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想起最后的一位皇帝,是不是第一个想起来的是末代皇帝溥仪。但是溥仪虽有皇帝之命却没有皇帝之实,在死后也是像一些革命人士一样被葬入了八宝山,甚至在迁入皇陵都是后话。更是不用说受到国葬的待遇了。
这里我们要提的是最后一位皇家国葬的皇帝,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主张戊戌变法的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28人抬棺,撒90余万张纸钱,在沿途都百姓自愿跪送。
慈禧太后的大手
同治十三年(1874年),载湉四岁时年仅19岁的同治帝英年早逝,因为年幼同治帝并没有留下子女。并且同治帝是咸丰帝的独子,他去世后,咸丰一系也随之绝嗣。国不可一日无君,在众多的子嗣中,年仅4岁的慈禧太后的亲妹子的孩子登上了皇位,这也就是光绪帝第一次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四岁的孩子还在咿呀学语,自然是不能掌握朝政大事,这是的慈禧太后自然而然地垂帘听政,以辅政为名实际上则掌握着朝政大权,那么为何年仅4岁的光绪帝被推上帝位也是不仅引人深思。
年仅四岁的光绪帝还是一个小孩子,自然对慈禧太后没有任何的威胁。慈禧太后面对年幼可人的光绪帝,又是自己亲妹子的孩子,在深宫里呆久了很久没有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自然是怜惜不已。
在光绪帝年幼时,慈禧太后亲自为光绪帝讲课授业,督促光绪帝的学习,晚上亲自为光绪帝盖被添衣,虽然不是母子却胜似母子。当然这样的母子之情都建立在光绪帝对慈禧太后的掌权没有任何的威胁的前提上。
但在1866年,光绪帝已经是虚岁16岁在当时的意义上而言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按理说当年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应该政于光绪帝了,但是慈禧太后不想,提前串通好了几个大臣上演了一出大臣群体上奏让慈禧太后继续训政的戏码,又是把权力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光绪帝其实也已经是心知肚明,但是面对慈禧太后的权力威势也是敢怒不敢言,慈禧太后也开始忌惮成年的光绪帝对自己权力的威胁。两者的母子之情也是发生了裂隙。
母子正式决裂,悲剧序幕
在列强的入侵中国时,光绪帝是主张战派,但是掌权的慈禧太后是主和派,在训练新式海军时候在甚至挪用大量的军费来给自己过寿。
随着甲午战争的全面溃败,让全中国都在反思为什么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武器、新式的军队却还是失败。光绪帝也在思考,面对列强铁蹄下的中国,光绪帝想要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来改变局面。
联合和当时的公车上书,拉开了轰轰烈烈戊戌变法的序幕,接受了谭嗣同的建议一系列新法变法条例犹如一道道震雷,希望可以借此唤醒人民希望可以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
但是如果走上了君主立宪的道路,那么皇位便成为了一个虚职,慈禧太后的权力不仅会大大缩小甚至会沦为虚权也不为过。一旦慈禧太后失去了皇权又如何能够维持自己的荣华富贵呢?慈禧太后自然要不择手段地保卫自己的权力。
所以在光绪帝戊戌变法危害到自己利益的时候,慈禧太后也是发动了戊戌政变以强势的手段镇压了戊戌变法。戊戌六君子被捕被杀,光绪帝也是被软禁于北京的仙岛皇宫,名为皇宫实为监牢。这一次也是让这对所谓的母子彻底决裂。
不久光绪帝便死在了仙岛皇宫,慈禧太后对外说光绪帝是暴毙而亡,而光绪帝真正的死因至今仍然是一个谜题。
讽刺满满的风光厚葬
在光绪帝的死可以说是为晚清王朝的灰暗统治又抹上了一层阴霾。即使在当时晚清的摇摇欲坠的统治下,光绪帝的的葬礼也可谓是风光至极,按照了国葬的规格,体现了皇家的气派。
光绪帝的灵柩不仅做的大而且气派,光是抬轿子的人就达到了128人,两侧还有骑马的带刀新式清军卫队。
在队伍的前沿,由64人组成的执幡队高举万民旗伞为送葬队伍开路,随后还有浩浩荡荡的仪仗队,每个人的手上都拿着惟妙惟肖的法器冥器,在队伍的末尾还有一种马匹运着陪葬品,马匹的毛色品种都一样。
如此浩大的阵势在历史长河里都可以说是不多见。面对如此浩大的阵势,农民放下了农具,小贩关门闭市,都来到了街道两边自觉空出了中间的送葬道路。
光绪帝虽然一生都没有拿到实权,他的百日维新也是以失败告终,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否认光绪帝的百日维新是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百姓也是看到了光绪帝的努力。
在路边自愿下跪送光绪帝的最后一程。也为了光绪帝撒上了一把纸钱,也就出现了当时的纸钱达90余万的壮景。
其实我们回顾光绪帝的一生,其实都是在慈禧太后的大手的掌握之中,从四岁被推上登上皇位,到戊戌变法下被慈禧太后一举软禁,再到死亡以后再慈禧太后的指挥下按照皇族的最高规格进行国葬,光绪帝似乎从生到到死,都能看到慈禧太后的大手在背后的力量。
而掌控他的丝线就是皇权,因为这份诱人的权力,让这对所谓的母子反目成仇,甚至不惜整得你死我活。
小结:
光绪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国葬的皇帝,风光的厚葬与他生前没有实权受到窝囊气的样子形成了鲜明的讽刺与对比,更可笑的是在无比风光的厚葬背后,却没有任何一个人为光绪帝守灵柩。
虽然光绪帝死后有128人抬棺,撒90余万张纸钱,百姓自愿跪送,但是这都不能改变4岁登上皇位的悲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