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辩证法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屡见不鲜,尤其在一些政权的兴衰中更是频频显现。近代亚洲的伊朗、阿富汗、暹罗等国因列强侵略而失去大片国土,却在不幸中保住了有限的国家主权。欧洲也有一例袖珍小国,在战争和版图重新划分的风云下失去90%的土地,但却因祸得福,最终成为世界富国之一。这个国家就是列支敦士登,一个面积仅160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一个成规模的县的小国。
然而,仅仅一个多世纪前,列支敦士登的版图远非如此狭小。我们要追溯到其历史的源头。在20世纪之前,列支敦士登与其他德意志诸侯一样,以日耳曼人为主体民族,同时占据大片领地。列支敦士登家族的封地分布在今天的奥地利、波兰、捷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境内,总面积达1600多平方公里。然而,在中欧地区的强敌环伺之下,列支敦士登的体量显然太过微小,无法抵御强敌的摆布。18到19世纪间,各种强大势力纷纷来袭。19世纪中叶,弱小的列支敦士登选择与强大的哈布斯堡奥地利帝国结盟。借助奥地利的军事和经济支持,列支敦士登的土地得以保留。然而,好景不长,1918年,随着奥匈帝国在一战中的崩溃,列支敦士登作为其“附庸”也不可避免地被协约国清算。捷克和斯洛伐克相继独立,并合并成为一个国家。作为战后秩序的划分者,英法协约国将列支敦士登大量飞地划给了捷克,总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与此同时,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也积极没收日耳曼贵族的田产,支持英法的划地政策,使列国遭受了严重的土地损失。
列支敦士登人口稀少,没有军队,且与战败国存在说不清的关系,根本无力维护自身的利益。于是,它只能任由他国摆布。然而,从此之后,列支敦士登变得“聪明”起来:首先,它向武装中立的瑞士靠拢,强调自身的中立属性;其次,它积极发展同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的关系,希望保住自己的残余土地。甚至在1938年,当希特勒试图侵略捷克时,列支敦士登不惜得罪强大的纳粹德国,也要在舆论和道义上支持捷克。这一举措的出发点,不仅是对轴心国侵略势力的恐惧,更是想要挽回自己在他国的飞地。正如名言所说:“国家的命运,取决于历史的进程。”
然而,二战结束后,苏联将社会主义传播到整个中东欧,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相继建立起亲苏的人民共和国。在苏联的体系下,旧贵族们的土地根本不可能得到保留,列支敦士登的土地也同样被无偿没收。经过二战的残酷洗礼,波兰人、捷克人对日耳曼人的仇恨达到顶峰,大量日耳曼人被清洗、驱逐。在此情况下,列支敦士登版图进一步缩水。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秩序重组,列支敦士登的土地面积由1600平方公里缩减至160平方公里,完全变成了袖珍国家。
然而,正如名言所说,祸兮福之所倚。尽管版图面积缩水严重,列支敦士登得以集中全部精力,重点建设本土。二战结束后,随着西德、奥地利、瑞士的相继复苏崛起,夹在三国间的列支敦士登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这个小国寡民的国家反而成为全球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富得流油。
然而,让我们再次强调福祸相互转化的道理。列支敦士登富裕发达,这是“福”,但它地窄人少,没有军队,缺乏像瑞士那样武装中立的实力,这就是“祸”。在军事战争的定律中,这种富而不强的国家极易成为被宰割的对象,例如海湾战争中的科威特。然而,列支敦士登的未来究竟如何,还需要时间来揭示。在这个小国的历史中,祸福无常,变化莫测,或许又将迎来新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