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晋朝的开国皇帝(公元265年~290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的孙子,晋文帝司马昭的嫡长子。
晋武帝司马炎,在其执政时前期贤明、但后期昏暗,他留下的过错造成后患无穷。今天笔者带大家回顾下他的经历。
一。逼迫魏帝禅让,建晋朝创“太康之治”
在祖父司马懿、大伯司马师、父亲司马昭三代人前仆后继、排除万难的艰苦努力下,司马炎终于成了最后的摘桃者。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公元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定国号为晋,并改元泰始,当上了晋朝的开国皇帝。
刚刚登上帝位的司马炎没有高枕无忧,他清晰地看到新建立的国家仍然存在内忧外患。于是确立西晋之初的立国精神为:无为与宽松的政策;在政治制度上承曹魏,还别有创新。主要做了如下几件大事:
1.实施“户调制”经济制度,恢复农业生产,促进人口增长
户调式共有三项内容,即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它的实施,既将豪门世族占有的大量土地归还于农民,还让大量流动、闲散的人口安置到土地从事生产,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司马炎很注意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他还设立了“常平仓”,并一再责令郡县官吏,要“省徭务本”,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这一系列措施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明显恢复了农业的蓬勃发展,而且让战乱后的国内人口得到迅速增加,统计到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全国人口已达377万,较之太康元年增加了130多万户。
2.精心准备,任用良将,完成统一大业
完成统一大业是司马家族几代人的愿望,早在公元243年,当时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与时任尚书郎的邓艾就开始筹谋灭吴的规划了。他们定下了“广田积谷为兼并吴之计”,从此,魏晋两代便一直坚持按照这一计策,开始做屯田灭吴的战略准备。
随着曹魏灭掉蜀汉,三国鼎立变成了南北对峙,而当晋武帝司马炎代魏之后,“密有灭吴之计”,就树立了出兵灭吴,统一全国的雄心。具体是从泰始五年(公元269年)起,司马炎开始着手战略上的充分准备。
具体是从泰始五年(公元269年)起,司马炎开始着手战略上的充分准备。
晋武帝一方面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让他减轻赋税,安定民心,采取“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吴军大施恩惠,从而成功收买了吴国的民心,并瓦解吴军的斗志。不断有吴军将领主动投降晋军。
另一方面,晋朝东边屯田备战、西边造船练兵。晋武帝司马炎充分吸取曹操赤壁之战失利的教训,决心弥补晋军水战不强的短板。他羊祜的建议,利用已占据长江上游的优势,任王濬为益州刺史,组织上万人在蜀地打造战船、筹办水军。
经过长达十多年时间的充分准备,在咸宁五年(公元279年),仅用了四个多月,晋军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至咸宁六年(公元280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了。晋武帝司马炎终于实现了其祖辈几代人的愿望,统一了全国,并且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中国分裂局面。
3.消除内患,呈现繁荣现象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一方面推行仁义的《泰始律》爱护百姓,扩大生产。另一方面为消除内患,他承继其父司马昭做法,善待已成为统治对象的魏、蜀、吴三国旧臣,解除对汉室的禁锢。
如下诏让已成为陈留王的魏帝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同时又赐安乐公刘禅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等。这既缓和了朝廷内患,又消除了曹氏家族、蜀汉及吴人心理上的恐惧,从而有效地安定了人心。
由于逐步消除了内忧外患,让国家呈现了繁荣的景象,史称这段时期为“太康之治”。这说明司马炎开国之初通过励精图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还是比较贤明的。
二。后期昏暗,错留后患
司马炎在统一全国后,觉得高枕无忧了,于是进入后期昏暗的统治年代,他犯的错误还给后代留下无穷后患。他的劣迹主要如下:
1.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
晋武帝认为司马家族为晋朝第一大族,因而其家族成员有资格也有必要取得更大权势,以保持其优越的统治地位。于是,司马炎刚即位,就大肆分封其司马宗室成员。共计分封大小王侯五十多位,同时以为天下无事,便将州郡的守卫兵加以撤除。这一举措看似给其家族带去了“荣耀”,实质是后患无穷的,晋朝后期的“八王之乱”足以证明。
2.处理胡族内迁问题不力
晋武帝时期,处理胡族内迁问题不力,让边境的胡族徙居中原,造成胡族与汉人的冲突。这给晋朝末期发生的“永嘉之祸”(胡人消灭西晋)埋下了祸根。
3.热衷安逸享乐,选择太子失误
司马炎统一全国后,开始热衷安逸享乐,他骄奢淫逸,怠惰政事,并蜕变成好色之徒,他曾经于泰始九年(公元273年)禁止全国婚姻,以便挑选宫女;灭亡孙吴之后又将孙皓后宫的五千名宫女纳入后宫,于是司马炎的后宫便有万人规模。司马炎为临幸的方便,便自己乘坐羊车在后宫内逡巡,停在哪个宫女门前便前往临幸,“羊车望幸”就专指他的这一荒唐行为。
因为晋武帝司马炎长期纵欲过度,“极意声色,遂至成疾”,终于在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死于含章殿。
司马炎的另一错招是选择太子失误,他明知司马衷是个“低能儿”,却仍然按照立长子传统,且看重司马衷的妻族、母族势力,不顾多位大臣劝谏,坚持立他为太子,这给后来外戚篡权留下了隐患,也变相造成了后来晋朝的早亡。
总之,晋武帝司马炎,在其执政时前期贤明、但后期昏暗,他留下的过错造成后患无穷。他的经历说明,想做好一代明君,不仅创业时要励精图治,在事业成功后更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始终将国家与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绝不能贪图个人享乐,否则会祸国殃民的。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