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1月,蒋介石专门召见白崇禧,与他研究“围剿”晋冀鲁豫野战军的问题。
蒋介石对白崇禧强调说,只要能歼灭刘邓,部队调动他不干预,并且给最好的装备,他只要结果。
白崇禧雄心勃勃,制订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为了确保优势兵力,他先后将晋冀鲁豫附近的国民党军队进行整合,把他认为作战不利的部队调整到外围,只留下精锐作战力量。这样一来,扑向大别山地区的国民党部队达到了10个师外加3个旅,在外围还有5个师。
白崇禧信心满满,对外宣称:“这一次不是铁桶阵,而是绞肉机,国军就是要找大别山地区的共军主力决战,拼一拼看到底谁的实力强!”
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召开会议,大家都认为,现在我方无论是兵员数量还是武器装备,都与白崇禧差得很远,更严峻的是,在敌人的重兵围堵之下,我军的补给出现了严重困难,与敌人打消耗战肯定要吃亏。
综合多方因素考虑,刘伯承与邓小平决定避其锋芒,利用大别山的有利地形与其周旋,大部队北上跳出包围圈。
这个作战方案,得到了中央的认同,毛主席作出指示:保存实力是最重要的,零敲牛皮糖,找准机会,吃掉敌人一部,打完就撤,不断地给他们造成损失。
大部队要想跳出敌人的重兵包围,就必须要有部队进行牵制掩护,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如果搞不好,就有可能被敌人吃掉。那么,用哪支部队来牵制,才能掩护大部队撤退呢?
刘伯承与邓小平遍览诸将,最后选中了6纵17旅来执行这个任务,17旅的旅长就是李德生。
刘邓认为,李德生是用脑子打仗的人,思维缜密,作战部署细致,从来不打吃亏的仗,因此,他们决定让李德生带领部队执行诱敌任务。
不过,用1个旅的兵力与敌人10个师周旋,是极为困难的,因此,刘邓专门把李德生叫到野战军司令部,亲自给他鼓劲动员,并面授作战机宜。
李德生也知道,这样悬殊的兵力对比,注定是一场恶战,甚至有可能全旅覆没,但是,长期的革命战斗生涯,养成了李德生向死而生的勇气,他向刘邓表示:只要李德生在,部队就能与敌人打仗,如果李德生不在了,剩下最后一个人,也会与敌人周旋!
李德生回到驻地后,马上召集营以上干部开会,部署作战任务。
回来的这一路上,李德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完成掩护野战军大部队北上的任务。
他从土地革命战争起,经历过无数次作战任务,但从来没有像这次这样心里这么没有底,但他知道,刘邓首长把这个任务交给他,是让他完成掩护大部队的任务,而不是让他们与敌人硬拼,所以,在部署作战任务前,他先带领大家领悟了首长的战略意图,然后从容地部署了作战任务,定下了三步走的计划。
第一步,先发起一战,让敌人看到自己。
这一战的主要目的是迷惑敌人,先找敌人的弱小部队,全旅出击,显示我野战军主力开始主动迎敌。
结果,第一步非常成功,一举消灭了敌军2000多人,紧接着,又沿着野战军北上撤退的反方向,向南进入大别山腹地。敌军以为我军主力已经撤进大别山,便调集所有主力向大别山腹地靠拢。
第二步,加大宣传力度。
李德生带着部队,充分利用大别山腹地的有利地形,巧妙地与敌人兜圈子,每到一个地方,打几个小胜仗,然后开始到处贴标语,许多地方都留下了野战军各主力部队的番号,让追击过来的敌人坚信,野战军的主力都在这里。
第三步,快速向鄂东地区挺进,造成要切断白崇禧部队补给线的假象。
敌人果然中计,急忙抽出3个师向鄂东地区增援。就这样,敌军在李德生的调动下,东奔西走,疲惫不堪,但就是找不到我军的主力。
当然,李德生的部队在与敌军周旋的过程中,也数次遭遇险情,好几次都命悬一线,但在李德生的出色指挥下,都一一化解,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
就这样,在李德生的巧妙周旋之下,野战军大部队顺利逃出了敌军的包围圈,为下一步转入进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后,刘伯承与邓小平在大会上表扬说:“17旅完成了一次神奇的任务,我们转入进攻,17旅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