他让吕后参政,与大臣们相互制约,以防变局。此外,为了制衡吕后和大臣两方势力,他设立了诸侯势力。
然而,刘邦去世后,吕后临朝称制,对刘邦的宠臣和诸侯进行打压。这引发了大臣们的怨言,但受制于吕后的强大势力,他们无法反抗。吕后甚至在临终前任命两个亲信为将军,统领南北两军,激怒了诸侯和大臣们。
吕后去世后,两个集团结盟,揭竿而起。周勃等大臣发展势力,等待机会。最终,大臣们以周勃为首,对吕氏进行了灭绝式的屠杀。周勃因功获封右丞相,但在后来却被汉文帝以密谋罪关押。
汉文帝对周勃屠杀刘邦子孙的事怀恨在心,关押了他。薄太后得知此事后,为周勃辩护,指出周勃当初诛杀吕氏一族时手持皇帝印玺,指挥千军万马,并非谋反之举。最终,汉文帝释放了周勃,让他回家养老。
然而,周勃的私心也在其中。他选择立刘恒为皇帝,并以刘恒未曾涉足朝政为由,期望能够控制朝政。但汉文帝对周勃屠杀刘邦子孙的行为心存怨恨,将其关押。薄太后明理辩护,最终周勃获释。
综合来看,周勃虽然身世卑微,文化程度有限,却因其忠诚、武艺高强而赢得了刘邦的信任。他在历经风雨后,成为汉朝的擎天之柱。然而,权谋之下,他也因屠杀刘邦嫡传一脉而深陷恩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