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的土木堡之变,是明朝中央军队在立国之后第一次失败战役。失败的原因除了军事指挥错误以外,与长期以来明朝北方边防被破坏有密切关系,是北方边防废弛的必然结果。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太师也先俘获,此时朝中大臣分为两派,一派建议迁都南京以避瓦剌锋芒,另一派以民族英雄于谦为首主张坚守北京抗击瓦剌。最终在于谦的率领下,成功保卫北京城,击退了瓦剌军队的进攻,避免了明王朝重蹈北宋灭亡的覆辙,为明王朝续命近二百年。
据《明史》卷170记载,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今浙江杭州)。于谦七岁的时候,就有一位僧人预言他是“救时宰相”。成年后于谦累朝为官,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瓦剌部也先率兵大举进犯,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决定亲征。于谦极力劝谏,但英宗不听。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群臣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当时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有贞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然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没有给瓦剌也先可乘之机,成功保卫了北京城。
当初,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郕王一再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于是郕王朱祁钰即帝位,就是明代宗景泰帝。明英宗朱祁镇被也先俘虏一年多,也先见明朝立了新皇帝,手上的这个俘虏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就想与明朝讲和,提出把明英宗送回。大臣王直等商议派使者前往迎接,此时的景泰帝不高兴地说:“朕本来不想登大位,当时是被推上来的。”于谦从容地说:“帝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有更改,只是从情理上应该赶快把他接回来罢了。万一他真有什么阴谋,我就有话说了。”景泰帝这才派使臣把明英宗接了回来,这些是于谦的功劳。
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趁着景泰帝生病休朝之机,发动夺门之变,迎接明英宗恢复了帝位。此后石亨等人诬陷于谦谋逆,请求明英宗杀了于谦。明英宗犹豫地说:“于谦实在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说:“不杀于谦,您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于是于谦在闹市被处死并弃尸街头。《明史》称赞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后世评价说,于谦不但才能过人,品德上也几乎无可挑剔,所谓德才兼备者,千古又有几人!
明英宗复辟后,所有帮助他夺回帝位的功臣,如石亨、徐有贞与曹吉祥等人都被封为大官,政权逐渐陷入混乱,各个派别文官相互争斗,一些官吏在激烈的派别斗争中遭到贬斥,武官的地位逐步低下,政治也继续腐败和混乱下去。从此,明朝的统治危机便一天天加重起来。